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方法聚焦于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能力,通过解决问题以强化综合素质,符合新课程改革目标,是教育领域热议的话题。PBL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通过解决问题驱动,挖掘他们的实践力和创新精神。在初中数学教材中,二次函数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其概念能有效关联现实生活,深入研究二次函数教学至关重要,因此文章基于PBL模式的初中二次函数教学设计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驱动;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4-0094-03
一、 基于初中数学新课改的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聚焦于教育导向的强化,致力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必需的品性特质与关键能力,契合义务教育的培养要求。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聚焦于传授适应现代社会的知识、技能、思维模式和实践经验,同时激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增强他们的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促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构筑坚实的素养基础。顺应这一需求,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被证明为有效的教学策略。PBL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通过解决问题驱动,挖掘他们的实践力和创新精神。此外,它倡导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构建认知框架,有益于培养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二、 初中二次函数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函数知识薄弱,难以领悟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这在长远学习过程中可能形成障碍,阻碍他们深化对二次函数的理解。
其次,一些学生可能存在二次函数实际应用的理解局限。他们未能领会其概念在现实情境中的实用意义,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理解不足往往会在后续学习中困扰他们,使其在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遭遇挑战,难以认识到二次函数的实际生活价值。同时,教师可能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实际应用中显得僵化和缺乏创新。
综上所述,对初中阶段的二次函数教学,关键在于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强调其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理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倡导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 基于PBL模式的初中二次函数教学设计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着重于构建问题驱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和集体讨论来领悟二次函数的内涵与外延。在实践环节,我们鼓励学生主动尝试,教师则依据他们的常见错误提供个性化指导。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特别是针对初中二次函数教学,我们将理解和运用二次函数概念作为核心,难点在于从实际问题中推导出解析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首先,让我们复习一下,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之前探讨的一次函数吗?能主动分享其定义的同学请举手,比如刚才那位可以清晰阐述的同学,显然他对此理解得比较透彻。无疑,大家都熟知一次函数的基础知识,然而其普适性如何呢?本课将详尽探讨这一问题。
1. 教师引导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导入,引导大家观察屏幕上的题目。
2. 情境创设
在课堂上,教师构建问题情境,带领学生探索:屏幕上展示的矩形花圃。
3. 问题设定
周长32米的花圃,AB和BC边已知,我们设AB为x米,目标是计算面积y。
4. 实践操作
要求学生将答案填写在表格中,加深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AB长x/m123456789
BC长/m12
面积y/m248
5. 深入探究
此步骤旨在促进同学们对这一概念的进一步研究与分析。
探讨一下,x的选取范围是否存在约束,是否能通过函数形式刻画y与x的关系?任务要求:让学生自行独立思考,然后表述出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
在实施中,教师设计源自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通过构建相关的二次函数议题,激励学生自主推导二次函数表达式。然而,对学生来说,这个主题新颖且富有挑战性,他们可能会对新的函数形式产生疑惑。这种认知挑战恰好能刺激他们对学习的态度,推动他们探究和理解二次函数的实质。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在授课环节,教师通过实例展示激发学生,以问答互动探寻函数关联。其设问聚焦于:“屏幕上这些函数表达式具有哪些共同特征?”接着,教师安排小组活动,明确要求学生在讨论中记录集体研讨的成果。
在教学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解析式的共性。学生需分析并记录观察结果,发现特征:①单一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小组合作有助于深化新函数理解,提升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分配特定解析式后,小组需研究图像性质(对称性、顶点、交点),并通过计算或绘图验证。讨论中,学生分享发现,教师引导,强调概念应用。活动旨在结合实际强化理论掌握,最终汇总各组成果,深化二次函数理解。
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以上活动发起提问:基于前一议题的研讨,同学们能否为这些新兴函数命名并阐明理由?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应依据函数特性及普适性赋予名称,如他们会将这类函数统称为“二次函数”,鉴于所有函数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均为2。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差异,引导学生尝试给二次函数命名。大部分学生能识别出这种新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不同,从而冠以“二次函数”之名,有部分学生可能源于对函数特性深层次的理解,或受章节标题影响而命名。
(三)分析条件,解构问题
完成问题陈述后,教师需激发各学习小组进行深入研讨。研讨初期,多数学生能独立整理问题求解策略,继而轮流呈现个人的研究结果。学生对分享环节中多元的探究路径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并积极地剖析,提供相应的“论据”以佐证其见解。通过集体探讨,多数小组最终能形成共识,共同制订最优解决方案。
在教学研讨环节,教师需深入各小组,聆听学生的表达并解决学生的困惑,运用提问作为引导工具,推进问题逐步解决,促使探究深化。实践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能否从一次函数的基本定义出发,独立提炼出二次函数的特性?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深度探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以深化他们对二次函数本质及其性质的进一步理解。学生需重温一次函数的特征,然后对比其与二次函数的区别,以此为基础构建对二次函数的理解。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互动交流,培养探究、发现和概括的能力。最终,教师的总结讲解将巩固学生对二次函数概念的掌握,确保他们准确理解这一核心知识点。
例如,通过学生参与实践操作,判断以下哪些函数属于二次函数。
y=2x+1
y=(x+1)(x-1)
y=x2+2x
y=x(x+1)+x2
y=ax2+bx+c
y=1x2
在小组协作的互动中,学生针对有争议的函数表达式展开了讨论,借此巩固对二次函数的理解。在这6个表达式中,二次函数特指第二个和第三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促使学生通过比较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异同,加深他们对二次函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并激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二次函数的定义。课堂中融入了小组讨论与展示活动,旨在增强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借此机会检验学生对二次函数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此外,课堂上设置了小组讨论与展示环节,学生得以分享和质疑彼此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这种活动促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内涵与外延,同时明确认识到一般式中各项系数和常数项的具体含义及其作用。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传授二次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探究能力,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四)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动手操作让学生解决问题是PBL教学法的关键步骤之一。在课堂上,通过分组活动促进团队合作:每个成员独立构建一个二次函数,并要求小组成员解析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例如:某花园为300m×90m矩形,在其中修建宽度相等的十字道路,设道路宽度为x米,种花的面积为y平方米。能否通过已学知识,推导出种花的面积y关于道路宽x的函数关系?同时,确定道路宽度的适宜范围。
该教学设计促使学生通过探究构建二次函数模型,实施阶段,教师可带领他们到校园参观花坛,从学校内的花坛问题出发,以小组合作形式合作并解决,彰显了PBL教学法中项目驱动的学习方式。解决过程中,学生可能需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或二次函数的性质,加深理解方程、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联。这种思考和探索活动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课堂的多元性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二次函数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四、 归纳总结,建立联系
数学教学中采用PBL模式的目标超越了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它旨在促使学生深入理解问题核心,构建数学模型,并能在新情境中有效应用。要达成这个目标,教师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和后续阶段,进行系统的指导、归纳与总结,提炼所用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
在二次函数教学环节中,教师可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面对此难题,我们的处理流程如何?解决问题的核心何在?”通过这些问题的驱动,学生将复盘求解极值问题的全程,归纳并提炼出求解策略和具体步骤。教学中,倡导教师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以可视化的系统结构展现问题解决策略与途径。电子白板的数学功能被教师有效利用,可现场绘制思维导图,详尽演示求解二次函数极值问题的流程,以此增强学生对概念的领悟。
五、 结论
PBL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激发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积极性,实现自我导向学习,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数学抽象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而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同时,教师需适应这种模式,不断加以改进,及时更新传统教学理念,提升问题设计和课堂掌控的能力。鉴于PBL方法的实际效果,它应被视为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以促进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冯加辉.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PBL教学模式的分析与实践应用研究[J].高考,2024(8):88-90.
[2]邹源明.基于PBL教学模式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4(5):32-34.
[3]刘婷婷,黄金莹.PBL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求知导刊,2023(34):92-94,106.
[4]马颢.PBL教学模式深化高中数学课堂——以“等比数列”单元为例[J].新课程,2023(25):34-36.
课题信息: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三位一体’初中数学小组分层合作教育模式教学成果的实践研究及推广”(课题编号:202213956);2021年广州市教学成果培育项目“‘三层六人三位一体’——初中数学小组分层合作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创新”(课题编号:2020123168)。
作者简介:黄宁波(1980~),男,汉族,广东兴宁人,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育龙中学,研究方向:中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