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语文开展思想教育符合初中语文学科教育要求,符合初中生成长需要,对塑造初中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大思政背景下,初中语文思政要素挖掘应从语文学科入手,通过阅读、写作、名著经典和语文活动中挖掘,丰富初中生对语文要素理解与感受,提升语文思政教育重要性。思政要素挖掘后,初中语文应做好思政要素教学渗透工作,通过课程明确思政目标、优化教学方法,开展活动实践等方式,确保思政教育真正与语文学科教育相融合,实现立德树人思政教育目标。
关键词:大思政;初中语文;思政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4-0034-04
大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因此,大思政背景下初中语文思政要素挖掘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思想,积极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同时发挥语文学科特点,做好教学渗透与应用,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 初中语文思政教育重要性
(一)符合初中语文学科教育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强调内容的典范性,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由此可见,初中语文学科教育要求初中语文开展思政教育,强调语文思政教育属性。
初中语文学科教育蕴含丰富思政教育要素。如初中古诗词中蕴含传统文化资源,名著导读整本书阅读蕴含爱国主义、传统美德、民族风情、乡土文明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提炼并渗透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初中语文学科开展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二)符合初中生成长需要
初中生处于三观形成阶段,初中语文思政要素挖掘与思政教育符合初中生的成长需要。初中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真正做好语文立德树人教育要求: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从教材中开展思政资源的挖掘,通过古典文化、人物赏析、作品赏析等方式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品味人生、内化良好品德与思想,在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实现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另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活动,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实践调查、写作等多种方式,将语文思政元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生活、学习感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助力学生发展。
二、 大思政背景下初中语文思政要素挖掘
(一)在阅读中挖掘思政要素
阅读是初中生语文学习基本内容,也是思政要素教育有效途径。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从阅读材料中挖掘思政要素并引导学生思考,强化学生阅读过程中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实现从简单理论学习转为思想认知。
阅读中挖掘思政要素应注重文本背景挖掘,实现思政教育。初中生阅读容易停留在文本简单分析层面,包括分层提炼中心思想,提炼课文中心思想,但对文本内容思政内涵重视不够,因此阅读过程中教师应从文本背景相关内容入手,通过背景介绍实现思政教育。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为例,初中生普遍接触过长征相关故事,但对长征历史背景、作品中“老山界”历史背景没有足够认识,因此直接阅读时学生对文本中所表现的家国情怀、革命友谊等了解并不深刻。教师利用视频、文本等方式介绍阅读文本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了解当时红军所面临严峻形势;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源感受老山界区域山势险峻和行程艰难,帮助学生感受红军所面临调整以及面对调整表现出的乐观精神,有助于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深刻理解红军长征所体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此外,阅读中挖掘思政要素应注重文本思考,实现思政教育内化。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抗美援朝的时间、保家卫国的口号较为熟悉,但对为什么说“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没有认知和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文本分析和思考,引导学生对作品内容所表现的精神内容深入思考,如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达文本中的具体案例,结合自身理解分析具体例子中“他们”的精神品质。通过对每一个案例思考和学生表述实现从阅读转为思辨性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表现的家国情怀。
(二)在写作中挖掘思政要素
写作是初中生语文学习重要手段。写作强调真善美,而真善美本身就蕴含丰富德育资源和内涵。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题目、写作材料中提炼思政要素,也可以从写作范围中提炼思政内容。
从写作主题和材料中挖掘思政要素是写作思政教育常规策略。初中生写作需要理解写作主题内涵和解读相关材料。主题与材料是写作思政要素的集中体现,对学生写作和思政内化具有重要意义。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学写传记》为例,教师应明确“传记是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的概念,提升学生对传记重要性认知。教师应强调“不是每一个人的传记可以经得起历史的考验”,鼓励学生回忆自己读过传记并对传记人物进行分析,讨论这些传记人物有哪些品格值得学习,值得挖掘。此外,教师为学生提供经典人物传记,如《苏东坡传》《曾国藩传》等,通过素材解读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些传记人物以及品格,在素材解读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人物品格,实现典型人物的思政教育效果。
从写作过程中挖掘思政要素需要学生写作思考与思政自我发展。初中生写作需要组织内容,而如何帮助学生识读组织内容思政元素是教师思政教育元素挖掘重要任务。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写出人物精神》写作课为例,学生模仿课文中抓住典型细节描写人物风貌,仿写闻一多先生头发凌乱、书桌上“众物腾怨”等细节。但有的学生仿写只注重细节而忽视其中的人物内在心理描写。教师根据学生写作出现的问题,结合教材中描写闻一多先生头发凌乱的细节描写进行拓展,强调教材中虽然重视细节描写但重点是突出人物特点和性格,强调其研学过程专注认真、锲而不舍,而并不是单纯写细节。通过教师引导纠正学生只重视细节忽视对人物刻画的情况,引导学生写作时将细节描写与人物风貌、特点相结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也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思考如何展示人物精神面貌,实现写作思政。
(三)在经典中挖掘思政要素
经典挖掘思政要素主要与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经典诵读相联系。名著导读、经典诵读是初中语文教学栏目之一,蕴含丰富思政元素。名著导读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多种资源,教师应做好挖掘经典思政要素的研究工作,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经典、诵读名著过程中理解其思政内涵,从简单阅读理解、诵读转为接受思政教育。
经典中挖掘思政要素需要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为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众多红军将领,他们的生活背景、出身并不相同,但他们都逐步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那么中国共产党有哪些先进性呢?此外,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没有任何大工业基地,没有大炮,没有毒气,没有飞机,没有金钱,也没有……现代技术,他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等问题。经典阅读与课本阅读有所不同,课本阅读是由教师引导完成,教师提供文本分析,而经典阅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带着思考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实现思政元素挖掘和学生学习、内化目标。
此外,经典中挖掘思政要素需要与经典内容相结合,实现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政要素挖掘与指导。如七年级上册《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主要挖掘传统文化思政内容;七年级上册《骆驼祥子》名著导读注重通过对时代背景、人物经历挖掘实现思政教育。
(四)在活动中挖掘思政要素
初中语文活动中挖掘思政要素主要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方式实现。初中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应做好思政教学设计与教学元素提炼工作,帮助初中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思政教育内容,逐步接受思政教育并实现思政要素从认知到内化的转变。
活动中挖掘思政要素需要教师做好活动资料挖掘工作,如组织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家国天下》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围绕“家国天下”挖掘爱国人物经典故事,要求学生整理爱国人物经典故事不是来自教材,而是通过课外阅读、网络等搜集真人真事,严禁杜撰爱国人物故事。学生搜集资料过程中需要整理爱国人物典型事例以及影响,形成文字版材料并通过语言实现自我复述,实现思政要素学生挖掘与内化效果。
此外,活动中挖掘思政要素应组织学生加强讨论、交流。如在开展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加强讨论、交流,如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组织工作,每个小组围绕主题开展进行活动设计并提交活动报告;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围绕活动内容开展广泛讨论,包括对社会生活中一些孝亲敬老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对个人生活中孝亲敬老事例进行讨论,在交流过程中加强对孝亲敬老认识,培养学生尊老思想。
三、 大思政背景下初中语文思政要素教学渗透策略
(一)明确思政目标,强化思政教育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目标紧密相连,但并不作为重点开展教学,思政教育多依靠教师个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而非来源语文教学要求,思政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大思政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明确思政教育目标,强化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与语文人文性、初中生发展整合一起,强调语文思政教育重要性。明确思政教育目标要求教师制订语文教学目标时将思政教育目标放在课堂教学目标优先项,强调思政教育重要性。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为例,根据教学要求,教师设置以下教学目标:第一,掌握通讯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第二,了解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与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目标一属于知识目标,重点是通讯体裁学习,目标二为思政教育目标,明确课堂教学的思政要点。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一系列课堂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本了解作者的情感。此外,明确思政教育目标需要在课堂多次提示,如教师将两个目标写在黑板显著位置,在文本分析过程中对照目标学习。同时围绕目标而开展思政教育重点教学渗透,分析文本时强调目标二的学习,帮助学生始终关注作者在组排中体现的情感,感受作者写作意图。
(二)优化教育方法,提升思政效果
初中语文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思政教育内容多来自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感不强,对思政内涵理解不足。大思政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开展思政教育渗透过程中应做好教学方法优化工作,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学情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感受思政内容,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优化教育方法要求语文教师结合语文课堂具体内容开展有效设计。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文章蕴含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等内容并通过松骨峰战斗、火中救小孩和防空洞谈话加以体现。根据教学实践情况,教师具体案例分析过程中采用不同教育方法,如“松骨峰战斗”思政教育渗透时,教师采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方式,组织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阅读内容,学生小组集体讨论松骨峰战斗场景以及人物,在讨论过程中感受革命英雄主义内涵。学生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围绕革命英雄主义如何体现提出小组观点,其他学生小组补充发言,最终由教师总结。松骨峰战斗涉及第五到第七段,阅读篇幅较大,教师应为学生小组讨论提供充足时间。“火中救小孩”的场景中主要体现国际主义精神,为第十和第十一段,教师先提供国际主义精神内涵,然后鼓励学生运用自主阅读、自主体验和学生交流等方式完成学习。教师提供精神内涵后鼓励学生文本分析和交流可以增强思政教育实践效果,缩短学生讨论和交流时间。最后为“防空洞谈话”体现爱国主义精神,主要是第十三段,篇幅不大,因此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提出爱国主义如何表现以及文本如何体现。除采用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等方法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初中生语文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资料补充、视频展示等方式进行实践,提升语文思政教育质量。
(三)加强思政教育,理论联系实际
初中语文思政教育多以理论为主,缺乏思政教育实践,客观上影响了思政教育效果。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初中语文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践教育思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工作,实现思政教育有效渗透。
如开展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活动过程中,学生对如何孝敬老人、孝敬父母侃侃而谈,在课堂上表现力很强,看似思政教育效果理想。但实际生活中,根据教师调查,部分学生在家庭中孝亲敬老意识较为淡薄。因此,教师将学生课堂讲述的孝亲敬老故事、课堂表现等通过视频记录,然后明确课下实践主题“你是否在家庭生活中做到了你口中的孝亲敬老”,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课堂上诉说自己孝亲敬老的案例由父母、祖辈录制视频验证并分享在班级群,促进学生将孝亲敬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思政教育实践还应鼓励学生开展校外活动,如学习家国天下爱国主义教育后,教师鼓励学生家长与孩子一起到地方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在活动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理解革命先烈为今天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实现思政教育从理论转为实践,实现知行合一教育目标。
四、 结论
大思政背景下,初中语文思政要素挖掘与渗透要求教师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认识思政教育对初中生三观树立的影响。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做好语文阅读、习作、经典与活动中思政要素的挖掘与渗透工作,从语文教学实践出发不断探索与初中生学习规律相匹配、认知相符的方案和渗透策略,增强初中语文思政教育效果,助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呈.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文言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名师在线,2024(24):71-73.
[2]仁青卓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中语文思政教育实践[J].中小学班主任,2024(16):60-62.
[3]周呈.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思政理念”的实施与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8):14-16.
[4]王士臣.三个“转变”:初中语文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4(10):12-14.
[5]罗钰凤.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语文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以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为例[J].甘肃教育研究,2024(6):36-40.
[6]张琳琳.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跨学科整合与创新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14):31-33.
[7]刘长钰.“课程思政”融入统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研究——以南疆K市某中学为例[D].喀什:喀什大学,2024.
[8]朱贵周.守好渠种好田——课程思政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策略[J].吉林教育,2024(10):34-36.
[9]石子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学科思政教学研究——以部编版为例[D].喀什:喀什大学,2022.
[10]陈柔.课程思政视域下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民俗文化的教学问题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22.
作者简介:漆爱平(1980~),男,汉族,甘肃宕昌人,甘肃省宕昌县阿坞九年制学校,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