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快和推进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对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的实地调查,剖析其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提出可行的路径,有助于推动区域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前,吉林冰雪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实质性问题亟待解决,应理性面对冰雪旅游产业存在的不足,增加冰雪产品的有效供给,积极地应对国内外竞争挑战,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建立适应市场要求、对接国际标准的吉林旅游冰雪旅游产业体系,培育国际一流的冰雪旅游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冰雪旅游;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冰雪旅游产业是吉林省具备国内领先发展、国际竞争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资源禀赋高、市场前景好、消费拉动大、综合带动性强[1]。当前,找寻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对于加快和推进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
1.冰雪旅游产业具有超前决策
吉林省围绕新一轮东北振兴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接新消费热点,加快动力转换,培育发展新动力,以“冰雪”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明确了“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文化”为核心的“3+X”冰雪旅游产业定位、目标定位和产品定位,联动融合并集聚壮大各关联产业,着力使冰雪旅游产业成为服务业攻坚的主战场,成为助推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突破口[2]。
2.冰雪旅游产业资源优势突出
首先,吉林省具有滑雪的自然条件优势。从山地落差、雪质、降雪量、造雪能力、平均气温、海拔、风速等各项自然条件分析,吉林省作为国内理想的滑雪区域,尤其作为世界三大粉雪基地之一,是国内冰雪资源富集、发展冰雪旅游产业极具优势的省份。
其次,吉林省具有滑雪场开发运营品质。我国旅游体验型、城郊学习型和目的地度假型三类雪场数量占比分别为75%、22%、3%。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法和加权处理法准确地统计分析,将吉林省38家滑雪场分成三类,分别为优等质量滑雪场3个、中等质量雪场12个以及低等质量雪场23个。通过各项参数全国横向对比,吉林省3个优质滑雪场开发运营综合品质列全国各雪场之首,具有在全国率先打造世界级滑雪度假综合体的优势潜力。
再次,吉林省具有冬季旅游资源优势。以长白山、松花江、查干湖为引领,吉林省特品级冰雪旅游资源突出,优良级冰雪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覆盖全省[3]。“冬捕狩猎”的冬令文化、林海雪原的木帮文化与雪文化内涵丰富;满、朝、蒙等少数民族特色鲜明。
最后,吉林省具有工业制造优势。依托吉林市轶纶95系列聚酰亚胺纤维、滑雪板用高强度复合高分子ABS板制造等化工产业资源和技术优势,长春、四平与辽源的车辆生产改装的装备制造优势,辽源东北袜业园区较强的冰雪服饰生产基础,推进与知名企业合作,谋划开发保暖服装、户外与冬季运动服饰、冰雪装备等系列产品[4]。
3.冰雪旅游产业形式变化多样
其一,体育基础作用变强,积极地培育冰雪体育运动潜在群体。吉林省体育局与国家体育总局签约共建跳台滑雪项目国家队,成功承办一系列重大国际冰雪体育赛事;吉林省4家训练基地成为国家冰雪运动和产业基地;全省开展“玩冰踏雪、健康吉林”群众冰雪体育系列活动;吉林省各地近70万名学生参与“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以及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冬季阳光体育大会活动。
其二,旅游本体作用变强,吸引游客聚集、引导消费聚集与延伸。2023年,全省各地在建、续建、谋划招商各类冰雪旅游项目,构建吉林省“深度玩冰、厚度玩雪、暖度温泉、热度民俗”的产品架构,产品符号更加具象清晰[5]。积极地争取国家基金,重点支持森林公园、遗址公园、冰雪旅游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储备编制三年滚动投资计划,指导各地推进冰雪旅游产业重大项目谋划工作。
其三,文化特色变鲜明,对接现代冰雪文化、培育冰雪文化创意。举办大赛征集冰雪文化创意作品500余件;冬季举办57台剧目147场舞台剧目系列展演活动;举办以“冰雪圣地·吉林符号·关东故事”文化遗产展示周活动为代表的8个系列展览活动。
其四,着力扩大冰雪商贸服务,促进冰雪经济繁荣。在各地开展“游吉林、赏冰雪、品美食”系列冰雪美食推广活动。
其五,合力构建智慧冰雪体系,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开发长白山易通平台项目;启动空间地理大数据工程建设;建设吉林省旅游云服务平台;“吉林旅游官方旗舰店”在阿里巴巴店铺综合指数位居东北华北地区首位。
其六,着力发展冰雪装备制造,谋求产业领域突破。室内滑雪模拟器在长春实现国产化突破;长春与辽源两地雪地车项目开发顺利。
4.冰雪旅游产业营销创新发展
高端承办中国国际冰雪旅游产业博览会,产业盛会影响空前,让冰雪产业“热”起来;赴深、沪、厦与欧洲多地,开展温情推介,形象定位鲜明化,让冰雪体验“暖”起来;深挖内涵,市场推广成效显著,让冰雪品牌“靓”起来;文体旅商全省联动,让冰雪旅游“火”起来;全面地打造“冬季到吉林来玩雪”整体形象品牌,形成“玩雪到吉林”市场号召力。《关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意见》吹响冲锋号,“冰雪推广”刮起吉林风,“雪博会”搭建中国冰雪会客厅,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美食等重大活动贯穿四季,瓦萨滑雪节、雾凇节、查干湖冬捕节、长白山冰雪嘉年华等节庆活动遍地开花,为冰雪产业营造气氛、助推人气,冬季市场得以全面激活。
(二)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劣势
1.冰雪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产业统筹协调合力尚未形成
一是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旅游资源分割严重、相互牵制、各自为战,缺乏统筹协调,往往导致“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粗放型增长方式。以抚松仙人桥温泉资源为例,高品质资源与市场化开发运营程度不匹配,在接待人次与收入方面,环长白山区域明显弱于长吉都市[6]。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一些地方尚未健全冰雪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协调机构与机制不强;全省冰雪“十大工程”112项任务明确分工至牵头(协办)单位,但相互间联系程度不紧密。
2.冰雪旅游产业融合受限,冰雪经济价值未能充分释放
冰雪文化未深入渗透各关联产业。一是创意融合新产品欠缺。商旅文融合度不高,以吉林礼品为代表的旅游零售业不发达。二是城市规划与全域旅游衔接不紧密。吉林省没有国内著名休闲载体,都市休闲品质不高,消费链条分散,冰雪夜经济不发达。三是“产学研用”合作系统未全面建立。冰雪旅游产业的统计监测、科技研发等冰雪旅游产业延伸聚集力量薄弱;贯穿产业全要素全链条的“互联网+流通+冰雪+服务”智慧技术应用和管理体系尚未建立[7]。
3.冰雪旅游场地不足、人才培养措施不到位,冰雪运动人口转化率亟待提升
当前,吉林省冰雪人口转化基础薄弱。一是中质雪场处于全国同类雪场的中低水平。吉林省严重欠缺面积30公顷~100公顷、接待人次15万~20万的雪场数量。二是城郊学习型滑雪(冰)场严重不足。三是冰雪教育培训工程与人才支撑工程有待系统强化。推动冰雪体育课程开课率与冰雪运动知识等覆盖率提升的经费、师资、教材存在严重缺口,尚未出版面向全省的中小学生《冰雪运动》系列教材。
(一)拓展融合渠道,促进冰雪旅游产业延伸聚集
一是加快推动成立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政府高位统筹、全面落实《关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意见》,着力破解产业发展政策与体制难题,释放政策红利,支持林地土地开发优惠政策。二是建立交流融合平台。建立健全冰雪旅游产业联合会等民间组织,强化政府与冰雪市场主体间的纽带联系作用。三是专人负责实行领办制[8]。围绕实施冰雪“十大工程”,聚焦112项具体任务,组建由牵头单位、协办单位、冰雪社会民间组织与市场主体组成的攻坚推进小组,形成持续推进合力。
(二)创新开发模式,推进冰雪旅游产品二次开发
一是在产品开发定位与设计创意上注重差异化。各地政府重点增强冰雪旅游体验性与参与性,组织开发“雪地穿越廊道”、低温健康养生等冰雪旅游新产品;持续培育建设冰雪休闲度假、冰雪温泉养生、冰雪观光体验和冰雪民俗史迹四大产品体系。二是举办冰雪项目培训[9]。对拥有旅游资源的全省各行业系统相关领导与专职人员,开展项目专题培训。三是强化高品质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加速优质资产打包注入,提升企业现代化市场运营品质,释放关联产业的冰雪经济价值。
(三)着力合作创新,强化冰雪旅游产业内生动能
加速“产学研用”资源整合,凝练形成创新合力,聚焦冰雪工程具体任务,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是推进冰雪实用人才培养。结合产业发展特点与市场需求,高校与企业联合制定针对性强的培养方案,订单式培养人才,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二是开展专家智库服务。针对各地冰雪市场主体的需求,选派专家对口服务。三是加强冰雪旅游产业重大项目信贷支持。促进资金供给和需求方信息沟通,达成融资意向[10];将符合条件的冰雪企业纳入全省年度重大项目融资需求手册,并向金融机构推荐;将符合条件的冰雪企业纳入“300户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工程”。
(四)培育冰雪文化,营造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氛围
强化冰雪文化向全社会和各关联产业的渗透力。一是着力提升冰雪运动人口转化率。从培养居民运动习惯入手,让冰雪运动亲民化、平民化;加大资金投入与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让冰雪运动从“娃娃抓起”。二是强化中质滑雪场开发建设政策扶持力度。扩大中质滑雪场雪道面积,增加接待人次,提升设备占全省比重,为全省打造青少年冰雪运动俱乐部、冰雪运动特色学校、青少年校外冰雪活动基地提供载体[11]。三是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五)加大营销力度,提高冰雪旅游产业影响
一是将“雪博会”作为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的第一品牌,进行高位推动、持续打造。二是征集冰雪节事的策划设计方案,突出娱乐性、参与性、创新性,丰富活动内涵,增强重游率[12]。三是强化精准营销,促进文旅融合。文化与旅游企业间找准契合点,功能互补创新业态,制作文创、微电影等冰雪文化旅游新产品,针对目标客户群开展精准的营销[13]。
吉林冰雪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实质性问题亟待解决,要理性地面对冰雪旅游产业存在的不足。未来,应增加冰雪产品有效供给,积极地应对国内外竞争挑战,发挥优势、补足短板,建立适应市场要求、对接国际标准的吉林旅游冰雪旅游产业体系,培育国际一流的冰雪旅游产业竞争力。
[1] 蔡德发,李可新.促进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政策研究[J].公关世界,2024(12):5-7.
[2] 章力丹.新发展理念下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对外经贸,2024(5):53-55.
[3] 王帅.亚冬会背景下哈尔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4(13):75-77.
[4] 田云平,韩雪峰.辽宁省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46-50.
[5] 张雷.黑龙江通信业以信息技术为旅游业赋能 助推冬季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J].通信管理与技术,2024(1):2-3.
[6] 贾文阳.后奥运时代河北张家口冰雪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展经济,2024(1):39-42.
[7] 曲婷婷.吉林省冰雪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4(1):10-12.
[8] 文科翔,舒颜开.“双碳”背景下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囿及跃迁路径[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3(12):222-226.
[9] 亓怀泽,郑家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链的构建[J].冰雪运动,2023(4):68-71.
[10] 张文静.乡村振兴战略下沈阳市冰雪体旅融合发展研究[J].冰雪运动,2023(6):83-87.
[11] 丁金胜.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以青岛为例[J].上海商业,2023(10):73-75.
[12] 叶小瑜,杨涛.新发展理念下我国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3(9):21-29.
[13] 苗春竹,尹佳琪.“十四五”时期黑龙江省全域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与路向选择[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3(4):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