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开展初中数学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研究

2024-12-17 00:00:00周明琴
考试周刊 2024年44期

摘 要:家庭教育可以通过优化课余时间管理、强化思维培养、情境教育等多方面为学校教育提供助力,推动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稳步提升。为此,文章立足“双减”背景,结合最新政策要求,通过分析开展家校共育必要性、原则,提出打造家校共育平台、落实家校协同责任、优化课后作业指导、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等途径有效开展家校共育,旨在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双减”;初中数学;家校共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4-0083-04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没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孤掌难鸣’。”而在“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必要性更加突出。为了利用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专业性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以及利用家庭教育的随意性,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与美好品格,应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开辟家校共育途径,促使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高质量融合,发挥最大教育合力,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提供全面支持,从而使教育回归本质,实现“立德树人、减负增效”教育目标。

一、 “双减”背景下开展初中数学家校共育的必要性

(一)落实“双减”政策的必然要求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拉开了教育领域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序幕。从政策内容来看,多次提到“学校和家长要……”并在“强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撑保障能力”中明确提出“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鉴于此,学校应积极响应政策要求,与家庭紧密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支持学生健康成长、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提升校内外服务质量,减轻学业负担。

(二)实现家校共同获益的需要

通过“双减”政策可以明确家校共育的作用及价值。而从家校共育的内涵来看,其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从不同角度出发强化学生认知、促进学生成长,因此,家校应密切沟通、充分交流、积极配合。在准确掌握学生学习与生活情况基础上,共同识别学生数学学习与成长发展中的问题,采取个性化教育策略,提高育人效率与质量。由此来看,家校在合作过程中,家长可以掌握更多专业的教育经验,学校可以通过家长更全面地掌握学生情况,在双方配合下形成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方案;并且家校合作期间双方教育资源共享,避免盲目地扩展资源,增加学生负担。因此,家校共育也是实现双方共同获益的切实需求。

(三)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缺失一方都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教师、学校的义务,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缺席学生的成长。因此,要积极改变现状,打造健全的教育体系,使家长顺利参与到教育中,营造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成果与教育的融合,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及时的指导,有效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并有针对地给予学生精神层面的支持,增强学习动力。在此基础上,再由家长借助生活情境指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更加完整,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二、 “双减”背景下开展初中数学家校共育的原则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工作的落实,使教师、家长同时参与到学生数学学习中,为此,需要对教育原则做出调整,保证共育的协调性。具体包括以下原则:

交流原则,交流主体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彼此之间均要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确保教师和家长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

平等原则,无论是在学校教育还是在家庭教育中,均应与学生保持平等关系,减少强制性要求,这有助于学生逐步树立学习信心。

尊重原则,“双减”强调让教育回归本质,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避免强迫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自由原则,根据政策要求在学习上赋予学生选择权,家长也要为支持学生权利,为其创造自由的空间,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统一原则,家校双方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应保持一致,预防教育错位现象。

信任原则,教师与家长均应给予学生信任,相信学生具有良好的主动学习意愿,能够做好自我管理,减轻心理负担,摆脱紧张、压抑等情绪对数学学习的干扰。

三、 “双减”背景下开展初中数学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

(一)依托网络,打造家校共育平台

“双减”政策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倡导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回应了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殷切期盼,意在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效率,重构和谐、健康的教育生态,消除学生与家长的焦虑感,提高家长的认可度、配合度。因此,需要保证家长顺利参与到教育中来,打造家校共育平台,使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意图、目标,明确自身扮演的角色,配合学校协同行动,使教育回归学校、课堂、家庭。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便捷性,为家校共育创造条件、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数学学科构建全新共同育人模式。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为例,课前,教师向家长了解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态度、学习情绪,遇到的困难等,再基于家长的反馈,对学生的认知兴趣、学习能力、学习状态等进行判断,以此掌握真实学情。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情,结合知识点,设计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活动。比如,教师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利用生活中的典型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运用,总结运用步骤。为了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式,每种类型问题探究后会配有变式训练与拓展题目,转变问题条件,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知识的运用。学生探究期间,需要使思考过程可视,并由教师拍摄照片上传共育平台“课堂表现”模块,家长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移动终端App了解情况,明确学生学习内容,与教师商讨课后活动策略,使学生灵活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依托互联网打造家校共育平台,使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学生情况,寻找协同育人契机,保障双方同时发挥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支撑作用。

(二)共享资源,落实家校协同责任

家校应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数学学科教育工作,明确协同责任,并发挥学校教育的专业优势,利用便捷的共育平台共享教育资源。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情况与家长反馈准确了解学生,精准定位学生能力,与家长确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共享所需教育资源,避免资源不足或资源过多、负担过重问题。其次,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丰富课前导学的实践资源。最后,教师根据家长的反馈信息,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教学为例,教师先根据教学经验以及家长的反馈,对班级学生进行学习层次划分。比如,A类学生的特点是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低;B类学生特点是学习态度良好,数学基础扎实;C类学生是学习能力强,思维更加灵活。其次,教师根据不同层级的特征,设计难易程度相符的导学任务,提供与之相适的导学资源,让学生自行探索和预习数学知识,同时,利用不同难度的任务降低其学习压力。比如,教师让A类学生观看导学视频,利用视频激发其探知兴趣,使其从视频案例中发现坐标知识,初步了解坐标的应用,探索生活中应用坐标的情况;B类学生结合问题分析生活案例,自主探索坐标方法的应用,独立解答问题;C类学生利用手机中的各类地图软件,尝试快速确定某个场所的地理位置,思考坐标应用的方法,在实际地图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此过程中,家长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课前导学要求对学生进行监督,了解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同时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和遇到的问题及时发送给教师,并针对课程教学的效果表达出内心的期待,使教师能够了解课前导学效果,同时,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从而制订更符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方案。

通过共享导学资源,联合家长为学生打造个性化成长环境,并使家长参与到学生学习中,发挥自身多重功能,及时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课堂高效教学打下基础。

(三)围绕“双减”,优化课后作业指导

“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根据政策要求重新设计作业形式,并能够对作业情况及时反馈,做好作业指导。但要认清作业并不是盲目地占用学生课后时间,而是让学生有事做,避免将精力投入学习以外的事情上,其发挥着诊断、巩固、分析学情等作用。这意味着并不是只有习题能够作为作业,还可以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以有趣、丰富且具有实践性的内容实现快乐作业。因此,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与指导,初中数学课后作业应具有生活化、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特点,为家长与学生减轻负担。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单元为例,全部课时结束后,教师可以综合本单元知识,设计综合性活动,同时需要在家长的协同配合下完成探究。另外,教师向学生发送科普文章《神秘的三角形》,文章结尾从新颖的角度阐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开阔了学生视野,由此生成自主探究课题。通过文章可以发现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社会成就,在于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有时提出问题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加重要,这是创新的源头。因此,结合文章内容与本单元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设计问题。要求所设计问题应与单元知识有密切联系,至少设计1~2个感兴趣的问题,并初步形成专题研究报告。本项作业符合“双减”作业的要求,其看似要求学生提出问题,但并不是简单的提问,每个问题的设计需要学生考虑合理性、科学性以及与知识的联系性,是以单元知识为核心的,因此,能够发挥识记、理解、运用、综合作用。

但完成本项作业具有一定难度,教师还需要指导家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家长要为学生创造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多样的工具,并观察学生的状态,当思考较长时间时,家长及时给予支持与鼓励,结合自身的经历表达看法,如文章从社会公共关系角度以及工作、技术、竞争性角度论证三角形稳定性,是全新的论证视角,因此,作业的意图也是打破常规,脱离几何领域展开思考。同时,借助本次具有一定难度的作业,家长也要做好思想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困难无处不在,但要坚定内心方向,努力、踏实地走稳每一步,从而战胜困难,不要盲目与自暴自弃。作业结束后,通过家校共育平台上传作业,教师及时查看,并于线上与全班分享作业成果,组织其他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点评。

新型作业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空间,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创造家长发挥教育能力的条件,使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能够及时获得情感、知识等层面的反馈。

(四)丰富活动,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为实现真正的“减负”,“双减”政策也提出要通过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支持政策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此,也要解决如何提高数学课后服务实效问题,并通过课后服务强化家校共育。但鉴于课后作业、教育形式的改变,意味着课后服务不再是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答疑解惑,而要利用家庭的教育资源,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以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感受乐趣、获得成就感。

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位似”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家校共育平台上,建立班级学习群,由懂得信息技术的家长演示位似,开展一次以信息技术手段探索位似的活动。家长制作了动态演示模型,还原了教材中数学活动内容,将平面的字体转变为立体的美术字,引导学生在立体美术字上找位似图形与位似中心;并在模型变化中演示从平面字体变为立体字体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两种字体上找位似图形、位似中心,分析线段比关系。家长的演示结束后,由学生自主操作,利用信息化软件,将生活中的位似图形还原,自行演示位似图形的变化,并还原变化过程。同时,除了围绕知识展开的探索性活动,也可以组织游戏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开展“位似图形连连看”,在一张图片上,有诸多图形,它们大小或位置不同,只有真正的位似图形才能在点击后消除。成功消除获1分,限时90秒,点错一次扣除5秒,连续成功消除3次增加5秒。线上平台可以同时显示每个家庭的游戏积分情况,激发学生的挑战欲。

通过丰富以数学知识为核心的课后活动,使曾经的“刷题”“做卷子”变为生动的体验,这样既保证了与生活联系,也能够使家长、学生同时参与,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为学生打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并使课后服务越来越丰富。

(五)强化指导,提高家校共育水平

对初中数学家校共育而言,若想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使家校共育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既需要教师和家长提高个人的教育水平,也需要提升合作教育的意识与合作教育的能力。对此,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家校共育的成功案例,主动学习他人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结合实际合理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设计更有效果的家校共育活动。另外,教师需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利用互动活动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使其能够与教师达成默契配合。

对教师来说,提高家校共育质量的前提是掌握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合作教育的能力。对此,教师需要主动与同校其他教师进行交流,结合实际情况,深入探讨家校共育的方案,同时,在讨论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育方法。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探索和分析成功的家校共育案例,研究案例中的教学思路,再根据实际教学要求和班级实际学情,适当调整案例中的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等,从而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同时,提高个人教育水平。

对家长来说,要提高他们家庭教育和家校共育的意识,使其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自觉践行“双减”政策。对此,教师需要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了解各学科教育需要达到的目标,了解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交流会等,围绕某个阶段或某部分知识的家校共育成果进行探讨,分享教育经验,根据实际学情制订下一步的共育计划。比如,在交流会中,教师和家长可以围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单元的教学成果进行讨论,探讨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果,在校外实践的结果,以及最终的学习效果,针对家校共育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围绕学生的学习漏洞设计有效的家校共育方案,通过实施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提升教师和家长的共育水平。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要将“减负增效”作为家校共育的目标,以有效途径发挥家校共育价值,助推“双减”政策落地。其中必然需要建设家校共育平台、明确家校协同责任,并要根据政策要求做好课后作业优化设计工作、课后服务工作,推动家校教育深入融合,形成教育共同体,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摆脱无效的机械训练、做题,从而在“减负”的同时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成效。

参考文献:

[1]刘晓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家校共育模式[J].学园,2023,16(27):69-72.

[2]杜锁元.“双减”背景下开展初中数学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J].试题与研究,2023(21):132-134.

[3]惠格平.家校共育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J].知识文库,2023(7):79-81.

[4]张春芳.“双减”背景下开展初中数学家校共育的有效路径[J].当代家庭教育,2022(27):33-36.

[5]张莉平.家校共育下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J].甘肃教育,2022(9):53-56.

作者简介:周明琴(1974~),女,汉族,江苏泰州人,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