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今在旅游者多样化需求的前提下,旅游形式也多种多样。黑色旅游是普通旅游者较少关注的一种旅游形式,但像其他形式的旅游一样,黑色旅游的健康发展之路,同样受到旅游者心理意愿这一因素的影响。影响黑色旅游发展的因素不一而足,文章从旅游者的心理意愿这一因素出发,分析其对黑色旅游的影响,继而挖掘出相应的黑色旅游发展对策,以期为我国黑色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黑色旅游;旅游者;心理意愿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在更深一层的精神领域寻找更多的人生意义和价值。黑色旅游恰好能从内心的层次去影响旅游者,从这一角度来说,黑色旅游的出现和发展是符合了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潮流的。然而,当前黑色旅游还处在一个摸索中前进的阶段,如何使黑色旅游健康地发展,需要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探索。文章从旅游者心理意愿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对黑色旅游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为黑色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建议。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得知,在研究黑色旅游方面,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大体如下。
(一)黑色旅游的国外研究成果
对黑色旅游的研究最先出现在国外。第一次提到“黑色旅游”这个说法的是英国的伦农·J(Lennon·J)和福利·M(Foley·M)[1]。他们在1996年提出这个说法之后,西方学界的很多学者都纷纷对黑色旅游进行学术研究。国外对黑色旅游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含义、分类、动机、需求与供给、影响研究等方面。如,斯通(Stone)和夏普利(Sharpley)(2008)从旅游者消费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黑色旅游的需求与供给对黑色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的影响[2]。总的来说,国外对黑色旅游的学术研究较早,且研究方向较多,但还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体系,仍需继续完善。
(二)黑色旅游的国内研究成果
相对国外来说,国内对黑色旅游的探究开始得较迟。且与国外对黑色旅游的研究比较,国内对黑色旅游研究的内容程度较浅,涉及面较窄,研究数量较少。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使国内学术界对黑色旅游有了比以往更高的敏感度,当年成为国内黑色旅游研究的时间分水岭。
国内对黑色旅游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概念研究、动机研究、开发研究以及红色旅游与黑色旅游的比较研究这几个方面。如,杜文霞(2009)将黑色旅游定义为“以自然灾害、人为灾难等给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和环境带来巨大破坏性影响的事件(黑色事件)为旅游吸引物所开展的旅游活动”[3];李亚娟等(2023)采用网络信息分析了黑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评价及其空间分布,发现过去的黑色旅游资源更多的是从供应者的角度而非旅游需求的角度构建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4];钱周伟(2022)探讨了新时期青年黑色旅游者的责任系统的构建,提出从多方面促进青年旅游者参与黑色旅游治理[5];洪文文等(2008)对“海洋灾害”旅游开发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认为开发“海洋灾害”旅游时应注意旅游消费者心理需求等关键要素[6];陈慧(2023)认为黑色旅游可以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材料,可以依据黑色旅游资源进行实践教育和反思教育[7]。
总的来说,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对黑色旅游的探索尚未有全面性、系统性的研究,相关成果都仍处于未成熟的阶段。
(一)黑色旅游的定义
黑色旅游出现以来,各国学者们对黑色旅游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尽管众学者对黑色旅游定义不一,但是存在诸多相似点。笔者结合个人对黑色旅游的理解,得出其定义:黑色旅游是指人们到人为或自然原因造成的灾难发生地进行旅游的一种旅游形式。
(二)黑色旅游者心理意愿
“黑色旅游者心理意愿”是指黑色旅游在旅游者头脑的反映,指旅游者对黑色旅游的认识、看法和所持的情感态度等。旅游者对黑色旅游的心理意愿主要呈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旅游者对黑色旅游的了解程度。从旅游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旅游者的认识会影响旅游者的行为。所以旅游者对黑色旅游采取何种行动,受其对黑色旅游的了解程度的影响。旅游者对黑色旅游的了解程度的高低,是旅游者在头脑中对黑色旅游的反映,而这个反映最终表现在旅游者对黑色旅游的行为选择上。
第二,旅游者对黑色旅游的情感态度。旅游者对黑色旅游的情感态度是积极、肯定的,还是消极、否定的,决定了其能否在心理层面接受黑色旅游。旅游者能够在心理层面上接受黑色旅游是旅游者进行黑色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之一。
(三)旅游者心理意愿对黑色旅游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
旅游者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的旅游主体,在黑色旅游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黑色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不一而足,其中包括旅游者的心理意愿。旅游者心理意愿对黑色旅游发展的总体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旅游者心理意愿在某种程度上作用于黑色旅游的发展规模。选择参加黑色旅游活动的旅游者人数越多,同一旅游者选择参加黑色旅游活动的频数越多,黑色旅游的发展规模就越大,反之亦然。
第二,旅游者心理意愿在某种程度上作用于黑色旅游的经济效益。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影响其消费行为,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则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效益。在黑色旅游活动中则具体表现为“旅游者不同的黑色旅游消费观念,造成了不同的黑色旅游消费行为,进而对黑色旅游的经济效益产生不同的影响”。
2.积极影响
第一,旅游者的心理意愿,对黑色旅游的开发和发展等问题有指引作用。如,黑色旅游的开发主体可以从旅游者的心理意愿出发,设计出符合旅游者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的具体的黑色旅游产品,以及决策出满足旅游者心理意愿的发展模式。
第二,旅游者的心理意愿的展现,对保障黑色旅游在正常轨道上发展起到监督和警醒作用。旅游者心理意愿的展现,可以帮助黑色旅游的开发主体检视自己的行为,使其有意识地、主动地进行反思,找到效益更高的发展策略。
3.消极影响
第一,旅游者心理意愿的主观性,使黑色旅游开发主体难以辨别自身的指引方向。黑色旅游开发主体可根据旅游者心理意愿,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产品。但其前提是旅游者的心理意愿本身是一个不带偏见的反映,否则会误导黑色旅游开发主体作出错误的决策。但是,旅游者心理意愿是主观性的产物,难以保证其客观性和可参考性,所以黑色旅游开发主体用其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和指引有着一定的风险。
第二,旅游者心理意愿的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黑色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旅游者的心理意愿是一种主观意识的存在,具有多变的特性,让人难以捉摸,很难找出相对稳定的旅游者心理意愿规律,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黑色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政府从新视角对黑色旅游发展进行扶持
黑色旅游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指引、扶持,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黑色旅游进行有效的扶持。
第一,政府应鼓励开展对黑色旅游的学术研究。政府应通过各种鼓励措施,让学者们积极地参与黑色旅游学术研究,为完善黑色旅游的理论体系作出贡献,以期为黑色旅游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指引。对有成就的黑色旅游学者给予更多实质性的奖励,如设立黑色旅游发展贡献奖项、黑色旅游研究基金会等。
第二,政府应加大对黑色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加大对黑色旅游人才培养的教育投入,为黑色旅游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资源。培养更多的具备分析黑色旅游者心理意愿的专业能力的人才,使黑色旅游发展更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从而使黑色旅游在发展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二)旅游企业为黑色旅游健康发展出力
旅游企业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享受旅游业发展的成果的权利,也有维护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义务。旅游企业应与时俱进,开发多元化旅游模式,主动助力黑色旅游这一旅游形态的发展。从旅游者心理意愿对黑色旅游发展影响的角度出发,旅游企业为黑色旅游的健康发展可做出以下努力。
第一,旅游企业设计的黑色旅游产品应与黑色旅游者的心理意愿相适应。旅游企业在进行黑色旅游产品设计的时候,应注重结合黑色旅游者心理意愿的特征。
第二,旅游企业应秉持人性化的黑色旅游服务理念。旅游企业在为旅游者提供黑色旅游服务时,应遵循能够与旅游者心理意愿相适应的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三)旅游者为黑色旅游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黑色旅游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旅游者的参与。为实现黑色旅游的健康发展,每个旅游者都可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首先,旅游者应该用开放的心态面对黑色旅游。旅游者在平时生活中遇到有关黑色旅游的活动时,应该用开放的心态面对,给自己一个接触新事物和扩充自我知识面的机会,同时给黑色旅游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其次,旅游者应主动地向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反馈自己对黑色旅游的评价和期望,为黑色旅游的发展献计献策。这样不但能够帮助旅游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企业反思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能为其对黑色旅游的发展进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最后,旅游者应主动地充当黑色旅游健康发展的监督者。在参与黑色旅游活动中,旅游者除了游客的身份外,还应该有意识地扮演监督者的身份。旅游者应多留意、多思考,当发现黑色旅游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应及时地提醒相关的旅游管理部门或旅游企业处理。如发现旅游企业进行非法的、对黑色旅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时,旅游者应及时地向有关部门举报。
现今,黑色旅游仍是普通旅游者较少关注的一种旅游形式。作为黑色旅游的影响因素之一,旅游者心理意愿作用于黑色旅游的发展的同时,也向人们提供着黑色旅游健康发展策略。在黑色旅游的发展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黑色旅游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所涉及的部分仅是黑色旅游研究中的冰山一角,期待更多学者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此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1] Lennon J,Foley M.Dark Tourism:The Attraction of Death and Disaster[M].London: continuum,2000.
[2] Stone P,Sharpley R.Consuming dark tourism:A thanatological perspectiv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2):574-595.
[3] 杜文霞.黑色旅游及其开发的SWOT分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21-124.
[4] 李亚娟,王靓,张渭,等.基于网络信息的黑色旅游资源吸引力评价及空间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2):172-182.
[5] 钱周伟.新时代青年黑色旅游的价值内化及责任生成[J].社会科学家,2022(6):62-68.
[6] 洪文文,方百寿,蔡礼彬.基于体验性的“海洋灾害”旅游开发初探[J].地理与地理科学,2008(6):108-110.
[7] 陈慧.黑色旅游在高校思政育人中的价值与实现路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