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英语课程应大力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科素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主场地。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分析和解读阅读语篇的内容,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挖掘文本中的德育点,巧妙地进行课堂渗透,实现学科德育的目标。文章根据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语篇,总结出不同语篇类型的德育方向以及德育元素挖掘的关键所在,使得英语阅读课不仅是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的场所,更是发展学生学科素养、实施德育渗透的基地。
关键词:课程思政;德育渗透;阅读教学;德育元素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4-0107-03
一、 德育渗透众望所归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实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
《浙江省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高中)》外语学科部分指出,德育的范畴应包含表1中的四个层面。
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学生要拓宽国际视野,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并善于在跨文化语境中传播中华文化。
健全人格与人文素养通过德育,学生能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逐步具备合作意识,形成优秀品德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此外,学生应明确个人职业倾向,增强创新和创业意识,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审美鉴赏与文化自信学生能在主题语境中感知所学内容的语言美和意蕴美,并结合自然、社会和自我,提升感受美、体验美、赏析美、评鉴美和创造美等审美鉴赏能力,并能用外语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讲述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
辩证思维与科学精神学生能综合分析语料的内在关联,从中推断各种逻辑关系,归纳、概括其内在规律,建构新的概念,并在实践中用于处理、解决新的问题,针对各种观点和思想假设前提,提出合理的疑问,继而培养科学精神。
二、 德育渗透任重道远
然而,目前高中英语学科教学仍旧比较注重表层的学科知识,教师进行德育的意识缺失,或是教师缺乏丰富的德育渗透方法,识别德育元素的能力较低。
(一)传统教育根深蒂固
很大一批教师的日常英语教学重点往往停留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层面上,对语篇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信息的梳理和获取这一初级水平,而鲜少涉及文本深层意义挖掘等的活动。
(二)德育责任意识缺失
很多教师认为德育只是班主任的事儿,德育实施的场所无非就是班会课,或者国旗下讲话之类的场合,因此,在他们的观念中,他们不认为英语课能跟德育有机联系起来。
(三)德育方法生硬
学科德育应该是一场看似自然的“蓄谋已久”,是精心设计后的“思维盛宴”。大多数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时比较随意,缺乏统一的设计。
(四)德育元素识别敏感度低
普通高中英语教学依托人教版教材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但是许多教师对教材中能够用于进行德育渗透的元素敏感度较低,无法很好地识别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三、 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探究的实践
(一)挖掘德育元素,保障德育渗透
笔者分析新教材必修一至选择性必修四7本教材中“Reading and Thinking”部分的36篇阅读语篇,总结文本类型的主流导向,将阅读语篇大致分为“人物介绍类语篇”“事件叙述类语篇”“人文地理类语篇”和“科学技术类语篇”四个类型。笔者根据不同语篇,挖掘各类型语篇中的德育元素,总结不同文本类型的德育元素所处的位置,归纳较为普遍的德育渗透模型。
1. 人物介绍类语篇的德育渗透
笔者发现“人物介绍类语篇”的德育元素往往体现在对人物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个方面的内容中。笔者认为,直接描写包括:语言和动作描写、成就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间接描写包括:社会背景描写、他人对其的态度和评价描写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语篇的这些方面着手,关注这些德育元素,就能很好地总结出人物所具备的品质,从而实现在“人物介绍类语篇”中实现学科德育渗透的目标。(图1)
比如,Book 3 Unit 2 Mother of Ten Thousand Babies的第四至六段中有以下内容:“but just a few months later, the department was closed because of the war.”“she wa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ten thousand babies’”。这属于人物的侧面描写,分别从背景描写和别人的评价两个方面来烘托林巧稚勇敢、无私和有爱。从而总结出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别人对其的评价在塑造人物品质上的作用。
2. 事件叙述类语篇的德育渗透
“事件叙述类语篇”基本都涵盖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几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尤其是时间顺序,进行事件叙述,有些叙述类语篇也会叙述人物某段时间内的一些主要经历和遭遇,按照某个统一的主题叙述几件事情。在叙述的过程中,不同的语篇采用了不同的叙述手法,叙述的侧重点和节奏也会有所不同,但笔者仔细比对和分析了这些语篇之后,发现这类语篇的德育元素往往分布在语篇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条线索链中:起因部分是隐藏的基调,是德育元素的铺垫,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事件的背景;经过部分是态度和方法的反映,事件中的主人公对待事件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深入探讨和分析;结果部分往往是生活本质的揭示,能够反映对未来的期许和指导。于是,笔者将此类语篇的德育渗透路径归纳如图2所示。
3. 人文地理类语篇的德育渗透
“人文地理类语篇”大多是说明文,其涵盖面比较广泛,包括艺术、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内容,这些文本中往往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样的语篇,精心设计阅读课堂,概括和总结规律,将“人文地理类语篇”的德育功能发挥到最大。
(1)关于艺术
艺术主要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表演、设计等多方面内容,教材中的此类语篇往往是由某种特定艺术形式的介绍、由来、表演形式和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组成,德育元素的挖掘也应该从这些方面着手。因此,对此类阅读文本应着力建构从浅层What到深层Why的问题链,增强学生的审美和欣赏能力,打开了关于艺术和生活的思路。
(2)关于历史文化
关于历史文化的语篇拥有丰富的德育元素和内涵,这类语篇的阅读能够使我们拓宽国际视野,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笔者在教授这类语篇的时候应该抓住时间轴,着重关注历史演变的过程,补充丰富的相关历史语料,着力打造像历史课一样的英语课堂,探求现象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历史与现在进行对话,在历史和现代文明中谋求出路。
(3)关于国外旅行
阅读旅行类文本的过程就是教师带领着学生欣赏当地美妙的自然风光,品味独特的美食,惊叹承载历史的建筑,体验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探究文化背后的原因。同时,通过比较,也能够更好地了解本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4. 科学技术类语篇的德育渗透
“科学技术类语篇”是发展学生辩证思维与培养科学精神的最佳场所。笔者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过程、证据的收集、结论的得出、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分析现象与本质,部分与整体等,重点关注整个过程中为解决问题所付出的努力,文本列举的数字、图表等,以及研究前后事物发生的变化等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研究实施过程中和证据获取阶段文本中主人公的行为、列举的数据、不断的尝试、对比和举例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诉说着研究过程的艰辛,也是文本逻辑思维最强的体现,通过分析消化这些信息,学生能够推断逻辑、概括总结规律、建构新概念、发展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实现多模态教学,辅助德育渗透
多模态教学就是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各种感官,力求通过各感官之间的联动实现教学收益最大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片、视频、补充文本等多模态资源,在阅读教学的各个阶段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甚至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图式,让学生在直观的场景和体验中,与文本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感知和互动,使学科教学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图3)
(三)丰富教学活动,活跃德育渗透
丰富的教学活动不仅包括课堂中的各项活动,也包含学前任务和学后任务(作业),笔者有意识地将德育渗透设计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项学生活动中,从而实现学生主动、一贯、连续参与德育的目的,真正实现学科德育的目标。
四、 反思
通过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拓宽了国际视野,增强了家国情怀,形成了优秀的品质,树立了正确的三观,提升了审美,发展了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但是,受到笔者知识水平、个人喜好等的影响,文本的德育渗透探索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德育模型覆盖面不够广泛
教材中“人文地理类语篇”丰富,涉及面也很广泛,在这类语篇的整理和分析过程中,笔者想尽可能“一网打尽”“一劳永逸”,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
(二)德育元素挖掘不够彻底
德育元素往往散布在语篇的各个部分,笔者在文本处理的过程中会进行粗略和精细的不同处理,这个过程就会导致文本中的部分德育元素在德育渗透时有所流失。
参考文献:
[1]胡萍萍,郑琼瑶.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22(3):37-41.
[2]张正江,汪亚莉.课程德育三境界[J].课程·教材·教法,2019(6):75-7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高中)[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徐佳芳(1987~),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杭州市萧山区第二高级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