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视域下导游实务课程项目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2024-12-16 00:00:00杜芬
旅游纵览 2024年7期

摘 要:在智慧旅游视域下,传统的导游实务课程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行业需求,导游实务课程教学模式亟须改进。基于此,文章围绕项目式教学模式展开论述。首先,分析智慧旅游与导游实务课程的关联,详细地阐述该模式在导游实务课程中的适用性。其次,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为提升教学质量,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研发教材等实施策略,以期为高校、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智慧旅游;导游实务课程;项目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根据《“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需不断加大智慧旅游的发展力度,加快推进智慧旅游的标准化进程,创建相应的智慧旅游目的地,培育一批典型的智慧旅游景点。2023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加强5G+智慧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的通知》指出,需不断加强智慧旅游的5G网络覆盖率。在此背景下,各地纷纷促进旅游业的转型与升级。然而,随着智慧旅游的发展,导游培训工作却沿用传统模式,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使得旅游管理人才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基于此,本文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将导游实务课程与实际旅游项目相结合,构建导游实务课程教学模式,为我国旅游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智慧旅游的内涵与发展

(一)智慧旅游的内涵

智慧旅游是在“智慧地球”和“智慧中国”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是智慧城市在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两大领域的推广应用,也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如图1所示),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为保障,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高品质的旅游服务[1]。

(二)智慧旅游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智慧旅游处于初始阶段,呈现技术初探、信息孤岛和服务有限的特点(如图2所示)。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旅游产业出现一些基于互联网的旅游服务功能,如在线预订、旅游攻略等,为游客提供了便利。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旅游产业开始朝着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智慧旅游应用,如智能导览、推荐、分析等,使旅游服务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

二、智慧旅游与导游实务课程的融合分析

(一)导游实务课程在智慧旅游视域下的改革需求

首先,课程内容需要与智慧旅游的实际需求相契合,加强学生对智慧旅游平台、在线预订、虚拟现实等技术和应用的了解,避免以旧的知识体系去运用新的技术,造成“不专业”“不熟悉”等问题。其次,导游实务课程应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在智慧旅游时代,导游不再只提供信息和服务,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即人才培养目标从通用型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人才[2]。在导游实务课程中,相关方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数据分析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最后,在智慧旅游时代,导游的职业定位发生了转变,即不仅是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和服务的人员,更是传播文化、引导游客体验的桥梁。

(二)项目式教学模式在导游实务课程中的适用性

首先,导游实务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这与项目式教学模式不谋而合。通过完成项目,学生可以了解导游工作的流程和规范,提高实操能力。其次,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项目式教学模式更注重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让学生在实操中感受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导游工作的职业道德、相关法律法规等。将枯燥、抽象的学习过程转变为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有趣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适应智慧旅游的发展需求。项目式教学模式可以将导游实务课程分解为多个小项目,并且小项目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可以让学生逐渐学会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来提升导游能力,让学生紧跟时代发展,适应智慧旅游的发展需求。

三、智慧旅游视域下导游实务课程项目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课程目标

项目式教学模式是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际项目为导向,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课程目标如表1所示。

(二)项目实施过程设计

在智慧旅游视域下,导游实务课程应以实际旅游业务流程为主线,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个项目(如图3所示),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导游业务知识和技能。

1.项目导入

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智慧旅游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现状,让学生初步认识智慧旅游。同时,通过PPT、影视等多媒体方式展示智慧旅游平台的应用、智慧景区的运营等案例,让学生加深对智慧旅游的认知。

2.任务分配

在项目式教学模式中,任务分配是关键环节。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与实际旅游业务需求,为学生分配具体任务。任务分配要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实现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3]。以安徽黄山风景区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6~8个小组,每组5人。在分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项目,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任务分配如下:

(1)深入研究黄山风景区的导游现状、存在的问题,利用智慧景区应用程序(App),提出导游服务优化的方案与建议。

(2)利用智能导游应用程序(App)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优化导游词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使其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

(3)从文化、特色美食等方面探索黄山市区与黄山风景区的联动,打造一体化的旅游服务体验。

(4)结合“历史文化之旅”“自然探秘之旅”“摄影天堂”等主题,设计针对不同游客群体的旅游线路。

3.资源整合与利用

首先,整合校内、校外资源。一方面,校内教师、专家和学者应为课程项目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实践经验,充分利用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与景区、旅行社等校外资源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平台与机会。同时,实行学徒制让学生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实操流程。其次,整合线上资源。线上资源是支撑项目实施的基础,学校(学院)应构建导游实务课程在线学习平台,收录各类教材、视频等资源,打破时空界限,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最后,整合跨学科资源。智慧旅游不仅是“智能”旅游,还涉及旅游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科知识融入课程教学,比如在讲解导游服务技巧时,可引入心理学知识,让学生了解游客的心理需求。

(三)项目评价与反馈

首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以及综合素质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协作、创新能力、实操能力等,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其次,加强过程监测与指导。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定位,发挥引导作用,发现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定期检查、小组讨论等方式提供帮助。最后,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经验分享会,让学生分享和讨论项目教学过程中的收获、问题等,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关系。

四、智慧旅游视域下导游实务课程项目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学校应邀请行业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并与国内外优秀的教育机构开展深度合作,让教师可以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他们对智慧旅游的理解,掌握项目式教学模式的方法和技巧。其次,学校应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学校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晋升机会,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推动智慧旅游导游实务课程的建设。最后,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学校与企业应强化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学校可以引进旅游行业的企业家、从业者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实用的教学资源。同时,鼓励教师继续教育,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校企合作研发教材

首先,校企双方应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明确导游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智慧旅游的特点与要求,对教材进行针对性设计和编写。其次,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课时分配过程中,应确保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各占一半的比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导游实务知识,提升实操能力[4]。最后,校企双方应定期对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评估,收集学生、教师的使用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同时,根据行业前沿知识和技术的变化,对教材进行适度的修订和更新,以保持其创新性和前瞻性。从而推动导游实务课程项目式教学的深入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复合型导游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结语

在智慧旅游视域下,构建导游实务课程项目式教学模式是必要的。但在构建过程中,应注意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实施项目式教学模式提供人才保障;二是研发教材完善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三是整合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效果;四是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未来,相关方应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为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保障,推动我国旅游业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李冉.智慧旅游视域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旅游纵览,2024(8):61-63.

[2] 谭辉.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旅游纵览,2024(8):55-57.

[3] 刘徽.怎样设计和实施有效的跨学科项目式教学——读《跨学科项目式教学:通过“+1”教学法进行计划、管理和评估》[J].现代教学,2022(19):85-87.

[4] 何珊.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探索[J].旅游纵览,2023(15):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