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旅游教育发展的创新模式

2024-12-16 00:00:00朱良琴
旅游纵览 2024年7期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完善乡村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方案也应成为每位相关从业人员的重要责任。在此背景下,生态旅游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既能普及生态知识,也能保障乡村地区旅游经济不断优化。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生态旅游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值得相关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以使相关教育内容不断完善。文章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出发,分析了生态旅游教育发展创新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同行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教育;发展创新模式;乡村振兴战略;旅游经济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旅游已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旅行选择。生态旅游作为推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充分重视,确保乡村地区原有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共同为乡村地区后续发展提供保障。在此过程中,强化生态旅游教育也变得越发重要。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旅游教育发展创新综述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旅游教育发展的内涵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引领乡村地区不断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旨在优化乡村地区经济状况,提升区域内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1]。现阶段,在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下,各项产业建设、文化发展、人才培养与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完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生态旅游教育是一项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教育工作,也是生态旅游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能有效地推进乡村地区旅游经济不断优化[2],同时为环境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从整体情况来看,生态旅游教育具备较强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具体落实阶段可分为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三部分,面向群体主要为游客与旅游从业人员。实施生态旅游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从本质层面改善旅游业发展与环保工作之间存在的冲突[3],同时为社会环境教育体系提供更多的支持。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教育,游客与生态旅游从业4VJ5Z77jw35dcXrjs5OjMw==人员将掌握更多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常识,从而全面地提升生态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旅游后续向更为理想的状态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旅游教育发展创新的意义

1.有利于普及生态知识

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步入乡村地区的游客数量大幅提升,如果其缺乏生态知识就容易对乡村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相悖。为改善此情况,落实生态旅游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就我国国情而言,环保工作整体起步相对较晚,且我国由于人口基数较大,普及生态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4],种种原因导致我国人民群众在环保与生态知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为部分游客在外出旅行途中出现随手丢弃生活垃圾、在景区胡乱涂写、践踏草坪等各类不文明行为,无形中破坏了乡村整体生态平衡,对后续发展较为不利。通过实施生态旅游教育,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将进一步提升,无论游客还是旅游从业人员都能相应提升对生态旅游的认知水平[5]。

2.提升区域内旅游经济水平

现阶段我国各个乡村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都需要依托风景名胜、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自然资源,一旦游客与旅游从业人员存在生态保护意识淡薄的问题,各类自然资源更容易受破坏,生态旅游业未来发展也相应受到制约,可持续发展理念难以落实[6]。但通过实施生态旅游教育,乡村地区居民能充分意识到自然资源具备的重要价值,进而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旅游资源。同时,游客与旅游从业人员也能在接受生态环境教育后规范自身行为,全程遵守生态旅游原则,避免乡村地区自然资源遭受破坏,为生态旅游后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

在生态旅游教育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游客与旅游从业人员都将提升生态环境认知水平,落实环保政策,确保乡村地区后续生态旅游不受影响,最大限度地避免所到之处遭受环境污染。随着生态旅游教育的深入实施,旅游从业人员、当地游客需同步提升环保意识,同时树立生态理念,让乡村地区旅游产业不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7]。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旅游教育发展现存不足

现阶段生态旅游教育发展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可归纳为七个方面。其一,生态旅游教育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与制度保障,在实际的生态资源开发和生态旅游中,尚未有明确的制度和法规对参与者的具体行为作出约束;其二,教育设施与资源相对缺失,现有设施较为陈旧且缺乏全面的知识内容,展示手段相对落后,仅局限于标语等展示方法;其三,专业人才相对缺失,生态旅游管理人员与生态导游等数量不足,现有人员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未接受系统的生态教育;其四,旅游消费者与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缺乏对生态旅游的正确认知,大部分人员认为旅游业属于无污染产业;其五,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矛盾,尤其在生态旅游的初级发展阶段,从业人员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保护的情况时有发生;其六,教育模式缺乏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脱节,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之间仍旧存在差距,需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操作指南;其七,生态旅游教育普及程度低,现阶段普及生态知识的环节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旅游教育发展创新策略

(一)旅游前的发展创新策略

应在旅游前期先落实生态旅游教育工作,以使游客充分意识到在旅游过程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为后续旅游提供保障。

1.完善生态旅游前期宣传环节

乡村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普遍为风景名胜与旅游景点等场所,此类场所中的经营人员需要充分意识到自身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投入前期宣传工作。例如,可与景点周边酒店沟通,准备生态旅游教育相关印刷品,将印刷品发放至酒店各个客房。印刷品需要涵盖区域内旅游景点介绍与环保工作介绍等,力争使游客在阅读印刷品后提升对环保工作的认知水平和生态旅游意识。同时也可以将生态旅游教育的重要价值纳入印刷品,提升生态旅游教育的覆盖面。与此同时,旅游从业人员也需要积极采集景点周边公交路线信息,与公交公司合作,在公交车、轨道交通等设备中进行生态旅游宣传,如张贴生态旅游教育宣传画、播放生态旅游教育宣传片、播送生态旅游教育相关广播等,引导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生态旅游的认识程度,确保后续旅行过程中全程遵守生态旅游守则。此外,也可积极与本地景区管理人员沟通,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鼓励景区利用互联网资源完成生态旅游教育,如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抖音短视频账号等,开展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推送工作,在为游客提供线上服务的同时宣传生态环保知识,便于游客查看相关内容。以提高游客的生态旅游认知水平,为后续文明旅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升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

在前期工作中,景区周边相关营业人员与旅游从业人员也需要充分重视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将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纳入生态旅游教育体系,经营管理人员首先需要学习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再将自身学习的结果加以简化,将复杂的法律条例简化表述,将相关内容应用于工作过程中。例如,导游可先学习环境保护法,在服务游客的同时宣传环境保护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游客进行讲解,使游客明确旅途中各类行为的合法性,从而达到提醒游客的效果,避免游客在旅途中存在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

3.提升人力资源保障力度

生态旅游教育无需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形式,而是需要以灵活的形式在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的各个环节中潜移默化地落实。为确保生态旅游教育顺利完成,人力资源保障不可或缺。具体落实过程中可从导游与经营人员两方面入手。其中导游方面需要致力于提升相关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细化不同岗位职责,使生态旅游教育得到进一步落实,如设置村民导游、职业导游、志愿者导游等不同岗位,鼓励个人投入生态旅游教育工作。尤其对于村民导游群体,需要引导村民参加生态旅游教育培训,确保村民提升环保意识,进而在导游工作中引导游客树立生态旅游观念,为提升旅游质量提供保障。而对于经营人员,也需要定期组织其参加相关生态旅游教育培训,使其在自身工作中时刻向游客渗透生态旅游理念,促使游客规范自身行为,保障文明旅行全面落实。

(二)旅游中的发展创新策略

由于生态旅游自身涵盖内容相对较多,旅游中涉及的教育方式也较为复杂,具体工作可由线下、线上两方面开展。

1.线下生态旅游教育

由于乡村地区生态旅游普遍依托自然景观开展,解说系统与城市旅游景点相比较为传统,且景区内标识牌与宣传品等都不完善,仍需相关从业人员进一步强化管理工作。首先,可以从景区标识牌设计环节入手,组织设计师对全景区内部各个标识牌进行更新,融入趣味性环保标识,使生态旅游教育以更为生动的方式得以渗透。例如,可在草坪边设置标语牌“你也轻轻,我也青青”,以轻松有趣的方式提醒游客不要踩踏草坪。其次,可以从景区旅游宣传产品入手,在宣传景区内容的同时融入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等相关内容,可适度提升色彩明艳度,加入各类生动有趣的插画等,以漫画形式展示旅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破坏环境行为,提示游客在旅行途中不要出现同样的问题。

2.线上生态旅游教育

当今时代科技不断进步,各类高新科技成果为各行各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乡村地区生态旅游教育工作也需要充分重视科技价值,开发线上生态教育系统,使景区宣传效果不断提升。可以构建智慧解说平台,前期先采集景区整体信息,进而在信息解说过程中融入环保工作,引导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环保意识。例如,在甘肃地区乡村旅游智慧解说平台中,可介绍西北地区整体情况,由此引入区域内水资源不足等问题,使游客充分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进而在旅行过程中保持全程节约用水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旅游后的发展创新策略

旅游后的发展创新重点涵盖校园教育与教育设施两方面内容,高校发挥的作用较为重要,相关教育工作者可进一步完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将生态旅游等内容融入教学,可参考其他地区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工作经验,尽早建立完善的生态旅游教育体系。在相关体系不断完善后,游客在学生时代即可接受生态旅游相关教育,树立生态旅游观念,为后续文明旅游提供保障。而教育设施则可从建立游客反馈渠道等方面入手,可在乡村旅游景区设置游客意见箱,收集游客对景区内不文明行为的举报信息,并适度给予举报者一定奖励,同时给予不文明行为的游客适度惩罚。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在新时代为地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乡村地区也以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一旦游客缺乏环保意识,则可能导致乡村地区旅游资源遭受破坏,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较为不利。为改善此局面,做好生态旅游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可从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等不同阶段入手,利用线上平台等高新科技成果促进生态旅游教育不断落实,使游客与旅游从业人员双方共同提升生态旅游认知水平,同时借助培训等具体教育手段普及生态旅游知识,为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郝超.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效果评价研究[D].林芝:西藏农牧学院,2023.

[2] 岳桂杰.浅谈生态旅游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J].西部旅游,2023(4):83-85.

[3] 贾思,吕君,何少聪,等.自然教育理念下的草原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赤峰市为例[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3(1):95-99.

[4] 陈强.黄河流域湿地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效果评价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21.

[5] 杨舒卉.基于生态旅游教育概念下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21.

[6] 赵莹,杨晗,赵茗,等.生态旅游中拟人化解说对游客环境教育效果的影响——基于网络情景实验的分析[J].中国生态旅游,2021(2):229-241.

[7] 张灿.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