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策略探究

2024-12-17 00:00:00刘庆华
考试周刊 2024年44期

摘 要:当下,高中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以及社交等多维度的心理重负。鉴于这种情境,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愈发凸显其重要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往往侧重于问题的应对与解决,而较少聚焦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为此,需要教师探索将生命教育融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培育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际沟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助力其综合能力的持续进步。基于此,文章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生命教育”的融入价值与策略展开探讨与论述。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融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4-0009-03

通过综合分析以往工作经验得知,将生命教育有机地融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富有成效的实践,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并显著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育课程,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同时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和角色定位。这样,融入生命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得以有效实施。由此可见,围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生命教育”的融入意义与策略做出分析与阐述,很有必要。

一、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重视程度较低

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使得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虽然多数学校已经意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性,引入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并开展了一系列基础工作,但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其中,高水平心理健康教师的稀缺和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尤为突出。此外,社会、家长及学校往往过分关注学科成绩,而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不足。更为关键的是,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不足,课程数量有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难以得到妥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不但会阻碍学生的进步,而且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各方面必须重视并加大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和关注。

(二)内容实用性不够

如今,在实施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相关教师应当依据社会实际环境,坚持以高中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其身心发展的多元需求。在教育内容的设计方面,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具体状况,构建合理、高效的心理健康课程。然而,当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用性方面仍有待加强,这一问题不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还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多种问题。因此,教师务必重新审视和调整现有的教育模式,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另外,一些教师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对学生产生深远的有益影响,也难以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比如,受限于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时安排,他们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聚焦于与学习紧密相关的心理问题,仅仅停留在列举现象的层面,而未能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学内容中缺乏关于心理治疗的专业措施,也未涵盖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教育途径较少

考虑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聚焦于高中生群体,他们各自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挑战迥异,这些挑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无疑会阻碍其健康成长。为此,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对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拓宽知识视野,这恰与教师的教学初衷相契合。尽管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已被纳入必修课程,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容忽视。现如今,教育途径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心理需求。与此同时,部分高中教师在心理教学方面的水平有待提高,对心理辅导的知识与技巧掌握不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亟待相关方面关注并寻求解决方案。

二、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生命教育”的融入意义

(一)促使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重视

高中阶段是学生生理与心理塑造的重要阶段,正值他们从中学生活迈向大学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所承受的学习压力显著增大,人际交往的圈子也日益拓宽,同时自我意识也逐步增强。这些变化为高中生带来了诸多心理层面的挑战,诸如自我认同的迷茫、学业焦虑的加剧以及人际关系的紧张等。为此,高度关注并积极引导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协助他们构建稳固的心理适应机制,对促进其全面而健康地成长等方面大有裨益。

(二)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于实际状况分析,将生命教育有机融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能够显著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鉴于高中阶段学生往往面临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的不足,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生命的真谛和价值,并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与生活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便能够运用积极向上的态度,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以及学习中的每一个机遇。

(三)彰显生命健康教育的实施价值

当前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如网络环境、社会竞争等因素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构成了不容忽视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全面发挥生命教育的实施价值,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能够拥有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之心。同时,生命教育还能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生命教育的实施,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提升生命意识和生存能力,这能对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为学生健康阳光成长保驾护航。

三、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生命教育”的融入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

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为了能够将生命教育的融入价值全面展现出来,相关教师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教育教学环境至关重要。在高中阶段,教育教学环境直接关系到学生品德、言行举止等多方面的成长。因此,要成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先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校园氛围。这种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使他们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了有效营造这种积极的校园氛围,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活动,如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小组讨论等,来增进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结合父亲节、母亲节和重阳节等特殊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获得积极的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进而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

(二)强化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

首先,在高中阶段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时,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建立起一座沟通桥梁。教师应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进行真诚交流,提高与学生的互动频率,并在这一过程中敏锐察觉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师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解决个人的心理困扰,进而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动参与度和积极性。其次,教师应当深刻理解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应尊重并促进每位学生独特个性和能力的成长。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内在价值,而非过度限制或压抑其个性。以某同学为例,他热衷于课外的手工和绘画活动。若教师直接批评,不仅可能打压他的热情,还可能诱发其逆反心理,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为此,教师应首先与其沟通,让他认识到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并明确过度投入个人爱好可能对学业产生的负面影响。随后,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他这一爱好,例如让他负责班级的黑板报设计,这样既能让他在合适的范围内展现个性,又能使他的爱好转化为对班级有贡献的积极行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这名同学合理平衡个人爱好与学业,确保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这名同学综合能力的持续进步。最后,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意识,并构建完善的咨询、预防、解决三位一体的机制和平台。在校园内,应引导学生寻求正规渠道进行心理咨询,以便及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首先,教师需摒弃对学生个体的物化理解,转而深刻关注并尊重每个学生的本质,鼓励他们发挥主动性,同时珍视其精神生命的价值。其次,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价值观念,唤起他们对生命的深厚情感和内在敬畏。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细致入微的引导,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生活能力,挖掘并培养他们美好的内心世界。人生情感是复杂多元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理念,可以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精神动力驱使人们勇往直前,促使个体心灵向外界敞开,激发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从而收获快乐而充实的人生。然而,负面的人生情感却如同阴影,遮蔽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洞察。当他人陷入生命危机时,他们往往选择忽视,漠然置之,这种态度导致他们的性格变得沉默寡言、悲观消极,甚至滋生自负、自我封闭和对立的心态。这种心理状态极大地阻碍了与他人的有效交流,从而成为不幸人生的源头。为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感知能力,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激发他们对人生情感的追求与渴望。

(四)加强家校合作

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既是陪伴者也是引路人。故而,强化家校之间的合作对推进生命教育至关重要。实践中,学校可以借助家长会、家访等渠道,与家长展开深入交流,共同聚焦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此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需细心观察孩子的心理状态,留意孩子在家中的情绪变化,主动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状况,警觉是否存在校园霸凌、歧视等问题,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与老师取得联系,以及时防范孩子心理受到伤害。

四、 结论

总体而言,高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深化这一教育效果,教师应紧随新课改的步伐,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使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健康、稳健地前行。

参考文献:

[1]黄瑛.生命教育下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J].家长,2023(34):89-91.

[2]朱震荣.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的生命教育[J].文理导航(中旬),2022(7):76-78.

[3]何巧玲.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中生命教育策略研究[J].高考,2022(1):78-80.

[4]盛毓.生命教育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J].新课程,2021(41):239.

[5]韦晓娟.将生命教育融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求知导刊,2021(13):87-88.

作者简介:刘庆华(1979~),男,汉族,河南商丘人,商丘市实验中学,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