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教育与研学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24-12-16 00:00:00张冬生
旅游纵览 2024年7期

摘 要:近年来,研学旅游逐渐成为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文旅和教育领域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尤其是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研学旅游也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衔接的新形式,既能提升学生精神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推动“文旅+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文章首先对研学旅游和艺术教育进行了概述,阐释两者融合发展的价值意义;然后解析了两者融合发展的趋势前景;最后提出几点两者融合发展的建议思考,以期促进两者协同发展,赋能广西文化旅游产业和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研学旅游;民族文化;艺术教育;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研学旅游和艺术教育作为当前文旅和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研学旅游是一种集知识拓展、教育实践、趣味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活动。通过研学旅游,学生既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知识,又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艺术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审美素质和文化素养为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通过艺术教育,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自身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研学旅游和艺术教育从活动目的和教育本质上具有一定的共性,两者的融合发展,不仅能丰富文旅特色产品供给,赋能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还能拓展艺术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助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旅游强国、教育强国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艺术教育与研学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意义

(一)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研学旅游和艺术教育均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播途径。研学旅游是通过旅游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在特设的文化场景下亲身体验和学习,深刻地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深层次地理解和认同地域民族文化,更有信心地面对世界的机遇和挑战,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艺术教育通过艺术展演的形式,让学生在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中亲身参与和欣赏,更加直观地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进而在艺术的熏陶下更加坚定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将艺术教育与研学旅游相融合、共发展、同进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平台活动,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创新驱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开拓行业新兴市场

近年来,我国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日益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增进新时代民生福祉的健康产业。2024年全国旅游发展大会提出“旅游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这为艺术教育与研学旅游相加相融、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良好机遇。艺术教育与研学旅游融合发展正以一种创新性发展的模式,让文化艺术在旅游场景中“复生”,使旅游场景被文化艺术注入灵魂“活起来”,同时也促进旅游与科技、教育、体育、工业、农业等更多领域的联动发展,推动“文旅+”和“+文旅”,驱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开拓文旅新市场、创造文旅新价值、催生文旅新业态,进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有利于引导培育担当重任的时代新人,助力民族伟大复兴

研学旅游和艺术教育均赋有文化教育的属性,都是以育人为宗旨开展的行为活动。“艺术”是主要围绕的内容载体,“研学”是以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认识了解一切文化艺术资源。艺术教育与研学旅游相结合,通过参与艺术研学旅游活动,让学生走访参观博物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历史文化遗址遗迹、民族风情写生创作基地、传统手工技艺作坊等场所,以看、听、闻、摸、尝、做的学习体验为媒介,接触各种艺术创造形式和技术呈现手段,将抽象的文化艺术概念具化成认知与感受输入,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历史传承和人文风情,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担当重任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艺术教育与研学旅游融合发展的趋势前景

(一)政策鼓励支持,扶持力度逐渐增强

随着国家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研学旅游和艺术教育相关政策得到了大力的支持。例如,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2]。2023年《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指出:“鼓励美育名师进乡村、乡村学生进城市艺术场馆,开展城乡中小学生美育主题研学实践活动”[3]。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业全面恢复振兴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指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鼓励大中专院校、社会组织、家庭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支持旅行社开发研学旅行产品”[4]。这些政策为艺术教育与研学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指明了前行方向。

(二)需求不断攀升,市场规模日益壮大

近年来,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研学旅游群体对有文化内涵、有品质趣味的活动产品需求持续拉升,市场呈现出的研学旅游活动产品种类也越发丰富多彩,既有沉浸体验式的研学旅游,例如,在历史文化遗址、文博非遗场馆、民间手工艺作坊等场所开展各类文化主题的研学活动,让学生踏寻遗迹、走进场馆、寻访民间,去感悟古人智慧、传承民族文化、感受艺术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也有艺术教育型的研学旅游,例如,2023年广西文化和旅游厅联合教育厅、共青团广西区委、自治区妇联等部门相继举办了3场研学旅游资源推介会和1场研学旅行大会,现场提供了山水童声合唱、民族乐器及舞蹈奏演、校园音乐节等文艺表演,市集融入了糖画制作、植物扎染、木构造艺等非遗手作体验,让广西在校学生一边在舞台上展示好风采和好声音,一边在市集里感受非遗文化的匠心创造与艺术魅力,提升文化艺术素养和增强创新实践能力。根据《中国研学旅游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4—2031年)》,2023年我国研学旅游市场规模约为1 473亿元,同比增长62.05%,经过三年市场低迷后迎来了首次高速增长。有关数据显示,预计2026年,中国研学旅游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 422亿元,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三)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前景越发广阔

1996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教育厅共同创办“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活动,旨在搭建与全国、东盟、世界的艺术教育交流良好平台,促进区内各艺术院校与东盟等国逐步开展涉及师生互访、人才培养、校际合作办学、联合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合作。这项活动共有舞台艺术类教育成果展演、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展、艺术教育优秀论文评选、艺术教育优质课堂展示等4个板块,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成功举办了14届。据统计,已有3万多件艺术作品(含舞蹈、美术)、300多堂教学成果展示、1 200多篇艺术教育论文参加活动,共出版了14本优秀论文集。活动质量逐年提升,参与规模逐步扩大,影响持续加深。当下,如果将艺术教育融进研学旅游共同发展,不仅可为广大学生提供艺术创造的空间和艺术实践的新平台,更是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实践途径。未来,两者融合发展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艺术教育与研学旅游融合发展建议

(一)行政校企多方协作联动,凝心聚力促发展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研学旅游市场日益火爆,深受亲子家庭、学校学生和社会民众的欢迎。游中有学、学有所获,也在不断验证着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当前,广西除了文旅、教育等部门主要开展研学旅游工作外,其他部门结合业务职能也在不同程度地开展。例如,广西妇联结合清廉家风教育,与文旅部门联合打造“弘扬清廉家风 厚植廉洁文化”的清廉家风研学线路。广西旅游协会研学旅行分会、广西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学会、广西青少年艺术素质教育协会等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纽带,在推动研学旅游和青少年艺术素质教育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尽管这些行业协会在专业领域内各尽职责,但目前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学校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积极组织在校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但仅限于中小学生,未覆盖全年龄段的学生。研学旅游、艺术教育相关企业虽有研发相关产品和教育课程,但关于艺术教育的研学旅游产品不多。为进一步加快艺术教育与研学旅游的融合发展,提升艺术教育和研学旅游的整体效能,广西要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搭建好行政校企之间的合作平台,左右协同、上下联动、凝心聚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建设壮美广西贡献新力量。

(二)整合共享优质特色资源,打造多元化产品

在新时代下,研学旅游正逐步改变着民众的内在精神需求。游客不仅要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要体验更有艺术感、文化味、烟火气的生活,需要不断地创新,打造更优更精的研学旅游产品。广西拥有璀璨的历史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壮美的边关文化、秀美的山水生态、厚重的滨海文化、神秘的长寿福地等丰富独特的文旅资源。此外,还有教育、工业、民政、农业、体育等部门的特色资源,如教育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和艺术教育、工业的工业文化产业园区和工艺美术、民政的旅居养老基地和艺术协会、农业的农事民俗节庆活动、体育的体育赛事活动。这些资源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旅游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打造多元化的研学旅游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西各地将相关部门的艺术教育和研学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有机融合,围绕历史文脉、民俗风情、山海人文、民间文艺、艺术乡村、书香美育、孝道文化等多个方面,根据不同时节、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着手打造多样化、多领域、多层次的研学旅游优质产品和精品课程,丰富研学旅游市场产品供给,并营好产品、讲好故事、做好服务,助推文化旅游市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三)联合举办区域品牌活动,扩大引流促消费

2024年1月,广西南宁“小砂糖橘”勇闯哈尔滨游学迅速走红,获得众多媒体与网民的关注。同期,东北“小冻梨”“小老虎”“小雾凇”等研学旅游团也陆续来到广西南宁、柳州、桂林、百色、崇左等地开展研学旅游活动。这场广西与哈尔滨“双向奔赴”的研学旅游活动不仅拉近了省域之间的感情距离,促进地域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也让更多人关注广西各城市深厚丰富的文旅资源,为后期广西研学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当下,广西要牢牢抓住研学旅游火热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一带一路”倡议重要衔接门户的地缘优势,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加强区域联动,组织举办更具凸显地域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交流互融的品牌系列活动。线下依托全国青少年文化艺术类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中国—东盟文化艺术节、广西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活动、“广西有戏”品牌活动等交流合作平台,推介展示更多具有地域特色文化、民族风情和艺术魅力的研学旅游优质产品和剧本作品,推进民族文化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实现平台共建、活动联办、品牌共塑、市场共享。线上借助新媒体矩阵,充分发挥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的“轻骑兵”作用,精心打造更多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研学旅游宣传热点和爆点,并用好线上流量效应精准引流,吸引更多的游客入桂研学,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当下,研学旅游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一支生力军和一种新业态,正阔步向全产业链要素重组融合发展迈进。而艺术教育作为高等、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学生文艺潜能、拓宽学生知识架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形势下,将艺术教育融入研学旅游,紧密结合民族文化育人的功能,区域文旅产业的特性,将传统旅游观光模式与现代先进教育理念有机结合,进而构建双胜并美、合作共赢的新发展格局,为绘就新时代壮美广西新气象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声健.新中国学校美育地位变迁的四个阶段[J].美育学刊,2011(1):14-22.

[2]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 OL].(2016-12-19)[2024-06-06]. https://www.gov.cn/ xinwen/2016-12/19/content_5149943.htm.

[3]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EB/OL].(2023-12-22)[2024-06-06]. http://www.moe.gov.cn/srcsite/ A17/moe_794/moe_628/202401/t20240102_1097467.html.

[4]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业全面恢复振兴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J].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23(8):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