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建设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路径

2024-12-16 00:00:00苏尤勒
旅游纵览 2024年7期

摘 要:随着“美丽中国”战略的推进,美丽内蒙古建设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即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基于此,文章探讨美丽内蒙古建设与生态旅游发展相关内容,阐述推动二者协同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提升游客体验与满意度,构建绿色低碳旅游模式,助力旅游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意义,分析生态旅游在资源开发、市场运营、管理与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现状,并提出开发旅游新兴技术,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服务质量,打造绿色交通体系,实施生态修复项目等协同发展的路径,旨在促进内蒙古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美丽内蒙古;生态旅游;协同发展;区域经济;绿色低碳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因此推动美丽内蒙古建设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对于内蒙古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美丽内蒙古建设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这一主题,分析其内在逻辑与外延影响,提炼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发展策略,为内蒙古乃至全国的生态旅游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一、推动美丽内蒙古建设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意义

(一)促进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

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的发展为旅游地带去的经济收益又可以直接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促进形成良好的“循环经济”[2]。一方面,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的产业,能够有效地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民众收入水平;另一方面,生态旅游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二)提升游客体验与满意度

生态旅游的核心在于提供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旅游体验,内蒙古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体验生态的机会。通过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内蒙古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深入的旅游体验,游客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能学习生态保护的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因此,内蒙古发展生态旅游,不仅能满足游客对高品质旅游的追求,也有助于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对景区的忠诚度,从而促进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三)构建绿色低碳旅游模式

美丽内蒙古建设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有助于构建绿色、低碳的旅游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旅游业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推广绿色交通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废弃物处理等方法都有助于降低旅游业的碳排放。同时,还能引导游客养成绿色、低碳的旅游习惯,让更多人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格局。

(四)助力旅游产业升级

美丽内蒙古建设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将为旅游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一方面,生态旅游的发展将推动旅游资源开发向高品质、特色化方向转变,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生态旅游的发展还将促进旅游业与当地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提高内蒙古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美丽内蒙古建设下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中国北方广阔地带,拥有草原、森林、沙漠、湖泊、湿地等多种生态系统,构成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资源库。近年来,以呼伦贝尔大草原、额济纳胡杨林、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景点,不仅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关注,更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内蒙古致力于打造“自驾游首选地、露营游佳选地、度假游必选地、康养游优选地”的“旅游四地”,不断优化旅游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丰富业态产品,有效地推动旅游产业的提质升级。内蒙古拥有国家CCCCC、CCC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9家,总量居全国第一。内蒙古生态旅游的开发,始终遵循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限制游客数量、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生态旅游市场运营现状

内蒙古生态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多元化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到参与式体验,如骑马、射箭、牧民生活体验等,再到深度文化探索之旅,市场运营者不断挖掘地方特色,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接待游客2.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 35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其中深度体验类项目增长尤为显著,达到25%。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旅游体验的追求,内蒙古生态旅游正逐步向高端化、个性化方向转型,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如虚拟现实导览、智能导游系统等,极大地提升旅游服务效率与游客满意度,为生态旅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三)生态旅游管理与政策支持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与路径,强调生态保护优先,提出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人才培养等具体举措,并出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政策支持等措施,有效地激发企业与个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积极性。通过举办国际生态旅游论坛、创建绿色旅游认证体系等方式,如2024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6月30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会上发布内蒙古10条夏季旅游精品线路,草原游吸引国内外游客。内蒙古不断提升其在全球生态旅游领域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为生态旅游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彰显美丽内蒙古建设下生态旅游的无限潜力与魅力。

三、美丽内蒙古建设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路径

(一)开发旅游新兴技术,构建沉浸式体验博物馆

在美丽内蒙古的建设中融合科技与自然,引入旅游新兴技术,构建沉浸式体验博物馆,成为吸引游客与传播文化的新途径,应积极地引入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混合现实技术(MR)等前沿技术,为游客打造极具吸引力的沉浸式体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在内蒙古草原上策马奔腾,或者穿越广袤的沙漠以及神秘的森林。借助虚拟现实技术(VR)设备,游客仿佛置身于古代蒙古部落,参与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与英勇的骑手一同驰骋;增强现实技术(AR)可在博物馆的展品展示中加以应用,当游客手持移动设备扫描特定的文物或场景时,屏幕上会出现生动的动画和详细的解说,如展示古代蒙古战士的战斗场景,让历史活灵活现;混合现实技术(MR)则能将虚拟元素与真实场景完美融合,如在博物馆某一区域,游客可以看到虚拟的蒙古包与真实的展览空间相互交织,了解蒙古包的内部结构和牧民的生活方式。

在设计沉浸式博物馆时,要注重内容深度和广度,一方面深入地挖掘内蒙古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包括蒙古族的起源、发展、传统习俗等;另一方面广泛地涵盖自然生态领域的知识,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保护、珍稀动植物等。在博物馆的布局和展示形式上,要打破传统静态展示模式,采用动态、互动式的展示手段,设置大型的投影屏幕,循环播放展示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活动的视频;设立互动体验区,让游客亲手制作传统的蒙古族手工艺品,品尝特色美食。

(二)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特色生态旅游线路

为了推动美丽内蒙古建设与生态旅游的协同发展,整合旅游资源并打造特色生态旅游线路是关键之举,应全面地梳理内蒙古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包括壮丽自然风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独特民俗风情。

针对自然风光,将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大兴安岭森林、阿尔山天池等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绿色生态旅游线路,游客可以欣赏不同类型的草原景观,感受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在草原上,可以安排骑马、射箭等传统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同时设置专门观鸟区域,让游客观察各种珍稀鸟类。深入地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将成吉思汗陵、元上都遗址、辽上京遗址等整合起来,打造一条历史文化探秘之旅线路,为游客配备专业的导游,详细地讲解每个遗址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组织游客参观文化遗址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增强游客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围绕民俗风情,将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祭敖包、马奶节等民俗活动与周边的旅游景点相结合,形成民俗体验旅游线路,游客在参与民俗活动的同时,参观当地传统民居,了解蒙古族日常生活和传统技艺。

(三)提升服务质量,建立高标准生态旅游体系

生态旅游业需要持续发展,就需要应对游客不断提高的期待值[3]。在美丽内蒙古建设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提升服务质量并建立高标准的生态旅游体系至关重要,应当着重从服务设施、服务人员素质、游客反馈机制等方面入手。其一,在服务设施方面,加大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在交通枢纽与景区之间增设便捷的公共交通线路,确保游客能够顺畅抵达目的地;在景区内部合理地规划并建设停车场、休息区和卫生设施;在休息区要配备舒适的座椅、饮水机以及充电设备,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卫生设施要保持整洁,定期进行清洁和维护;同时加强景区内的无线网络覆盖,方便游客随时获取信息和分享旅游体验。其二,服务人员素质的提升也是关键环节。对导游、景区工作人员等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既具备丰富的内蒙古历史文化知识、生态知识,又能为游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培训内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应急处理能力等,导游要能够生动有趣地讲解景点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景区工作人员要及时地为游客提供帮助和解答疑问。其三,建立完善的游客反馈机制。在景区设置意见箱,鼓励游客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开设在线评价渠道,及时地收集游客的反馈信息,针对游客提出的问题和不满,要迅速地作出回应并采取改进措施。定期对游客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此作为评估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并对表现优秀的服务人员给予奖励,激励全体服务人员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四)打造绿色交通体系,优化旅游出行方式

绿色交通体系是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蒙古地域辽阔,交通建设应充分地考虑生态保护的需求。首先,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降低碳排放。其次,优化交通路线设计,减少对自然景观的干扰,如在草原、森林等敏感区域设置专门的观景道路,避免车辆直接穿越。此外,鼓励游客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降低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在景区内合理地规划自行车道和徒步路线,设置清晰的标识和引导牌。为游客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提供不同类型和规格的自行车,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徒步路线要注重沿途风景的打造,设置休息点和观景台,让游客在行走中充分地感受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生态之美。在优化旅游出行方式的同时,还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改造,例如建设绿色停车场,使用太阳能照明系统,推广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提高交通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不仅能够提升游客的出行体验,还能有效地保护内蒙古的生态环境。

(五)实施生态修复项目,提升自然景观价值

加强监督管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议专门出台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规章制度,成立由政府牵头,文化旅游、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参与的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强化监督检查,形成联合执法、联合监管的长效机制,及时查处各类违法行为[4]。积极地开展草原恢复、湿地保护、森林再生等生态修复项目,这些项目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旅游吸引力。在实施过程中,应采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如引入本土物种,恢复生态平衡。其次,加强生态监测和管理,建立长期的环境监测机制,及时地发现并解决生态问题,确保生态修复项目的有效实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监测、GIS系统等,实时监控生态环境变化,及时地调整修复策略。

四、结语

美丽内蒙古建设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多元化、提升旅游体验、构建绿色低碳模式和助力产业升级的有效路径。通过开发旅游新兴技术、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服务质量、打造绿色交通体系以及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内蒙古不仅能够保护和恢复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还能够显著地提升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和游客体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未来,内蒙古应继续深化生态旅游的内涵,强化政策支持与市场运营,推动科技与自然的深度融合,加强生态修复与绿色交通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旅游服务,实现美丽内蒙古建设的长远目标,为全球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曾晟.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研究——以内蒙古兴安盟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8):180-181.

[3] 晋铭鸿.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生态旅游发展政府职能研究[J].科技资讯,2020(6):218-220.

[4] 马媛媛.草原生态旅游绿色发展对策研究——以内蒙古正蓝旗草原旅游为例[J].全国流通经济,2020(5):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