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区保护与开发规划研究

2024-12-16 00:00:00张梦娜潘国伟
旅游纵览 2024年7期

摘 要:在地球村概念日益凸显与旅游行业飞速进步的双重作用下,文化遗产旅游区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文章对基于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区保护与开发规划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一步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依托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区的保护与开发价值,并拟定了一套科学且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方案,以推动文化遗产旅游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地域特色;文化遗产旅游区;保护规划;开发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让文化遗产旅游区成为各国刺激经济提升与文化交流的关键地带。特别是在我国,文化遗产旅游区不仅被视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也与经济效益显著相关。2021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21〕958号),该政策的实施给文化遗产旅游区的保护和开发带来了新的契机及考验。在此环境下,对文化遗产旅游区的保护与开发规划进行研究,其现实意义格外突出。

一、地域特色的概述

地域特色,即某一地区在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独有标识。这些特征既涵盖了物质世界中的自然风光、气候状况、生物种类等,也包含了精神世界的历史传承、民俗风情、语言习惯等。

地域特色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独特性。地域特色的独特性表现在各个区域在自然条件与人文社会结构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1]。该特性既源于地理与气候等客观因素,同时深受历史进程与文化积淀的影响。每个地理区域均具有独具一格的特征,是不可复制也不可取代的。二是综合性。一个地区的独特风貌,是其自然条件、历史文化遗产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该事物并非只具备单一属性的特征。三是动态性。地域特色的演变是一个动态过程,该过程随着时代的流逝及社会的进步而持续地进行着。自然环境的变迁、人类行为的介入以及社会经济的进步,均会给地域特色带来持续而深刻的影响。

二、文化遗产旅游区保护与开发的现状

(一)文化遗产旅游区保护现状

近年来,得益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积极推进,文化遗产旅游区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措施以及违规处罚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以此来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法律层面的有力保护。许多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各类保护方案,比如,北京通过《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对存留于市内的文物规划了全面的保护与修补工作[2]。

虽然现有的法规与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遗产旅游区的保存,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仍有众多考验。保护资金的缺口普遍成为问题。众多文化遗产旅游区因经费不足,其修复与保养工作常常无法依照预定计划推进。特别是在某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虽拥有相应的文化遗产旅游区,但受制于财政支持不足,导致其保护工作难以落实。技术保护领域专业人员短缺,也是制约保护工作的关键因素。尽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及技术引进持续开展,但至今仍未能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某些文化遗产旅游区在修复过程中,由于技术应用不恰当,致使文化遗产在修复过程中被二次破坏。

(二)文化遗产旅游区开发现状

文化遗产旅游区的开发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些地区有效地融合了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实现了地方经济的显著增长。例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武当山景区的古建筑群,在被保护的同时,发展了多种旅游活动,包括宗教文化体验、健康养生旅游等。这些举措不但招徕了众多旅行者,同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在武当山景区,修复与保护古建筑不仅保留了其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价值,更使其转变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资产;黄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通过推行生态旅游和文化体验活动,该景区成功实现了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和谐共生[3]。黄山这一文化遗产景区,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地拓展包括摄影旅行、户外活动等在内的多元文化游览项目,有效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位于洛阳市的龙门石窟,不仅保存了古代雕刻艺术,而且围绕其艺术价值,推出了石窟文化展览、夜间灯光秀等旅游活动,这些计划不仅优化了游客的游玩体验,同时为当地社区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收益。

文化遗产旅游区的开发,虽已取得显著的成绩,但实际执行层面仍面临众多难题。比如,一些文化遗产丰富的旅游区,在推进其开发进程时,常因追求经济效益而陷入过度商业化的困境。开发者大量建设了商业设施,忽略了对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进而导致其历史及文化价值遭受损害。商业化的推进可能在短期内会带来经济效益,然而长远视角下,此种做法可能对文化遗产的延续性带来负面的影响。同时,在文化遗产旅游区的开发进程中,如何实现对历史遗产的有效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之间的平衡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三、基于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区保护与开发的价值

(一)经济价值

基于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区保护与开发能够显著地提升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合理保护资源并科学规划开发,可促使文化遗产景区吸引众多游客,进而促进旅游业、餐饮业、住宿业、交通运输业等周边产业的兴盛。例如,福建土楼景区凭借其独有的建筑风格和民间传统资源,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进而显著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旅游区,不但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了解,同时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进而显著地提升当地居民的经济状况,以达到经济与社会双重收益的目标。

(二)社会文化价值

文化遗产旅游区的保护与开发在社会文化层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此举有利于保护特定地区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确保其得以保留并传至后世,借助文化遗产旅游区的保护与开发,既可让当地居民更深入地认识和体验本土文化,也能让游客在游览中增进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而激发其文化自豪感。再者,保护与开发文化遗产旅游区,对促进不同地区与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大有裨益,游客通过参与旅游活动,能够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进而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三)环境生态价值

对于基于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区来说,其保护与开发在环境生态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科学合理地进行保护和开发规划,能够对本地自然生态环境实施有效保护,防止过度开发引发的环境损害,并且保护、开发文化遗产旅游区,还有助于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通过环境教育及宣传活动,能让游客与当地居民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对维护生态平衡起到积极作用。

四、基于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区保护与开发规划

(一)保护规划

针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区,制订保护规划时必须全面地考虑政策法规、资金管理、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公众参与等多方面因素,从而形成科学、系统的保护策略。

1.政策法规的制定与落实

各级政府部门在考虑各地独特文化的基础上,应制定全面而具体的文化遗产旅游区保护措施。在制定保护政策时,须界定清晰的保护范畴与实施细节,同时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管,以保障相关法律法规落地执行。此外,相关法律条文应针对损害文化遗产旅游区的行为制定明确的惩罚措施,以此来形成有效的威慑力。政策的制定与落实能够为文化遗产旅游区的保护打下稳固的基础。

2.充足的资金投入与有效管理

对于文化遗产旅游区的保护工作来说,其资金需求庞大,政府应成立专项基金来支持[4]。资金来源应多元化,涉及政府拨款、企业投资、公众捐赠等途径,同时,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机制,以保证资金的运用具备高度透明性。再者,资金应优先考虑对文化遗产旅游区的修复与保护,以确保资金得到有效的使用,这需要实施周期性的审计分析,从而为专项资金用于文化遗产旅游区的修复提供保障。

3.技术支持与专业人才的培养

文化遗产旅游区的保护工作,亟须专业技术和人才队伍的支持。政府应当与高等学府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培育一批具备专业能力的文化遗产旅游区保护工作者,借助特殊训练项目增进在职人员在其岗位上的技术素养及职业技能。比如,采用3D扫描、数字化修复等国际先进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来使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化程度得到提高,进而确保文化遗产旅游区的保护工作达到最佳效果。

4.公众教育和社区参与

促进文化遗产旅游区保护的根基在于提升公众的认知,这可以通过媒体传播、文化活动等方式实现,从而增强人们对文化遗产旅游区保护的重要性的理解。政府部门需提倡并资助居住区民众加入文化保护的行列,成立一支由居民构成的文化遗产守护志愿者团队,以提高居民对保护文化遗产旅游区的意识和参与热情。社区成员的介入既能提供人力援助,又能在日常活动中对文化遗产旅游区实施有效的监管,构建全民参与的保护体系。

(二)开发规划

在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区时,既要重视对遗产本身独特性的维护,也要深入地发掘其经济与社会潜在价值,进而助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5]。在开发规划时,必须兼顾自然环境的独特性、人文历史的珍贵性以及社会经济的现状,以便于制定出既科学又合理的开发策略,从而确保文化遗产旅游区被长期保存和恰当运用。

1.合理规划与设计

开发规划应充分地尊重和保留文化遗产旅游区的独特性,防止其遭受过度的市场化和现代化。例如,在云南丽江古城的开发过程中,通过保留古城传统建筑风格和街区布局,成功地营造出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同时,古城的开发策略采取区域划分的方法,将其细分为多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区域,诸如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传统手工艺术实践、游客服务等领域,以满足各类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进而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和谐统一。

2.发展特色旅游产品

提供打动人心的旅游产品,以增强文化遗产的体验性。文化遗产是过去的文化遗存,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灿烂历史,如何将其蕴含的深厚内涵及价值传达给游客,关键是要实现“情感互动”。比如,在挖掘、阐释遗产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构筑文化遗产场景,打造一系列凸显传统性、激发游客情感的旅游产品,包括历史文化街区、遗址公园、实景演艺、文创旅游纪念品、节庆活动等,增强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理解、想象和体验,使文化遗产内含的精神和文化深入人心。

3.提升基础设施与服务水平

高质量的基础建设和周到的服务是游客关注的重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区需完善包括交通网络、住宿设施及餐饮服务在内的基础建设,以保障旅游者能够在旅途中体验便捷性与舒适性。并且,为了让游客在旅游区内能够获得优质的服务体验,必须对提供旅游服务的从业者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即通过标准化管理来提升他们的服务质量。

4.品牌塑造与市场推广

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能够极大地增进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及其市场竞争能力。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需要开发出区域独有的文化传统与特色,塑造具有代表性的品牌标识,并设计具有吸引力的宣传标语,然后借助多样化的市场营销途径来实施有效的推广活动,如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对旅游区域进行宣传推广。

五、结语

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能够有效地维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恰当的开发策略则能够推动旅游行业的持续成长,并给当地经济的繁荣带来新的动力。未来,在国家政策的持续优化与社会各界广泛介入的背景下,文化遗产旅游区的保护与开发,将展现出更为宏大的发展蓝图。为了在现代社会中保障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需要不断汲取国际智慧,并结合本土实践,创新性地探索文化遗产旅游区的新型保护与开发模式,以真正实现文化遗产旅游区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岚焘.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对策探究[J].旅游纵览,2023(19):139-141.

[2] 宋河有.地方旅游符号的形成与调适:从文化遗产地到全域旅游空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25-34.

[3] 王卓颖,张楚涵.文旅融合视角下非遗文化交互体验研究——以槟榔谷黎锦非遗传承展示空间为例[J].旅游纵览,2024(2):136-138.

[4] 郑强,王敏,阮红琳.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创新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4(3):51-56.

[5] 邓雄.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非遗美食旅游开发研究[D].三亚: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