摘 要:新课改对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指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该注重于课程与生命教育的融合。生命观念对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生命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新课改的内涵,进而阐释了在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意义,然后又分析了生命教育融入初中生物教学的困境并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对现实中的生物教学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物;生命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4-0122-04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生命观,建设更高效的生物课堂。但是,从目前初中生物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教师没有把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有的甚至认为融入生命教育耽误了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因此出现了对生命教育的抵触情绪。在这一点上,教师应该认识到在生物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然后根据初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对生命教育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对生物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优化教学评价等手段来促进生命教育在生物教育中的渗透。
一、 新课改的内涵
新课改是以当代社会环境的改变、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为背景,对基础教育进行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核心是建立一套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将重点放在以下六个方面,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估和课程管理。这六个方面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共同推动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发展。同时,新课改的三大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定教和以教师成长为中心、促进教学活动从促进学生发展向师生互动发展转变,因此,新课改能够更好地促进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各个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积极地推进这门学科的课程教学的最优变革,因此,文章就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的问题展开研究。
二、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一)生命教育融入初中教学的可行性
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其核心在于深入探索自然界中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规律。该学科广泛涵盖了生物体的结构、功能、生存策略及其发展规律,旨在通过科学解释生物的生命现象,从而为人类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以及社会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因此,在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对生命现象的系统观察与深入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这一要求直接推动了在初中生物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的发展,明确指出,在新的时代,义务教育的发展必须有秩序地执行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而在生物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理念,可以推动学生的道德建设,这与新时代义务教育的发展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适应,所以,党和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要求,为把生命教育融入初中生物教学中提供了指引;新课改的实施,给生物学教学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新课改中强调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六大领域,因此,也可以从这六个方面出发将生命教育与生物学教学相融合,保证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时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二)生命教育融入初中教学的意义
1.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生作为青少年,正经历着人生中的探索期,他们在对事物的认知上往往缺乏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在对生命及其意义的理解上,多停留于表面。生物教师应敏锐捕捉到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将生命关怀的理念巧妙地渗透到生物课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鸟、虫、草、花等生物的生命现象,帮助他们领悟这些生命体的内在价值,以及它们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这样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以客观、全面的视角看待各种生命形式,激发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珍视当下。在探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这一主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其周边的植被,特别是树木,以及这些植物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的深远影响。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正是这些绿色植物的存在,才使得生态系统的平衡得以维持,进而确保人类能够呼吸到清洁的空气。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改变学生对周围花草的态度,使其更加珍视和爱护自然环境,还能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强化学生对生命的思想认识
生命的独特性与珍贵性在所有生物中都是无可替代的。尽管当前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优越,但他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却显得不足。常见的不良生活习惯包括深夜沉迷电子游戏、忽视早餐的重要性、缺乏体育活动、饮食偏好以及过度节食等,这些行为习惯在不同程度上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一些同学不但不珍惜自己的身体,还会欺负甚至是虐待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这样的行为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中学生物教师要把《多种多样的动物》这一课的内容和每个生命的生存意义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动物和人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对健康的重视程度。
三、 生命教育融入初中生物教学的困境
(一)课程目标侧重于知识传授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课程目标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实施,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发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生物教师没有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特别是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仅仅放在了对知识的讲授上,没有把生命教育与课程目标结合起来,因此不能在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同时,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过分注重知识学习,而忽略了自己的生物学思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感受生命的魅力没有任何好处,不能使生命教育与生物课程学习相结合。
(二)课程实施以讲授教学为主
在生物学课程中,课程的教授方式直接关系到生命教育的融入和渗透成效,但是从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有些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习惯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这造成了学生在生物学课堂上只是被动地学习,不能用积极的心态去探究生命的奥秘,也体会不到生命的美妙,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会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也妨碍了生命教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同时,授课式教学虽然保证了教学节奏,却忽略了学生在生物学基础、学科思维等方面的不同,这导致部分学生学习起来越来越困难,更没有时间在生物学课堂上接受生命教育。
(三)课程内容和生命教育关联不大
教学课程作为教师实施教育活动的核心载体,其内容质量的优劣不仅显著影响了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成效,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但是,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部分生物学教师缺乏把与生命教育有关的要素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去的意识,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地把生命教育融入课堂中去。
(四)生物课程评价有待优化
在目前的教学情况下,教师对课程的评估仍然比较片面,在进行课程评价时,教师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学生的生物学课程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生命观发展状况的评价,这就造成了生物课程中生命理念的缺失。同时,教师习惯于单向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学生却不能对教师的教学状况做出评价,从而造成教师不能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这就使得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对生命教育的渗透程度始终不高,不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生命理念发展。
(五)生物课缺乏实验教学
在生物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实验教学被视为一种关键的教学手段,其对学生和教师深入理解生命现象,以及强化学生对生物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存在一些生物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价值,或者出于课程进度考虑,仅通过口头讲解书本内容,而较少安排学生参与实际实验。此外,部分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过度保护实验器材,导致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了过多的指导和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生物实验教学的效果,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对实验中生命现象的准确观察,进而影响了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
四、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课程目标,正确地理解生物学课程的作用,既要意识到生物学课程在传递生物学知识中的重要性,也要意识到生物学课程具有对学生生命理念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只有这样,生命教育才能与初中生物学课程目标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课程目标的引导下真正地培养和发展生命理念。同时,生物学教师也要积极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多元智能理论已经成为各阶段、各学科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一种重要的指导理论,它强调学生的发展是多元化的,而其具体的发展方向则要依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来确定,因此,教师的课程目标应该是多样化的,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引下,教师要把生命教育与课程目标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能够体验到生命的美,进而形成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师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的现象,使得课程内容比较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为改善这一状况,有必要在生物学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和案例分析等创新教学策略,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设计与日常生活现象紧密相关的生活场景,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通过生活实例的辅助,更深刻地领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这种策略常用于课堂的引入阶段,旨在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强烈兴趣,从而在兴趣的引导下,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情景中提问,把问题教学和情景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导下展开思考和探索,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思维素质的目的。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巧妙地采用个案分析策略,将教材内容与实际案例相融合,以缩短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认知距离,从而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例如,在讲解“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入我国器官捐献的实际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器官捐献是人类生命意义延续的重要途径,进而实现对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同时,教师可通过师生互动或学生间的讨论交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器官捐献及生命延续意义的理解。
(三)丰富教学内容
鉴于当前课程资源开发尚不充分,教育工作者需深入探索教材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元素,以最大化教科书的教育效能,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教材的引导下接受生命教育。以《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一章为例,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生命现象内容。教师可在授课前,利用互联网资源收集与动物运动相关的资料,并进行系统整理。随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这些资料,使学生先通过观察动物的活动,形成直观认识。接着,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先天行为与学习行为的概念,并鼓励他们将这些理论与个人生活经验相结合,反思和分析自身的日常行为。
(四)完善课程评价
在课程评估的过程中,教师应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有机地融入其中。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需对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深入评估,包括他们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并应用生物学概念,以及是否能够自主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生物知识框架。此外,教师还需关注学生在生命理念方面的成长,例如,他们是否能在课堂讨论中清晰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看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展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在掌握了以上这些信息之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发展做出全面的评价,这样才能保证课程评估的完整性和针对性,并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应该有双向的评估,正如前面提到的,新课改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因此,可以通过互动评价来帮助教师找到生物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让学生对教师在生命教育渗透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点评,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推动生命教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深入渗透。
(五)开展实践教学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用实验的方法来让学生对生命现象进行观察,使他们能够体会到生命的力量,让他们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更直接的认识。比如,在教授《人体的营养素》这一章之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周的饮食试验,比如依据教科书上的知识对学生未来一周的饮食活动进行计划并让他们严格地遵循计划。在教师的引导下,众多学生决定优化早餐结构,具体措施包括提升蛋白质与维生素的摄入量,并减少糖分的摄取。经过为期一周的实践,学生普遍反馈,早晨的学习状态显著改善,学习效果也随之提升。通过这一实验现象,教师能够更生动地阐述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并记忆教学内容,还能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此外,这一过程也深化了学生对消化吸收机制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实现全面的生命教育目标。
五、 结论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将生命教育融入生物教学中,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教育方式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感恩,从而使他们深刻领悟生命的真谛。然而,当前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课程中的实施仍面临若干挑战。为有效落实这一教育理念,生物教师需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强化学生的生命观念,为其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门甲.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探析[J].中学生物教学,2023(35):17-19.
[2]张杰芳.生命健康教育融入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班主任,2022(10):16-18.
[3]孟湘莲.指向健康生活素养培养的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以“人体的呼吸”为例[J].生物学教学,2022,47(2):25-27.
[4]缑瑞瑞.初中生物课堂内外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J].知识文库,2022(14):130-132.
[5]加拥曲宗.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会议论文集(一),2023:427-431.
[6]伍文聪,赵秦,陈平云,等.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J].中学生物教学,2023(25):33-35.
作者简介:祁小燕(1983~),女,汉族,江苏泰州人,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南苑学校,研究方向:初中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