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化学分析为例,讨论了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协同育人、系统规划与科学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三原则”,重点围绕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系统探究化学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路径,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为解决当前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与借鉴,在促进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化学分析;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战略举措,坚定回应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是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质量培养技能人才的必然趋势。由此可见,在化学分析教学中,建设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需求
课程思政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民族复兴大任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与机制。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指明了方向。在构建“大思政”格局背景下,专业课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实践,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底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个人成长、职业发展和厚植家国情怀筑牢思想根基。因此,化学分析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需求,而且是职业教育迎接新时代、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技能人才的根本要求。
(二)是推进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抓手
化学分析被视为科学技术的“眼睛”,是保障生命健康与生活品质的重要技术手段,在食品检验、环境监测、化妆品质控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化学分析含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具有深刻的思政教育意义。要精准把握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将思政育人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优化教学模式,形成完善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从而有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质量,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统一。因此,构建化学分析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抓手。
(三)是提升检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思政则是贯穿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手段,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化学分析是一门逻辑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具备完整的知识架构体系,不仅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关联,而且可独立对接工作岗位,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思政素材,梳理出生动鲜活的案例植入于教学,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与能力,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同频共振,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因此,化学分析思政建设必然成为推动检验检测技能人才高质量培养的重要载体。
当前,全国掀起了课程思政建设热潮,在课程思政理论研究、育人实践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但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暴露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问题,要有效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关键在于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在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方面的有机结合与深度融合,需要着重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协同育人原则
要融会贯通课程思政建设的精神内涵,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坚持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互融共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框架设计,明确培养目标、学习任务与评价方法等,将思政核心理念融入课程培养目标中,把价值引领转化成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指南,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良性互动与有机衔接,构建融通并进、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体系。
(二)系统规划原则
要正确剖析学科性质,平衡好思政教育与专业内容的关系,将思政教育纳入课程建设中一体化推进,深入挖掘学科专业中的思政元素,与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形成一脉相承的对应关系,构建系统完备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确保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做到课程思政建设有逻辑,内容有关联,育人有方向。
(三)科学融合原则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思政元素不能像“孤岛”般突兀存在,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讲究思政融入方式方法,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既不能风马牛不相及、生搬硬套,也不能如蜻蜓点水般不着痕迹,应该是如盐入味,润物无声,有效联结“术”与“道”。
抓好课程思政建设“主战场”,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原则,重点从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系统推进化学分析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面立体的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形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合力,打好铸魂育人“主动战”。
(一)以立德树人为引领,明确课程思政目标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宗旨,以职业要求与岗位性质为导向,深植化学分析课程内核,结合学科属性与专业特点,明确知识、能力、素养与价值观方面的具体目标,确立“责任担当、技能强国”的课程思政总目标,重点梳理出“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哲学思维、职业素养、道德品质”的思政目标主脉络,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与辩证逻辑思维,涵养职业精神与道德素养,厚植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成才、社会价值与国家需要融为一体,做一个有知识深度、能力厚度、价值观正确的技能人才,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导”有机融合的课程教学目标。
(二)以课程为切入口,构建思政内容体系
牢牢把握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以课程思政目标为纲,基于课程解构知识体系,深入挖掘并系统梳理思政元素,以科学家故事、学科发展、学科典型应用、公共安全事件、社会话题、课程内容、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榜样事迹等为载体,重点围绕家国情怀、科学精神、道德修养、哲学思维、职业精神、价值理念六要素,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将思政元素转化为精神内涵与思想价值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使其与课程知识内容融通重整,构建丰富的化学分析课程思政内容体系。通过“梁树权创建中科院化学分析室”“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等科学家事迹激发学生技能强国的家国情怀;从“卢嘉锡反复试验确保数据的正确性”“梁树权逐条验算数据”等故事中体会科学家严谨的科学精神与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分析检测技术在疫情攻坚战的典型应用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原电池理论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开发中的应用等实例,探讨价值观与责任担当;从特定安全事故案例、水污染典型事件、食品质量不达标报道等社会热点中寻找与课程内容高度契合的元素,强化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通过知识点“酸碱滴定曲线”出现突跃范围折射出“质与量互变”规律,透过指示剂变色现象探究其本质,培养哲学辩证思想与科学逻辑思维;引用世界技能大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金牌得主姜雨荷的故事,引导学生弘扬敬业精神、工匠精神,涵养脚踏实地与精益求精的品质,增强职业认同感与自豪感。由此,合理拓宽化学分析课程思政的广度、深度,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科学性与价值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三)以课堂为主渠道,打好教学策略组合拳
基于翻转课堂“O2O”教学模式,构建“课前导学—课中深学—课后延学”的师生互动双轨制,充分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基础,确立“课前组织—明确任务—分析任务—制定方案—实施任务—整顿清洁—评价反思”七步走教学环节,活用微课慕课等数字化资源,运用任务驱动、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案例分析、问题导向等教学方法,构建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贯通的体系,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让课堂活起来,使两者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以“滴定管的规范使用”为例,实施“案例引入—问题创设—任务驱动”的思政融入学习体验教学策略,以“姜雨荷勇夺世界技能大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金牌”案例为先导,引出学习任务,提出“滴定管为何物,何为规范使用,为何要规范训练”的“三连问”,突出思政案例与专业点的有机衔接;师生共同探讨“姜雨荷勤练滴定(1/4滴)基本功”的故事,深入剖析金牌“零”的突破蕴含的启示,悄然在学生心中埋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种子,用榜样的力量激发职业认同感;再通过体验式学习活动,在实操训练中检验真理,收获脚踏实地与专注细致的精神“食粮”,构建显隐相通的思政课堂教学体系,形成“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教学实践,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与品格塑造相统一。
(四)以评价检验实效,建设教学评价体系
将课程思政目标纳入教学评价体系,构建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立体化教学评价体系,以评促教,持续深化思政育人实效。
一是开展量化评价。对标课程思政目标,围绕实施过程的关键要素、重要环节与学习效果,细化评价要点内容,合理量化权重分值,设计操作性强的学习任务评价表,同时实行“技能+理论”考核,实现“做学评”标准化与常态化。如培养“科学精神”,重点提炼出“勇于探究”“严谨细致”等两项评价指标,再将指标细化成具体评价内容。在勇于探究方面,设计出“能独立完成实操训练”“能克服畏难情绪完成任务”等评价内容;在严谨细致方面,确定“滴定管读数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滴定管尖空气排尽”“润洗不少于3次”“临近终点能放慢滴定速度”“按照步骤规范操作,未有遗漏项”等评价内容。
二是开展质性评价。依循递进式认知规律,以“感知—理解—内化”为主线,重点围绕课程思政的“融入方法、思政内容、育人成效”等三个方面,设计出课程思政建设反馈表“十三问”。在“感知”层面,重点提出“思政内容是否有融入必要”“课中的思政元素是否充分感受到”“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是否自然贴切”“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感知思政元素”等问题;在“理解”层面,设问“思政教学目标是否清晰”“融入的思政内容是否合理”“教学是否能引导领悟思政元素的内涵”“教学是否有助于理解思政元素与知识的联系”;在“内化”层面,提炼出五点内容,分别是“是否吸收了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是否促使你更具科学素养与思维”“是否有助于培养你的职业精神”“是否促使你更具社会责任感”“教学是否有意识引导你形成正确价值观”。由此逐层递进检验化学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性、合理性与实效性。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创新。笔者通过对化学分析课程思政的探讨,研究了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设路径与实践方法,将思政育人贯穿“学做评”教学全过程,有效实现化学分析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思想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教育教学目标,体现出课程思政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1]蔡桂全.化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以分析化学为例[J].教育管理,2019(29).
[2]赵奎.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内涵特征、学理逻辑与内容构建[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3(6).
[3]李蕉,方霁.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22(11).
[4]黄立,张广强,何书海,等.课程思政建设的“七个维度”[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1(1).
[5]叶爱英,李智利,贺琼,等.情感式教学在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育中的运用[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24).
(作者:蔡洁娜,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