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下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探究

2024-12-16 00:00:00谷胜男
旅游纵览 2024年7期

摘 要:在当前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智慧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正逐步改变着全球旅游业的格局和生态。它深度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旅游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了旅游服务、管理、营销等环节的智能化升级,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服务体验,同时也给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本研究在探索智慧旅游背景下,针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有效的策略和途径,以期更好地培养符合智慧旅游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智慧旅游;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四链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批准号:豫教[2024]058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言

智慧旅游不仅提升了旅游业的信息化水平,也为旅游者提供了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服务体验。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高职院校作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智慧旅游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出适应未来行业发展需求、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技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尤为关键。因此,深入研究智慧旅游下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旅游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更是推动旅游业创新发展、实现智慧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一、智慧旅游及其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智慧旅游的定义和特点

智慧旅游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描绘了旅游业如何利用物联网(IOT)、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AI)、移动互联网等最新的信息技术优化旅游体验、提升旅游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其核心在于利用信息技术链接旅游产业链各个环节,包括旅游资源、旅游活动、旅游经济运行状态以及旅游者的实时动态,从而营造高效、便捷、舒适、安全的旅游服务环境[1]。其特点如下:全面物联: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景区、酒店、交通工具等设施的智能化,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提供位置追踪、导航导览等服务;智能感知与决策:利用传感器、大数据等技术实时获取并处理旅游信息,智能预测游客行为,辅助旅游企业和管理部门做出快速、有效的决策;个性化服务:基于用户画像和大数据分析,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推荐、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高效管理与服务:通过云计算、电子支付等技术手段,简化旅游流程,实现线上预约、购票、入住、餐饮等一站式服务,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智慧旅游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课程内容与技能结构的更新升级

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必须对原有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和丰富,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趋势。除了传统的旅游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之外,还需要增设一系列与智慧旅游密切相关的课程,例如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旅游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智能旅游信息系统建设与运维、移动旅游应用开发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优化旅游业务流程、实施精准营销等实战技能,从而满足智慧旅游产业对人才的新需求。

2.有利于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

智慧旅游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打造集智能化、数字化于一体的实训环境。例如,建设智慧旅游实验室,配备先进的软硬件设施,模拟景区智能导览、酒店自助入住、大数据旅游舆情监测等应用场景,让学生能够在接近真实的模拟环境中熟悉并熟练地操作各类智慧旅游系统。此外,可以与智慧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机构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一线的智慧旅游实践工作,锻炼其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有利于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智慧旅游的发展使得旅游行业的竞争焦点逐渐转向技术创新和个性化服务,这对旅游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着重培养兼具旅游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强调跨学科交叉,鼓励学生在学习旅游专业课程的同时,积极涉猎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相关领域知识。同时,要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激发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在智慧旅游领域的研发能力和创业精神,以适应旅游行业的未来发展。

二、智慧旅游下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仍侧重于传统的旅游管理、服务技能等内容,缺乏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智慧旅游平台运营等与智慧旅游紧密结合的前沿课程。由于智慧旅游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而课程更新速度相对滞后,高职院校教授的内容难以跟上行业发展步伐。这种课程体系的滞后性限制了学生掌握智慧旅游所需的最新知识与技能,影响其在未来职场上的竞争力。

(二)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与更新缓慢

智慧旅游所需要的实训设备、软件平台等教育资源投入较大,许多高职院校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存在瓶颈,无法及时地引进和更新相关教学资源。与智慧旅游企业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尚不完善,使得学生缺乏实地操作和体验智慧旅游系统的实践机会。这会导致学生在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在智慧旅游的实际操作和管理方面经验不足,难以快速地适应和胜任岗位。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方式亟待提升

智慧旅游涵盖了多个学科交叉领域,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旅游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队伍中,具备这类复合背景的教师较为稀缺。面对智慧旅游的快速发展,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与技能培训同样重要,但在这一方面仍有待加强。在教学方式上,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采用项目驱动、案例分析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不够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在智慧旅游领域的合作深度尚显不足,表现为合作协议多停留在表面层次,学生没有实质性地参与企业智慧旅游项目的研发、实施与优化过程。企业在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实际运营中的经验和优势,对学生进行实战化训练和指导。这样的状况可能导致学生对智慧旅游的实际运作理解不够深入,不能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从而影响其毕业后在智慧旅游领域的就业和发展。

三、智慧旅游下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一)优化课程体系与更新教学内容

针对课程体系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推动课程改革,紧跟智慧旅游发展趋势[2]。首先,积极地开展行业调研,深入了解智慧旅游行业的最新技术和业务需求,以及对应岗位所需的关键技能。其次,通过专家论证,依据调研结果动态调整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新增或强化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旅游平台开发与运维等方向的课程模块,保持课程体系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以确保学生掌握当前智慧旅游行业急需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为了保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高职院校应当强化与业界领军企业或科研机构的合作。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走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或短期课程,让学生直接接触和学习智慧旅游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与合作方共同研讨和制定与时俱进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将实际案例和企业项目融入教学内容,确保课程内容紧贴行业前沿且具有高度的应用价值。

(二)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更新

为了提供优质的实践教学环境,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智慧旅游实训设施和软件平台的资金投入。首先,采购国内外先进的智慧旅游实训设备,例如智能导览系统、虚拟现实(VR)旅游体验设备、大数据分析软件等,力求创建一个能够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具有沉浸式体验的智慧旅游实验室或实训中心。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对智慧旅游技术的认知和操作能力,让他们在仿真的环境下提前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智慧旅游系统的操作与管理,高职院校应深化与智慧旅游企业的合作,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学校可以与大型智慧旅游平台运营商、知名景区、酒店集团等合作,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操作,直接参与智慧旅游系统的运行与管理,积累一线工作经验[3]。为确保实训内容紧跟智慧旅游行业的发展步伐,高职院校需要定期更新实训项目和案例,关注并结合行业内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例如,可围绕智慧旅游的大数据分析应用、个性化服务设计、旅游营销策略等主题设计实训任务,提高学生在智慧旅游领域的实战能力。

(三)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与改进教学方法

在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下,增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团队整体素质及优化教学策略显得尤为关键。为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应鼓励教师参与智慧旅游相关的培训课程及学术交流活动,以便及时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具体应用。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掌握利用数据分析来洞察游客行为模式及市场发展趋势的方法,并将这些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此外,还可以积极引入拥有智慧旅游实际操作经验的企业专家担任兼职讲师,将工作案例和经验带入课堂,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行业实际。在优化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将传统的理论讲授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教育者可以运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来为学生创建逼真的旅游环境模拟体验,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沉浸感[4]。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到智慧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旅游路线规划中,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当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推行混合式教育策略,上传多样化的学习材料,例如微课程视频、行业分析报告等供学生们自行查阅。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上的互动功能,如,线上讨论区、作业提交系统等工具及时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辅导支持,最终培养出一批既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又拥有跨领域技能的人才,以满足智慧旅游业的发展需求。

(四)拓宽并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应主动出击,积极地对接智慧旅游企业,通过签订实质性的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具体职责与权益。这种合作框架有利于校企双方形成稳定的联动机制,确保智慧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使学校的教育目标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无缝对接。为进一步加深校企融合,高职院校可以联合智慧旅游企业共同开发以智慧旅游为核心的合作育人项目,如开设定向培养的“订单班”,推行“现代学徒制”等模式。企业深度地介入课程设计阶段,将实际工作中的智慧旅游技术和管理理念融入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环节,企业提供真实的实训场所和设备,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操作智慧旅游系统;并通过顶岗实习、就业推荐等方式,全程参与学生的职业成长,助力学生快速适应职场角色。充分地利用已建立的校企合作平台,高职院校可以联手企业共同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活动等,通过此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提高其在智慧旅游领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做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提早了解行业现状、积累实战经验,还能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他们今后顺利从事智慧旅游行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智慧旅游给高职旅游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升教师团队素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智慧旅游的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共同推动旅游业的智慧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付业勤,郑向敏.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开发研究,2013(4):62-65.

[2] 袁媛.中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

[3] 赵海荣,孙国荣.智慧旅游企业与高职院校精细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安徽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4):18-20.

[4] 林东,严亦雄,李强,等.智慧文旅时代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4):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