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乡村旅游文化外宣的生态翻译策略

2024-12-16 00:00:00齐媛媛韩松
旅游纵览 2024年7期

摘 要:文章基于文旅融合理念,深入地分析了吉林省乡村旅游文化外宣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翻译策略。吉林省乡村旅游文化外宣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外宣翻译材料内容单一,缺乏地域特色;外宣翻译术语不规范,影响文化传递;翻译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翻译质量不高;忽视目标受众文化背景,导致翻译不准确。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丰富翻译材料内容,突出地域特色;规范翻译术语,提升文化传递效果;提升翻译人员专业水平,提高翻译质量;注重目标受众文化背景,实现精准翻译等生态翻译策略,旨在提升吉林省乡村旅游文化外宣的整体质量,促进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与认同。

关键词:文旅融合;吉林省;乡村旅游;文化外宣;生态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建筑科技学院校级科研课题“文旅融合理念下吉林省乡村旅游文化外宣的生态翻译研究”(项目编号:校科字(2023)031ZQSK)的研究成果。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乡村旅游文化相关研究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根据李丽平和刘志霞(2019)的研究,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注重乡村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文化特色发展旅游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乡村旅游通过展示农村独特的文化遗产和传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样化。

虽然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发展模式尚需完善,但近年来在形态多样化、产业规模化和链条完整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1]。乡村旅游形式从传统的观光旅游扩展到农事体验、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多种类型,形成了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同时,通过整合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质量,乡村旅游的产业链逐渐延长,形成了从农产品生产到旅游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有力地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动态

生态翻译学理论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并在2009年完成了其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正式进入应用实践阶段。该理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仅体现在胡教授本人丰富的学术著作和论文中,也体现在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大量以“生态翻译”为关键词的学位论文的涌现,表明了这一领域在学术界的热度和生命力。

与此同时,国外学术界也对生态翻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美国学XNm+C0XFR0Q77NrbiF3IiQ==者埃德温·根茨勒、英国学者克斯坦·玛姆吉娅等国际知名学者积极地参与相关研究,推动了生态翻译学的国际化发展。国内研究者们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一带一路”倡议等时政背景,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显示出极高的研究敏锐性和时效性。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入手,这些研究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翻译策略,有效地提升了翻译质量,推动了生态翻译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在文旅产业的外宣过程中,生态翻译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通过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考量,可以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增强翻译内容的文化适应性和交际效果,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二、吉林省乡村旅游文化外宣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宣翻译材料内容单一,缺乏地域特色

吉林省乡村旅游文化外宣翻译材料内容单一且缺乏地域特色的问题尤为突出。其对外宣传的翻译常常忽视了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核心要素,导致译文千篇一律,难以吸引国际游客的关注。例如,吉林省的查干湖冬捕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外宣翻译中,往往仅仅被简略描述为“winter fishing”,而未能深入地展现其背后的渔猎文化和历史渊源。这种表面化的翻译缺乏对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细致描述,导致国际受众无法全面地感知这一活动的独特魅力。此外,吉林省丰富的满族、朝鲜族文化在翻译材料中也常常被简化或忽略,使得外宣内容缺乏应有的文化层次和吸引力。

(二)外宣翻译术语不规范,影响文化传递

吉林省乡村旅游文化外宣翻译中术语不规范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文化传递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常出现术语使用不当或前后不一致的现象,致使译文难以准确地传递本土文化内涵。例如,吉林省的“民俗文化村”在不同翻译材料中被分别译为“Folk Culture Village”“Traditional Custom Village”等,不同的译法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易引发国际受众的混淆和误解。此外,如“二人转”这样的地域特色浓厚的传统艺术形式,其翻译多为“Errenzhuan”这种音译形式,然而这一音译并未能充分地传递出其作为东北曲艺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文化背景。这种术语的不规范使用不仅削弱了译文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还阻碍了国际受众对吉林省独特文化的理解。

(三)翻译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翻译质量不高

吉林省乡村旅游文化外宣翻译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翻译质量,从而制约了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在实际操作中,翻译人员常常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专业技能,导致译文质量参差不齐。例如,在对吉林省著名的“吉林雾凇”进行翻译时,有的译者仅仅将其翻译为“Jilin Rime”,未能深入地描述雾凇形成的独特自然条件及其景观特征,使得译文难以准确地传递这一自然奇观的魅力[3]。此外,在翻译吉林省传统工艺如满族剪纸时,部分译者因缺乏对这一民间艺术的了解,将其简单译为“Manchu Paper Cutting”,忽略了剪纸图案背后的文化寓意和艺术价值,致使译文失去了应有的文化深度。

(四)忽视目标受众文化背景,导致翻译不准确

吉林省乡村旅游文化外宣翻译忽视目标受众文化背景的问题,直接导致翻译不准确,削弱了文化传播的效果。例如,在翻译吉林省的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时,部分译者仅将其直译为“Dragon Heads-raising Day on the second day of the second month 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未考虑西方受众对这一节日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这样的翻译不仅无法传达节日的农耕文化内涵,也未能解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导致国际受众难以产生理解和共鸣。此外,吉林省的朝鲜族美食“打糕”在翻译时,如果直接译为“Dduk”或“Rice Cake”,没有结合目标受众的饮食文化背景进行详细的解释,会使受众无法领会其制作工艺和文化象征。同样,在介绍吉林省民间艺术“吉剧”时,如果仅译为“Jilin Opera”,而不进一步说明其表演形式和社会文化背景,西方受众可能无法理解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案例表明,如果忽视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翻译内容就难以精确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

三、文旅融合理念下吉林省乡村旅游文化外宣的生态翻译策略

(一)丰富翻译材料内容,突出地域特色

在文旅融合理念下,丰富翻译材料内容并突出地域特色是提升吉林省乡村旅游文化外宣效果的关键策略。首先,应全面地挖掘吉林省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将其深度地融入翻译材料。例如,在描述长白山天池时,不仅要描绘其壮丽景色,还要介绍其独特的地质成因、生态环境以及相关的神话传说,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细致描写,使受众能够感受天池的神秘与壮美。其次,在介绍传统节庆活动时,如查干湖冬捕节,应深入地解析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民俗仪式的具体流程,图文并茂地将活动的热闹氛围和文化意义生动地呈现出来,增强译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4]。在翻译过程中,应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注释和解释相辅等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便于国际受众理解和接受。

(二)规范翻译术语,提升文化传递效果

在文旅融合理念下,规范翻译术语是提升文化传递效果的重要策略,具有可操作性和广泛性。首先,应制订统一的翻译术语标准,涵盖吉林省乡村旅游的主要景点、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家学者,编撰《吉林省乡村旅游外宣翻译术语手册》,确保术语使用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例如,对于“查干湖冬捕节”,统一译为“Chagan Lake Winter Fishing Festival”,避免出现多种译法造成的信息混乱。其次,应对现有翻译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确保他们熟悉并正确使用标准术语。培训内容应包括术语的规范使用、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翻译技巧的提升,通过定期举办翻译研讨会、培训班和实操演练,全面地提高翻译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此外,可以建立翻译术语数据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术语手册数字化,便于翻译人员在工作中随时查阅和应用。翻译术语数据库不仅应包含标准术语,还应收录相关的文化解释和应用实例,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些术语。最后,应加强对翻译工作的监督和评估,设立专门的审校团队,对外宣翻译材料进行严格的把关,确保术语使用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三)提升翻译人员专业水平,提高翻译质量

在文旅融合理念下,提升翻译人员的专业水平是提高翻译质量的核心策略,具有可操作性和广泛性。首先,应建立系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与高校合作,设立专门的翻译培训项目,重点培养既具备扎实语言基础又深谙地域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可以在吉林大学等高校开设文旅翻译专业课程,涵盖生态翻译理论、地方文化研究、实际翻译技能等内容,帮助学员深入地理解吉林省的文化精髓[5]。其次,应定期组织翻译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和研讨活动,如举办“吉林省乡村旅游文化翻译论坛”,邀请国内外翻译专家、学者参加讲座,分享最新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经验,促进翻译人员的专业成长与知识更新。此外,可以设立翻译实习基地,与当地旅游景点、文化机构合作,提供翻译实习机会,使翻译人员在真实的环境中锻炼技能、积累经验。例如,可以安排翻译人员参与“查干湖冬捕节”的现场翻译工作,体验和理解活动的文化内涵,从而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传递文化信息。最后,应建立翻译人员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通过定期考核、评比优秀翻译作品,给予翻译人员奖励和荣誉,激发其工作热情和进取心。

(四)注重目标受众文化背景,实现精准翻译

在文旅融合理念下,注重目标受众文化背景,实现精准翻译是提升吉林省乡村旅游文化外宣效果的关键策略。首先,应深入地研究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习惯,针对不同文化圈的受众制订差异化的翻译策略。例如,在面向欧美受众翻译吉林省的“二人转”时,不仅要直译其名称为“Errenzhuan”,还需详细地解释其戏剧形式、幽默风格和社会背景,通过文化注释和对比分析,使欧美观众能够理解并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其次,应建立多语言、多元文化的翻译团队,吸纳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翻译人才,确保译文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例如,在翻译吉林省的“查干湖冬捕节”相关内容时,可由熟悉西方渔猎文化的翻译人员负责,确保译文既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又符合西方文化的表达习惯。此外,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了解目标受众的兴趣点和关注焦点,有针对性地调整翻译内容和表达方式。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问卷调查,收集目标受众对吉林省乡村旅游文化的反馈和建议,从而优化翻译策略和内容呈现。最后,应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定期举办“吉林省国际文化旅游交流周”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国外文化学者和旅游专家参与交流与合作,增进他们对吉林省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翻译工作的精准化和国际化。

四、结语

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运用“三维转换”方法,探讨了吉林省乡村旅游文化外宣文本的翻译策略。从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三个角度进行案例分析,详细地阐释了解决乡村旅游文本翻译中的难点及重点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研究表明,生态翻译学理论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乡村旅游文本的翻译质量,还能促进文化传播和交流,为吉林省乡村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未来,生态翻译学理论将继续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推动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庞莹.文化翻译论视角下乡村旅游信息翻译探究——以中英文之间的翻译为例[J].旅游纵览,2022(8):123-125.

[2] 莫莹莹.文化翻译观视角下乡村旅游景点公示语英译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122-125.

[3] 张维.文化翻译论视角下乡村旅游信息翻译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8):65-67.

[4] 徐婉洁.基于语言服务驱动的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1):54-55.

[5] 卢培杰.文化翻译论视角下乡村旅游信息翻译研究[J].海外英语,2020(1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