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旅产业融合优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深入地分析平林镇农业、旅游业发展现状,并在农旅融合背景下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创新发展策略,旨在为平林镇农旅产业进一步融合建言献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旅融合;“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学生工作品牌)“‘文旅助农共育新人’——基于‘12345’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与探索”(项目编号:23Z219)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是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三产融合是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二)创新点
挖掘平林镇特色资源。文章将重点挖掘平林镇的特色资源,包括土特产、乡村风貌、文化遗产等,为其农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具地域特色的方向。
发掘农旅产业链条。以平林镇为例,深入地研究其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环节,通过深入调查全面地掌握农旅产业链的实际运作情况,为进一步的分析和策略制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相关概念
农旅融合是指农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新形态。它基于农业资源的丰富性、生态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乡村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构建起一个多元化的产业链基础,在有机农业、休闲观光、康体养生等领域实现产业融合与转型升级的新形态[1]。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开始较早。20世纪60年代,以欧美为首的发达国家有关农旅融合的学术讨论愈加激烈。丽贝卡·托雷斯(Rebecca Torres)认为农业和旅游之间良性融合、互利共生的重要前提是要化解阻碍二者融合的因素。E·T·戴维(E·T·Davie)认为,农业和旅游业之间的融合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二者的融合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刺激旅游需求,增加旅游业的收入,同时,还能够显著地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并进一步促进经济加快转型升级。
(二)国内文献综述
王琪延等指出我国农旅产业融合的最初形式是“农家乐”,游客可以到农家院吃特色菜品,欣赏农家景色,在农家住宿,参与农事,体验乡间乐趣[2]。
丁慧等学者则认为借鉴视觉语法、听觉语法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功能来更好地实现农旅融合宣传话语的价值,从而推动农旅融合的发展[3]。宣传在农旅融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地利用三大功能将助力乡村振兴迈向新台阶。
杨苗苗(2023)提出,乡村旅游的魅力核心在于其返璞归真的本质。她强调,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景色构成了旅游体验中的璀璨亮点和文化精髓。从经济学角度,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带来经济上的直接收益,而且对于提升中国农村居民的整体素养、促进社会和谐还具有深远的影响。农旅融合的发展策略对于推动我国乡村产业的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价值[4]。
(一)调研实施
为了更好地探究枣阳市平林镇的发展现状,了解包括但不限于农业发展、经济状况、旅游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笔者于2023年6月21日至24日前往该地调研,共计4天,针对当地农户和潜在的游客群体进行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190份。
(二)综合分析
大部分受访者对枣阳市平林镇的熟悉程度较浅,说明平林镇的宣传力度较弱。大部分受访者对平林镇旅游的发展建议和发展态度与平林镇的生态相关,说明平林镇还是一个有待开发的生态旅游目的地。通过受访者的回答,笔者从中得到了不少具有参考意义的建议,为文章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一)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平林镇农业用地面积占比高。耕地面积共6 557公顷,其中水田面积为4 138公顷,旱地面积为2 419公顷。在2022年,平林镇的农业生产总值达到了100 562万元,农业总产值占据了其生产总值的28%。
平林镇作为枣阳市桃产业区的心脏地带,以其卓越的标准化种植技术和管理实践,荣获“全国标准化油桃示范种植基地”的美誉。2019年11月平林镇成立绿丰瓜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将集体经济与特色桃产业相结合。目前,合作社基地种植优质鲜桃300多亩,品种20多种,主要有油桃、毛桃、黄桃三大类。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平林镇依托当地山地立体农业资源,深挖本土优质产品,政府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优化全镇产业结构,不断培育“农业+”的新业态新模式,走融合发展的路线[5]。
全镇旅游的主要景点有绵延15公里的“两花”长廊、新集战斗陈列馆、新集战斗纪念碑、牛垦生态园等。
(一)产业链短,产品黏性不强
平林镇的产业大多处于产品初加工阶段。在农业生产方面,更依赖传统的方法,易受产品本身以及季节更替的影响,产品供给不稳定,后续服务跟不上,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平林镇的多数产业并未形成有效的协同性。产业协同性的缺失导致旅游业未能展现出类似其他成熟行业那样的强大联动作用和辐射优势。同时,在平林镇,新型农业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无法满足规模化农业生产所需。
(二)品牌建设不足,缺乏特色IP
平林镇在宣传上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网络宣传手段,宣传范围有限。除枣阳市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外,获得平林镇有效旅游信息的途径较少,并且有关当地旅游景点的信息稀缺。平林镇缺乏地方特色IP作为宣传的核心内容,限制了宣传的创新力和吸引力。
(三)交通建设落后,基础设施匮乏
平林镇目前存在着道路建设和交通方面的问题。平林镇的道路数量有限,内部道路体系不够完善,部分道路多年未修,路面破损严重,部分路段在夜晚缺乏路灯照明。
住宿业方面平林镇多是小型酒店提供服务,星级酒店数量匮乏,民宿稀缺,这反映了其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
此外,平林镇还存在供水系统不够稳定、污水排放治理不到位、垃圾集中处理不及时等问题。在文体设施、教育设施和商业配套设施方面有待完善。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匮乏
平林镇农旅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这些返乡农民工在知识储备、技术技能等方面存在欠缺,仅依靠土地和农产品初加工无法获得持续的职业发展,只能被迫前往城市务工,导致农村空巢现象日益增加。此外,社区在返乡人员安置和引进方面力度不足,未能有效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导致有创业热情的年轻人和外来人员难以在平林镇扎根[6]。
(一)实施长短期规划,完善基础设施
前期,政府需要明确“吃、住、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复道路、建设住宿设施、提供公共厕所、打造园区、开发娱乐设施等。同时,科学设置专项建设资金,以及吸引社会资本的投资,确保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中后期,政府应增加宣传力度,举办活动,扩大知名度。此外,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和创新服务模式,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7]。
(二)打造特色田园综合体+认养一棵树项目
田园综合体项目是以特色桃产业、山水田园格局、生态观光价值为核心,结合休闲娱乐需求,打造的综合性旅游体验项目[8]。具体包括实地采摘、休闲垂钓、特色种植体验等。实地采摘中,游客可亲自前往示范园,采摘新鲜水果。休闲垂钓是基于平林水库资源,划定一片适宜垂钓的水域,并配备相应的设施。特色种植体验是打造专门的实践种植基地,游客亲自参与种植活动,学习相关的农业知识。
“认养一棵树”项目以桃树为主要树种,鼓励游客通过认养一棵树的方式参与农耕。游客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桃树,支付认养费用,成为树的“亲人”,实时跟踪所认养树木的生长情况,享有一系列权益。
(三)打造平林特色IP,塑造特色农旅品牌
建立互动参与的营销平台。在抖音、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社群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建立官方账号。定期发布宣传内容,使消费者能够直观、详细地了解平林桃子。当平台积累了一定的粉丝量,可以在平台上举办营销活动,鼓励消费者参与、创作和分享,从而提高游客参与度。
打造独特的IP形象。IP形象可以以桃子为原型基础,依托平林历史文化底蕴,塑造一个虚拟代言人形象。IP形象可以成为平林桃子品牌的视觉标志和传播媒介,同时将这一IP形象巧妙地应用于销售包装,提升包装的吸引力和品牌美誉度。此外,在各种官方宣传平台上把IP形象作为内容叙述者,为品牌添加独特的故事标签。如果IP形象不断积累其经济价值,就可以与其他品牌展开联名合作,以共同拓宽IP的价值。
(四)大力培育“新农人”,打造农业“硅谷”
“新农人”作为新型农村创新创业主体,与传统的农业经营主体相比,拥有更为先进的思维理念和创新能力。
构建“政企校农”体系。政府可以同相关的高校、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新农人”,为“新农人”群体提供全面的培训和指导服务,同时辅以一系列专业的技术支撑,旨在培养他们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农业创新与技术进步。
构造现代农业的生态圈。建立创业孵化器、示范基地以及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打造集农业科研、农民培训等于一体的农业“硅谷”。帮助新农人进行产业试验和创新实践,同时促进创业者间的互动[9]。此外,重视当地的“土专家”,他们对当地的土壤、气候、农作物等具有独特的理解和洞察力。通过联合他们同“新农人”一起协作,集思广益,可以更好地促进特色农业向前发展。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具体分析平林镇农旅发展现状,在农旅融合思想的指导下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平林镇农旅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然而,这一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需更进一步完善和验证研究的结论。
未来,可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加强数据采集和分析,深入地探讨农旅融合发展的影响机制,为乡村振兴下农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张笑晗.三亚市农旅融合发展研究[J].农业工程技术,2022(15):95-96.
[2] 王琪延,张家乐.国内外旅游业和农业融合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2013(3):61-65.
[3] 丁慧,刘德欣,李雨红,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旅融合宣传多模态话语研究[J].海外英语,2023(10):67-70.
[4] 杨苗苗.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旅融合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方农机,2023(11):116-118.
[5] 郭娜.壶关县农旅融合发展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22.
[6] 张友俊.重庆市万州区农旅融合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三峡学院,2023.
[7] 余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旅融合发展路径探究[J].广东蚕业,2022(10):116-118.
[8] 邹胜伟.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龙马潭区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22.
[9] 邓俊淼,杨高杰.乡村振兴视角下“新农人”孵化和培育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