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大单元教学是新型教育理念落实的主要途径,其包括教学环节创建任务情境,优化课程整体规划,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活动,利用情境协助学生灵活应用语言,形成逻辑性思维,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不断提升。文章主要围绕大单元教学模式展开,基于任务情境的创建,分析语文学科中大单元教学的特点,围绕大单元目标的设计、任务活动的创建、教学评价的落实等维度分析可行的大单元教学路径。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特点;任务创建;真实情境;活动探究;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4-0050-04
在教育改革深化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为引导,优化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大单元是体现创新性的一种教育方式,其具有连贯性、整体性等优势,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教师还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操作性强的任务,通过真切的情境,不断激发学生探究语文知识,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一、 结合任务情境分析小学语文科目大单元教学的特点
(一)真实性
大单元教学是适应新时期教育要求的一种方式,其与学生平时的生活、学习内容存在较强的联系,可以对一些趋于真实的场景展开模拟,或者呈现一些社会问题等,引导学生加入实践活动中,调动他们交流的积极性,从而找到任务的处理方法。打造真实的情境,融入真实的要素,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环节也能获得应用情境,面对问题时不断锻炼自身的处理能力。以学习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这一单元展现了“体验夏天”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和学生的生活实践有密切的联系,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举办“夏天故事分享会”来完成相应的任务,借助“收集夏天的词语”“收集夏天的故事”“夏天故事分享会”等子任务,有序地完成本单元的教学。这样的真实性任务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连贯性
关于任务情境,当展开大单元式教学时,要实现情境整体贯穿的效果,不能仅仅在某一课时选择性导入。以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其中编排了《竹节人》《故宫博物院》等文章,在本单元的情境创建中,从阅读的目标来看为“在阅读环节围绕任务展开,面对阅读或者生活实现问题的处理”,学生在各个课程内容的学习中,与生活场景相类似,如同“串门儿”,故而在单元中实现主题的提取,即阅读和生活,促使书籍的阅读和“串门儿”联系在一起,让教学更加连贯。单元情境设计如下:在任务一中,欢乐逛老玩具大院,探索玩玩具的方法,学生尽情畅玩,享受快乐;在任务二中,带领学生探索宇宙生命馆的奥秘,在神秘星球中探寻生命留存的印记,开展宇宙生命发展知识竞赛;在任务三中,一起探究故宫博物院,与家人牵手畅游故宫,由学生担任小小讲解员。
二、 现阶段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状况分析
结合任务情境视角来看,情境的有效性、真实性有待于提升。第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情,保证所设计的任务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给学生的情境比较简单,或者不够真实,使得学生不能充分投入任务中。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倾向带动学生完成任务,注重任务完成的结果,并未充分关注学生在完成任务阶段的思维波动情况,对其探究力关注性不强,造成具体的情境深度不足。第三,从大单元实施角度来看,这种方式更加突出连贯性、整体性。然而,仍有部分教师不能自然衔接各个语文知识点,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比较零散,无法形成清晰的知识架构。通过分析小学语文学科中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现状,可见教学中存在情境设计简单化、与学生实际需求关联性不强、教学内容综合性不足等问题。为了在大单元语文教学中科学创建任务情境,教师应全面把握单元内容,设置清晰的教学目标,针对性地设计任务情境,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构建匹配的学习支架,开展多元活动内容支持任务情境教学模式顺利推进。
三、 结合任务情境分析小学语文科目大单元教学的合理路径
(一)分析单元内容,设定科学的大单元目标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规划设计内容时应围绕全单元来思考,视其为整体,保证教学设计方案无遗漏。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面对单元内容时,既要做到通读,又要保证分析全面,结合单元中的各部分内容提炼其中的共同点,准确找到主题,从而在单元学习中设定科学的目标。以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其中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等文章。如果从表层来分析,并不能直接看出文本之间的联系,经过对文章整体阅读,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找出其中的共通处,可见其与中华传统文化存在密切联系。分析单元课文后部,结合语文园地模块,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内容深层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促使学生从更深维度了解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文化自信。
为了更好地设定目标,需要把握单元中的语文要素。第一,主要从学习表达维度展开,通过一个意思的理解,清晰写出一段话,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对单元的生字、词语实现积累,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第二,由于本单元的学习具有综合性,在单元学习中可以梳理、收集关于传统节日以及建筑等相关的内容,围绕其中的风俗实现交流,表述自身的感受、细节等,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实践能力,和小组伙伴一同合作,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
(二)搭建学习支架,设计可行的研究活动
当教学目标的制定工作完成后,学生对单元学习要点有了深层认识,教师应顺势搭建学习支架,设计各种值得探究学习的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应对复杂的知识。以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性阅读、总结此部分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处理能力。教师可以为之创建任务情境,从“寻根传统文化”开始,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构建并完善具体的支架,让学生在多种任务活动中增长语文学习技能,同时提升文化认知,更好地达到新课标的教育要求。
1. 开启寻根之旅任务活动,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体会优秀文化,形成文化自信
活动①:借助微课实现学习引导,促使学生清晰把握寻根的方向。通过把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目标,教师根据教学方向抽空制作与之匹配的微视频,将学生组织在一处进行观看,使学生懂得单元中的知识结构,从而在寻根之旅中具有方向感。围绕新课标的教育理念,现阶段倡导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生作为主体,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让学生以主动的状态投入探究过程,在团结合作中增强语文学习能力。微课能够带给学生提示,促使学生可以获得适宜自身的兴趣点。对此,在同学中建立合作关系,构造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对微课的内容展开沟通,并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性,进行相关内容的收集。
活动②:发挥组内成员的自主性,对单元中的内容实现细致研读,从而在本单元中梳理主线,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学生利用小组实现自身兴趣点的探讨,并对新奇的发现能够第一时间彼此分享,通过资料收集、交流,学生对古建筑、古代文化习俗在收集的过程中实现深层吸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活动③:要求学生提前备好记录工具,这样一来无论是对微课的观看过程,还是对课文的阅读等过程,当发现不同的内容时方便第一时间记下来。在小组成员当中,对单元中的寻根之旅实现深层畅想,学生可以利用微课的内容完整化构思,互相讨论学习计划,在深度研究下锻炼想象思维,更加符合新时期的核心素养要求。
2. 扩展跨越学科的寻根之旅任务活动,促使学生凭借理解科学组织语言,介绍传统文化
活动④:实现古诗内容的深层阅读、研究,通过古人视角展现古时的节日场景。在新课标的影响下,语文课程中应借助优秀文化素材,在学生中不断熏陶与感染,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故而,可以利用古诗实现文化的渗透,在《古诗三首》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从诗人角度,对节日场景展开清晰描述。通过对节日场景展开分析,探究应该传承的习俗。小组中明确一个传统节日,通过资料收集获取和节日关联性较强的古诗,让古诗知识架构更加丰富,具有创作背景等内容。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节日中的经历展开分析,表述自身过节的感受、细节。学生将自身的体验与所学内容进行联系,不仅能够加深他们的文化认知,还能提升其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活动⑤:对造纸技能进行学习,深层把握古时候的发明要点。对《纸的发明》实现深层阅读,通过联系教材中给出的课后习题,学习造纸术工艺改进的历史背景,并考虑对社会形成的影响作用,获得准确的造纸术流程。在不同小组中,围绕造纸过程在实验中实现不同材料、设备的模拟研究,保证工作内容得到清晰划分。在不同的小组中,依照规范展开造纸实验,并从组内选拔人员,对当时造纸工艺的细节步骤展开解说,对造纸环节的奇妙之处展开阐述。
活动⑥:实现桥梁的搭建,共同欣赏建筑的独特魅力。单元中为学生呈现了《赵州桥》的内容,学生要结合文本中的第二段、第三段,明确其中具有描写价值的句子,通过较短的时间对段落实现理解,从文章内容中提炼此桥梁具备的建筑特点。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引导小组人员依据对赵州桥的理解,大胆展开草图的绘制,选出相应的学生根据草图内容对建筑进行介绍。将视角转移到古代,进行桥梁修建过程内容的收集,从历史建设价值角度来感受赵州桥。对小组成员,可以利用周末时间走访周边的安全区域,对当地的桥开展拍一拍、数一数等活动,从数量、形状、应用功能等维度研究桥梁,并利用总分的描述方式,对桥梁建设的价值展开论述。
活动⑦:实现山水景观的描绘,筛选一些书画作品实现观赏。单元学习中展现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内容,实现细致研究、阅读,围绕《清明上河图》以清晰的见解论述其中的内容,探寻获得广泛认同的原因,结合文章中的一些中心句子,对画卷构图中展现的艺术性进行细致描述。结合古代各类书画作品,结合有关的电视节目,赏析这一类书画的价值。利用课后的时间,对历史中具有价值、文化艺术深层的绘画作品展开收集,鼓励学生利用水墨,结合自身对山川河流的理解,绘制具有相对简单结构的图。同时,了解绘画艺术中的要点,提升对绘画的认识。
3. 归纳总结寻根之旅的收获,在合作中引导学生整理资料,展现自身的成果
活动⑧:小组中促进内部成员的沟通,在单元学习中将记录下来的古代建筑、风俗文化等内容进行分享,以交流的形式展现自身在实践环节得到的成果,以及探讨活动任务中得到的不同发现。比如,学生对收集的古代桥梁建筑设计展开沟通,分析设计中的巧妙之处。组长发挥组织作用,对各个成员在学习阶段得到的成果进行整合,学生可以表述自己在单元学习中了解的传统文化,实现语言建构,比如,学生可以展示《清明上河图》的代言活动成果,宣传优秀文化。
(三)鼓励学生体验,融入多元评价
结合新课标要求,评价工作不可忽视,展开单元教学评价,方便教师了解任务情境模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成效,学生也能更好地把握自身的学习问题,从而改进学习模式。在教学环节,应合理评价,以保证教学成效更加贴近目标,促使教学环节更具方向感。在大单元教学中,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价的整个环节中应明确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中,尽可能丰富评价方式。推行教师评价的同时,也可以融入学生自评、学生与学生互相协作中开展学习评价的方式等,保证评价的视角、层次更多样。此外,在评价环节不能忽视学生兴趣等层面的差异,指导学生在情境任务中以单元思想学习语文知识,利用评价工作推动学生持续发展。
在大单元教学中,要本着“教—学—评”的思路创建动态的反馈机制,突出教学目标,规划好评价表,根据设立的各项单元目标,通过转化处理,使其变成清晰、操作简单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深度增加,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分析传统节日的特点时,可以对应设计评价量表,在评价中鼓励学生自行评价。此外,教师可为学生带来客观评价等,形成具体的评价量表。将教学情境设计为“我们眼中的古代传统节日”,设置评价指标,一方面为节日中的传统文化,关于评价维度及内容如下:①口语交际:学生可以本着积极主动的态度与大家分享,说出了解的传统文化类型,描述相关经历。②课文阅读:在单元课文中可以短时间完成阅读,找出文本中相同的特点,整体性把握文化的魅力。③字词掌握:可以认真、精准完成读写过程,探究用词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可以在实践中灵活使用。另一方面为文化的故事,关于评价维度及内容如下:①概括能力:通过单元内容的学习,从中提炼关键信息,可以明确其中的内容。②品读能力:有能力找到其中的段落、语句关键处,可以准确清晰标注,实现阅读感受的记录;通过组织语言文字,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课文的表达多种多样;可以饱含感情实现描述,展现自身的感受。
四、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语文学科的大单元教学中,利用任务情境,促使各个语文知识点能够在整合的条件下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带动学生高效学习。现实教学环节中,应通读并整体性分析单元内容,设定科学的大单元目标,搭建学习支架,设计可行的研究活动,鼓励学生体验,融入多元评价,深层结合单元主题,顺应新时期的素养培养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合作等能力,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培培.大单元 大情境 大任务——核心素养培育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研究[J].山东教育,2024(7):59-60.
[2]朱芳菲.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J].汉字文化,2023(S1):236-238.
[3]庄丽娥.创新支架搭建,为大单元教学助力——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J].天津教育,2023(19):186-188.
[4]赵岳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
[5]马彩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以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3,24(3):32-37.
作者简介:游岚燕(1986~),女,汉族,福建福清人,福清市瑞亭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