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紧密结合大思政和“三全育人”思政教育,充分发挥各种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载体的优势,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空间,提升新时代思政教育引领力,推动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学校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体系与服务能力的提升策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具备高尚品德和专业技能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视域;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提升策略
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致力于培养具备高尚品德的人才,全面实施多元化的教育举措。学校秉承“五育并举”的理念,构建“三全育人”培养模式,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模式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身心健康、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课程设计上,采取了以下措施:德育课程,对思想政治课程进行了优化,创设了省级以上的思政示范课堂,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同时广泛提供丰富的体育和艺术课程,全面推动体艺社团活动,实施体艺“2+1”工程,即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每年举办体育节和艺术节,展示学生的才艺和风采。
劳动教育是学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年举办劳动教育月活动,邀请工匠、劳模、优秀毕业生参加校园活动,与学生分享劳动经验和职业感悟。同时,实施劳动课时积分制,并将其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培养勤劳精神和职业素养。
在学科育人方面,学校深度挖掘学科课程的培养内涵和核心素养,凸显学科培养人才的价值。同时,推进学科培养人才的课堂教学改革,精雕细琢省级以上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课程思政论文,完成省级课程思政课题。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术水平,还培养了其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学校还致力于打造一个现代、人文、和谐的校园环境,凸显环境对人的培养功能。通过美丽校园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宜学宜居的生活环境,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学校以“每月主题”为着力点,优化德育工作体系。着力开展主题月活动,扩展活动的广度、深度,提高活动的效度。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学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以“职业体验”为切入点,学校建成盱眙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校企合作基地,以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和立体式宣传方式,为学生提供与企业专家、师傅零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学生对职业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学校还建成省级职业体验中心2个,市级职业体验中心3个,体验人次超过2000人。开设职业体验式课程5门,开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2门,分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素质拓展,覆盖率分别达100%和60%,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学校以“双创空间”为落脚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打造一个富有特色的“创客”空间,建成小厨烘焙、龙虾烧制多个学生创业点,并开发了全产业链创业培训教材。通过建立创业实训平台,学生获得了宝贵的创业经验和技能,为未来的创业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还积极承办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创业创新大赛,学校参赛师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展示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
学校深知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因此实施了“双师型”教师培育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师管理创新工程。
在“双师型”教师培育工程实施进程中,聘请互动型访问工程师、“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双导师、高层次人才、大师巧匠兼职。制定了《关于提高兼职教师薪资待遇管理办法》。目前共聘请8名企业行业高层次人才和社会上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双导师共培养教师25名,学校兼职教师比例达到22%,“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50%。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
在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方面,学校建成了多个教师发展平台,如教师讲堂、教师健康训练中心、教师“三味书屋”等。这些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成长机会,有助于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学校还积极培育省级以上教学名师2人和领军人才3人,并建成2个教师创新团队。这些优秀的教师团队不仅在学校内部发挥了榜样作用,还在省级教学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教师创新团队成员在省级教学大赛中获奖7项,2项作品入围省赛国赛选拔赛,承担省级在研课题7项;校企合作研发申报国家专利6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项。
学校还注重实施教师管理创新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办法》,每年选树师德标兵10名,在教师荣誉墙上展示,以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学校还制定实行了《教师工作积分考核与职称晋升管理办法》《关于第三方对教师工作评价办法》等制度文件,实施教师工作积分项目、教师“一评三考”、教师职务评聘机制。为教师提供了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和发展机会。
学校以加强党建为着力点,助推学校工作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史学习教育以及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核心作用等一系列举措,确保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学校还深入开展了一系列党支部活动,如“三比三创三评”等,并创建“优秀书记工作室”6个、“党性实境课堂”1个、支部“金牌党课”3个,评出示范党支部3个、党员先锋示范岗24个、淮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在党委的引领下,学校成立青年党校,学校团委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党建工作水平,还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在多元共治方面,学校以学校章程为统领,建设了多元共治学校治理体系。通过定期依法修订学校章程,出台了《关于加强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意见》,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学校还创新了组织架构、优化了管理流程,并形成了职责明晰、有效运行的现代职业学校治理架构。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此外,学校还注重校领导能力建设,并实施了打造魅力校长团队工程。通过开展校长团队读书活动、撰写学校发展调研报告以及参加各类培训等措施,提升了校长们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这些优秀的校长不仅成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且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体系与服务能力的提升策略。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和创新。
(一)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
学校深知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因此积极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建有一个占地100亩的校企合作园,把企业生产车间引入学校,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等方式,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还为企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有效的技术服务。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能力
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学校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能力的提升。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开展教师培训以及建立教师激励机制等方式,学校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积累了实践经验,还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通过引入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还注重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实际工作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四)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完善了评价体系和方法,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等进行综合评价。学校增设了诊评中心,对学校办学质量进行诊断与评估。对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开发了教学质量保证信息化平台,持续开展自我诊断与改进。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还促进了其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作为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学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与培训活动,为社区居民、企业职工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等提供多样化的技能培训和咨询服务。通过开设公益课程、举办技能讲座、提供技能鉴定等方式,为提升社会整体技能水平积极贡献力量,每年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盱眙地方产业升级转型。
学校注重传承与创新文化技艺的工作和实践。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文化活动以及参与文化交流等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同时,学校还注重与现代科技和文化产业的结合与创新,推动了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这些工作实践,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综上所述,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体系创新与服务能力提升的策略。学校始终坚持“崇德·尚技”的校训,秉承“为学生终身发展赋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办学理念,发扬“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一体化融合发展格局,努力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的现代职业学校,为培养更多具备高尚品德和专业技能的时代新人、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周乃勤,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