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意义与路径研究

2024-12-16 00:00:00海敬
旅游纵览 2024年7期

摘 要:甘肃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展现出激活乡村经济,促进产业融合,改善基础设施与生活品质,传承文化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与生态宜居等多重意义。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品质,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强化人才培养,注重生态保护与实施绿色旅游,创新营销策略等路径,甘肃乡村旅游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同发展。其中,以“旅游+”模式促进农业、文化、健康养生等多领域融合,借助智慧旅游提升体验,注重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以及利用数字化营销扩大市场影响,成为其发展的关键策略,不仅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多元化增长,还有利于提升乡村的整体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甘肃;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下,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潜力。甘肃省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风情,使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成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重要途径。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意义

(一)激活乡村经济,促进产业融合

甘肃乡村旅游的兴起给传统农业地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传统农业地区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而是将农业、文化、旅游等多个产业有机融合,形成复合型经济结构。例如,通过开发以农事体验、民俗文化展示、生态休闲为主题的旅游产品,甘肃成功地唤醒了乡村“沉睡”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推动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乡村旅游的产业链长、关联度高,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的经营性收入,还间接地带动了住宿、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增长。

(二)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生活品质

乡村旅游的发展迫切地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甘肃省在推动乡村旅游的同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包括道路建设、水电供应、网络通信、环境卫生等,这些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显著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环境。基础设施的完善还为农产品的外销打开了通道,促进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让乡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提高了农村地区的整体生活品质。

(三)传承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甘肃乡村旅游的另一大价值在于对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甘肃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拥有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让游客在体验中了解并尊重传统文化,同时也激发了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其对文化的保护意识。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手工艺展示等活动,乡村旅游促进了文化的活态传承,增强了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精神动力[1]。

(四)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生态宜居

乡村旅游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甘肃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通过生态旅游、农业观光等形式,引导农民参与环境保护,利用生态资源而非消耗资源,这不仅保护了绿水青山,也给乡村带来了金山银山。同时,乡村旅游促进了城乡交流,缩小了城乡差距,有助于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保持乡村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和谐。乡村旅游区域往往成为农村美化、绿化、亮化的先行区域,提升了乡村的整体颜值,使之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路径

(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

1.多元融资模式下的基础设施升级

面对资金需求,甘肃创新性地采用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有效地吸引外部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对交通网络的优化,例如,铺设旅游专用道、增设区间巴士以及对住宿设施改造升级,鼓励建设融入当地自然与文化特色的高端民宿和主题酒店,同时,强化餐饮服务的标准化和特色化,确保食品安全与口味多样。

2.“智慧旅游”赋能乡村旅游

甘肃积极推动“智慧旅游”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集成在线预订、智能导游、虚拟游览等功能的旅游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体验。此外,加快无线网络覆盖,特别是在景区、酒店、主要交通节点实现免费无线网络覆盖,让信息获取更加便捷。智慧旅游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旅行体验,也为乡村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有助于精准营销和资源高效配置。

3.“厕所革命”与环境美化并举

甘肃积极地响应国家“厕所革命”号召,大规模改造和新建旅游厕所,不仅注重数量增加,更重视质量提升,强调环保、节水、智能化,使厕所成为展示乡村文明的一扇窗口。同时,结合乡村环境美化行动,加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广垃圾分类,保护乡村生态环境,营造干净整洁的旅游环境,提升乡村整体形象[2]。

(二)促进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条

1.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甘肃依托其丰富的农业资源,积极地探索“旅游+农业”的新模式,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将农田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打造集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农业旅游综合体。例如,宕昌县贾河乡在“农文旅”融合的探索中,巧借自然资源与文化底蕴,激励民众依托壮观的滩子大草原与民俗丰富的文化村,拓展休闲、餐饮、住宿、文化互动等多元旅游业态。该地区深耕地方特色,着重推广中药材、传统罐罐茶、土火锅等美食,作为旅游吸引力的核心。同时,创新融合甘味特色与文化创意,推出系列衍生商品,致力于打造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身的综合旅游模式,全面地促进农文旅一体化的新发展。

2.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

甘肃深入地挖掘和弘扬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旅游+文化”策略,将传统文化、民俗活动与旅游体验相结合。例如,甘南藏族自治州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成为民族风情体验的热点。甘肃通过建立“甘南藏文化体验区”,不仅提供传统的藏式生活体验,如参加藏历年节庆、品尝藏餐、穿藏服,还创新性地引入藏医药养生、藏传佛教文化研习等深度体验项目,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文化认同感。

此外,也可以将乡村旅游与红色文化进行融合。例如,兰州红色沈家岭乡村度假游的具体线路是:兰州战役沈家岭战场遗址红色文化景区入口—兰州战役沈家岭战场遗址纪念广场—教育基地宣教中心(红色窑洞、新华书店、邮局咖啡、兰州战役沈家岭战场历史展厅)—英烈纪念园(英雄团长王学礼等烈士牺牲纪念地、第二道战壕、第三道战壕、观光栈道)—小白杨营区(军事体验区)—红色食堂—红色文化景区出口[3]。

3.健康养生旅游的兴起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旅游+健康养生”模式逐渐受到游客的青睐。甘肃利用其温泉、森林氧吧、高原草甸等资源而产生的天然的生态优势,开发健康养生旅游产品。建设养生度假村、森林疗养中心,提供瑜伽、冥想、药膳饮食等服务,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放松身心,打造具有甘肃特色的健康旅游品牌。

例如,甘肃迭部县的扎尕那,正致力于打造集生态旅游、养生于一体的特色小镇。该项目充分地利用扎尕那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融合周边雄奇的石城地貌、幽深的峡谷、广袤的森林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旨在创建一个让游客亲近自然、体验藏族文化、享受健康养生服务的理想目的地。通过科学规划与可持续开发,扎尕那生态旅游养生特色小镇不仅致力于保护与展示其生态美,还将引入高端度假设施、特色民宿、藏医养生馆、绿色餐饮等,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休闲养生体验,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

(三)强化人才培养,提升管理水平

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甘肃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加大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训投入,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体系。针对不同的岗位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如乡村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策略、高品质服务技巧等,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此外,与高校合作,开设乡村旅游相关专业课程,鼓励学生实习实训,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

2.鼓励返乡创业与外部引进

为激活乡村活力,甘肃积极鼓励大学生及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提供政策扶持、创业指导和金融服务,将新观念、新技术带回家乡,促进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创新。同时,引进外部专业人才,特别是具有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信息技术背景的人才,为乡村旅游注入新鲜理念和管理经验。通过建立乡村旅游人才库,形成涵盖策划、运营、服务等各环节的人才支撑体系,为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

(四)注重生态保护,实施绿色旅游

1.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

甘肃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强调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和旅游开发规划,确保旅游活动不会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损害。比如,在生态敏感区域限制游客人数,实行预约制参观,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推广

甘肃利用其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开发了一系列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产品。例如,在甘南草原,推广徒步、骑行等低碳出行方式,鼓励游客参与植树造林等环保志愿活动,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同时,通过建立生态教育基地,提供自然观察、生态摄影等教育性旅游项目,让游客在体验自然之美的同时学习生态保护知识。

3.合理规划与生态补偿机制

甘肃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科学地评估旅游资源的承载力,合理地设定游客容量,防止因过度开发导致的环境压力。同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对因旅游开发而受影响的生态区域和当地社区给予经济补偿,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参与生态保护,形成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良性循环。此外,通过推广使用环保材料、节能设计等绿色建筑技术,减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足迹。

4.可持续旅游模式的探索

甘肃积极探索可持续旅游模式,鼓励旅游企业采取使用可再生能源、实施垃圾分类回收等环保措施,同时,开发基于自然和文化的深度体验旅游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乡村旅游向高质量、低影响方向发展。

(五)创新营销策略,扩大市场影响

1.数字化营销与新媒体应用

甘肃乡村旅游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营销策略。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旅游资讯、美景美图、旅游攻略等内容,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如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进行“直播带货”,展示甘肃乡村旅游的特色产品和文化活动,吸引年轻群体和城市居民的关注。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偏好,进行精准营销,提高转化率。

2.虚拟现实体验与互动营销

甘肃乡村旅游还积极地尝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为潜在的游客提供虚拟游览敦煌莫高窟、祁连山风光等沉浸式的旅游预体验,打破时空限制,激发游客的兴趣和好奇心。此外,通过在线问答、摄影大赛等线上互动活动,增强游客的参与感,进而提升游客对品牌的忠诚度。

3.区域合作与跨区域旅游线路构建

甘肃与其他省市或地区加强合作,共同开发“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带”“黄土高原民俗风情游”等跨区域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通过联合举办旅游节庆、推广活动,以及共同参与国内外旅游展会,扩大甘肃乡村旅游的市场影响力,吸引国内外游客。同时,加强与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的合作,推出定制化、专题化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5]。

三、结语

总之,甘肃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激活了乡村经济潜力,促进了产业深度融合,还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了农民生活品质,传承和弘扬了地域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生态文明建设,为甘肃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通过上述路径的持续探索和创新,甘肃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 李金峰,时书霞,杨琳.文旅融合非遗先行助推甘肃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3(12):48-51.

[2] 吕开伟.乡村振兴背景下河西走廊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广东蚕业,2023(7):148-150.

[3] 何玉静,杨洁,吕开伟.河西走廊乡村旅游产品新媒体营销实证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23(4):71-74.

[4] 柳亚蓉.乡村振兴背景下庆阳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甘肃农业,2023(3):20-23.

[5] 祁凯顺,杨晓萍.甘肃静宁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22(18):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