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推拉力理论的中国和格鲁吉亚旅游合作研究

2024-12-16 00:00:00张越宋琼
旅游纵览 2024年7期

摘 要:随着中国与格鲁吉亚双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两国旅游合作蓬勃发展。格鲁吉亚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这一支柱产业的发展。中国和格鲁吉亚旅游合作将对两国加强交流、增进互信、改善关系、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章从推拉力理论视角切入,探讨影响中国和格鲁吉亚旅游合作的推拉力驱动因素,寻求能够有效推动双方旅游合作发展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中国;格鲁吉亚;旅游合作;推拉力理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兰州大学中央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背景下的中格国际交流”(项目编号:2023bkyid007)的研究成果。

引言

近年来,中国和格鲁吉亚两国关系迅速发展,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双边友谊日益加强。旅游合作是中国与格鲁吉亚深化认知、提高互信、加强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途径。2023年9月,格鲁吉亚率先单方面对中国游客实行免签。2023年赴格鲁吉亚的中国游客超4.8万人次。深化中国和格鲁吉亚旅游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一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扩大旅游合作有利于加强中国和格鲁吉亚长期友好关系,促进各领域的紧密合作,增进民生福祉。对中国和格鲁吉亚旅游合作的驱动因素进行剖析,对推动双边旅游合作高质量发展大有裨益。笔者基于推拉力理论,找寻中国和格鲁吉亚旅游合作的驱动因素,以期为双边旅游合作提供理论参考。

一、理论选择

推拉力理论是经典人口流动理论之一,能较合理地解释人口流动行为。根据推拉力理论,流出地推力与流入地拉力的交互作用推动形成人口流动。克朗普顿将游客出游动力归结为推力和拉力两大因素。除推力和拉力以外,旅游者还可能面临诸多阻力因素。因此,旅游行为的产生实际上受到推力、拉力、阻力三种因素的综合影响[1]。

一方面,旅游合作的多元参与主体的特性与推拉力理论相吻合。推拉力理论常将流出地、流入地及个体视为流动行为的主要参与者。在此基础上,两国间的旅游合作则涉及了更多层面的参与主体,包括目的地、客源地以及旅行者个体。另一方面,旅游合作的众多影响因素与推拉力理论内涵相契合。旅游合作的发展受到多元影响因素的制约。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与政策扶持力度影响了旅行者的流动意愿。此外,地理位置、文旅资源等因素同样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因此,基于推拉力理论研究两国旅游合作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二、中国和格鲁吉亚旅游合作的推拉力因素分析

自建交以来,中国和格鲁吉亚双边旅游合作正踏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这不仅得益于中国快速发展的国内经济和包容开放的政策支持所带来的内部推力,还受益于格鲁吉亚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其丰富的文旅资源产生的外部拉力。

(一)推力因素

作为内在动因,推力因素一方面是推动中国和格鲁吉亚两国旅游合作的动机,另一方面也是两国开展旅游合作的自身需求,其中包括经济发展、政策支持等因素。

1.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状况作为中国和格鲁吉亚两国旅游合作中的重要内在驱动力因素之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经济发展状况这一驱动力因素对中国和格鲁吉亚旅游合作产生了两个主要推动效应: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在稳步提升,从而带动了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同步提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日趋向好,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为中国和格鲁吉亚旅游合作提供了市场基础。随着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和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内民众对旅游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尤其对一些小众国家的出境旅游热情持续高涨。另一方面,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是现代服务业的领军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由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持续攀升,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变得日益多元化、品质化和高端化。近年来,中国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城乡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也在逐年下降,这表明中国民众正在逐步具备消费形式多样化的可能性。未来,中国旅游市场的居民消费需求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和扩大。

2.政策支持

2015年3月,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宣告着“一带一路”正式上升为国家顶层战略[2]。“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以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作为行动出发点,同时秉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学互鉴以及互利共赢的共建原则,主要内容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多个层面。这有助于实现沿线国家经济的共同繁荣,也能促进各国间的文化深度交流,对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都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开展旅游合作以及联合打造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被视为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关键性合作内容。《“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一带一路”旅游合作将进一步在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人文交流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3]。《“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更是中国和格鲁吉亚两国旅游合作深入推进的强有力政策保障。

(二)拉力因素

作为外部条件,拉力因素是格鲁吉亚拉动中国和格鲁吉亚旅游合作的动力,与之紧密相连的是旅游吸引物及目的地自身的属性,这两者的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双边旅游合作的拉力因素。

1.区位条件

从区位条件看,格鲁吉亚所处位置极为优越。该国地跨欧亚两洲,位于高加索山脉南侧、黑海东岸,既是欧亚大陆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同时又与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土耳其接壤。更为重要的是,格鲁吉亚是黑海沿岸国之一,拥有重要的航运市场,这造就了格鲁吉亚交通枢纽的天然优势。全国三分之二以上是山地,北部是大高加索山脉,南部是小高加索山脉,大部分在海拔1 000米以上。中间为山间低地、平原和高原,黑海沿岸为科尔希达低地。最高点位于什哈拉山,海拔5 193米。主要河流有库拉河和里奥尼河,水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属亚热带海洋气候,西部湿润,东部干燥。各地垂直气候变化显著,冬季西部温和,东部山地寒冷,夏季全境较热;年降水量西部1 000~3 000毫米,东部仅300~800毫米[4]。适宜的气候条件也为格鲁吉亚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格鲁吉亚已成为中东欧民众出国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相对便利的陆、海、空交通条件吸引着全球的旅客。

2.文旅资源

格鲁吉亚丰富的人文历史是该国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该国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50万年前的辉煌的阿布维利文化。阿拉伯文明、古希腊和罗马、奥斯曼帝国、波斯、拜占庭帝国等都曾在此留下过印迹。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欧亚交通走廊的必经之地,该国厚重的人文景观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1年《旅游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格鲁吉亚在117个经济体中排名第44位,高于邻国土耳其(45位)、亚美尼亚(61位)和阿塞拜疆(63位)[5]。格鲁吉亚拥有黑海的阳光海滩,古达乌里、巴库里亚尼等滑雪胜地以及多样的高山自然风光等。格鲁吉亚全境有8个国家公园,2 400多处矿泉水资源地。目前,在格鲁吉亚经营的国际性酒店有喜来登、万豪、假日、兰盛、希尔顿等。格鲁吉亚还设有自由旅游区,供外国投资者投资。格鲁吉亚政府投入市政资金建设配套公共设施,对投资超过80个房间的酒店免费给予博彩业牌照,提供免费土地并减免税收。

三、中国和格鲁吉亚旅游合作的展望

中国和格鲁吉亚在旅游合作方面各自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但又存在着风险和挑战。未来,还需要借助中国强大的旅游市场优势提升格鲁吉亚旅游的知名度,搭建双边合作机制,切实推动中国和格鲁吉亚在旅游领域的务实合作。

(一)巩固推力:扩大国内出境旅游市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发展迅速的国内旅游按下了暂停键:民众出行意愿降低,出境游市场急剧萎缩,旅游行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地震。当前,138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已经得到恢复,其中就包括格鲁吉亚。作为人口数量巨大的出境旅游大国,中国出境旅游的恢复不仅有助于国内旅游业的全面回暖,也将对格鲁吉亚的旅游业复苏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全面恢复挑战仍很多。我国有关部门首先要在全球旅游复苏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与各国加强沟通,积极地引导并共同推动全球旅游市场复苏。其次,要积极引导出境旅游市场有序发展,科学评估双方服务保障能力,根据中国和格鲁吉亚两国往来情况,动态调整出境旅游团队管理政策。另外,要充分地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推动国内民众赴格鲁吉亚旅游,促进当地旅游市场发展。

(二)强化拉力:点亮格鲁吉亚旅游品牌

一方面,需要加强营销,提升旅游品牌、加强旅游宣传和市场促销,持续扩大旅游知名度,是将格鲁吉亚旅游品牌的潜力转化为优势的重要手段。格鲁吉亚旅游部门可联手点亮“品牌”,营造统一的对外宣传氛围,以提升格鲁吉亚旅游行业的综合宣传效益。不仅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定期多层次宣传格鲁吉亚旅游品牌,还要建立旅游信息系统,为旅行爱好者提供集食、住、行、游、购、娱等于一体的全方位信息,为旅行爱好者进行出游决策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格鲁吉亚还可以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改良,开发民俗风情游。格鲁吉亚有独特的民族和宗教文化,适合研发民俗风情游。此外,格鲁吉亚的葡萄酒名扬世界,其可在开发旅游商品的同时,开设实地体验制作民间工艺品的项目,并根据不同游客的需求,开设各类度假山庄等休闲中心,为旅行者提供体验异域风情和淳朴生活的服务。

(三)消解阻力:搭建双边旅游合作机制

合作机制尚不完备已制约中国和格鲁吉亚旅游合作的深入发展,因此亟须对两国间的旅游合作机制进行创新,进一步完善旅游合作的管理体系。一方面,要积极搭建国家级别的双边旅游合作平台,形成固定且常规化的会议机制与信息互通机制,从而有效地调整和统一两国在旅游业界的合作节奏与步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应设立适合本地条件的旅游合作机构,通过共同建立旅游安全风险预防机制、旅游区域环境动态监测体系等保障措施,以协调跨国工作。另一方面,还应该建立包括文化、旅游、海关、边防检查、交通运输在内的多个相关机构联合参与的中国和格鲁吉亚旅游合作综合性协调机制。通过中国和格鲁吉亚两国提高旅游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明确各自职责,整合各类资源,可以强化政策整合效应和制度革新力度,不断推进中国和格鲁吉亚在旅游领域的深度合作关系。

四、结语

旅游合作是推动中国和格鲁吉亚人文交流的主要路径,成为“民心相通”的重要环节,为双方在各领域开展更深入的双边合作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和格鲁吉亚在旅游合作方面硕果累累。中国和格鲁吉亚两国应坚定不移地秉持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对接合作的大背景下推动中国和格鲁吉亚旅游合作平稳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军,吴必虎,马耀峰,等.旅华英国游客O→D旅游客流动力机制研究[J].旅游学刊,2011(2):35-40.

[2]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2015-03-29)[2023-12-01].https://www. yidaiyilu.gov.cn/p/604.html.

[3]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 OL].(2022-01-20)[2023-12-01].https://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22-01/20/content_5669468.htm.

[4] 刘文旭,梁影.“一带一路”国别概览——格鲁吉亚[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8:3-4.

[5] 格鲁吉亚投资环境介绍.[EB/OL].(2023-08-16)[2023-12-01].hhttp://www.ciodpa.org.cn/index.php m=content&c=in dex&a=show&catid=79&id=14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