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继承视角下书院门古文化街区发展研究

2024-12-16 00:00:00李菲
旅游纵览 2024年7期

摘 要:文章概述了书院门古文化街的起源及其与现代建筑发展的关系,围绕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继承进行展开,并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再现传统文化”为基本规划理念,从文旅融合的视角出发,总结性地提出书院门古文化街区发展创新的策略,多角度地强调了对古建筑及其文化的保护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传承;书院门古文化街区;功能分布图;传统文化再现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出现了因注重经济利益而对古文化街进行频繁、同质化改造的现象,虽然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发展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情况[1]。书院门古文化街作为历史与现代交融较好的街区之一,其发展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改造模式同质化、传统文化受损、发展维度不全等问题。因此,文章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

一、书院门古文化街现状分析

(一)简介

书院门起源于明朝关中书院,后变更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民国时期改办为省立师范学校及附小,即现在的西安文理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书院门古文化街指的是位于西安古城墙永宁门城楼附近,毗邻西安碑林博物馆,呈带状分布的步行街。它被湘子庙、碑林博物馆、古城墙所包围,并不单指狭义上的一条街,而是包括整个书院门步行街、一段安居巷以及三学街,还有定义将碑林博物馆也划入书院门古文化街的范围。

(二)街区现状

历史街区再造的目的是“让历史说话”,强化可读性[2]。这里剥离快节奏的现代化商业,建筑大多带有明清传统建筑的色彩,街边售卖诗词画作、雕刻和老物件,甚至随处可见有人挥墨作画、现场临摹、随手篆刻出精美印章,既有纪念价值,也是对传统手艺的传承。

如今经过系统的产业街区规划,将历史街区打造成带有明清色彩的集旅游、观光、购物于一体的历史文化步行街。

二、书院门古文化街的发展环境分析

书院门古文化街作为西安目前历史较为悠久的街区之一,其发展存在一定的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

1.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厚

在大众传媒氛围时代,城市空间不仅是物理实体的载体,还蕴含着各种各样信息,传达人类的情感与价值观[3]。书院门古文化街的东端是三学街,因从古至今各类县学的驻扎而闻名;东侧的碑林博物馆有中国最大的碑林,各类极具收藏价值的字画墨迹收藏于此;于右任纪念馆也位于此,馆中古建筑的保留和于老的作品也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呈现;位于街口的宝庆寺塔在历史的变迁中,也承载无数人的情感寄托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2.客源优势

书院门古文化街西邻永宁门出入口,游客数量多;东临碑林博物馆,且与碑林博物馆的目标用户定位大致相同,从而可以达到分流的效果,吸引游客前来游玩、购物。

书院门古文化街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底蕴、特色旅游产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除对国内游客有着极大吸引力外,也成为海外游客了解中华文化的胜地。

3.交通便捷

书院门古文化街位于西安主城区内,公共交通网覆盖面广;城市交通网络发达,游客出行极其便利。

(二)劣势

1.基础设施不完备

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升级,相较于现代化商业园区,古文化街区愈来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作为有一定规模且人流量很大的文化街区,书院门古文化街基础设施并不完善。街区内卫生间数量不足且卫生状况堪忧,并且存在街区卫生清理不及时的情况;整个街区可供游客休憩的场所较少,并且夜间照明效果不佳,街区内重点部位没能得到充分体现。

2.古建筑保护及环境维护不善

通过实地调研书院门古文化街的现状不难发现,在城市的现代化过程中,历史文化传承很难与现代化建设很好地兼容,导致街区内古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同时也存在一些设备老旧的问题。

3.商品类型单一,品牌意识薄弱

书院门古文化街区内售卖的几乎都是文房四宝、篆刻品、老物件等,缺乏创新性,类型单一,形式及内容雷同,这就导致更易被模仿,缺乏品牌意识,难以形成独特的品牌标识。同时,通过实地调研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街区内店铺众多,随处可见质量低劣的商品,游客很难精准地买到货真价实的传统手工艺品,从而影响顾客的感知[4]。

4.交通不便

书院门古文化街位于西安古城墙脚下,道路狭窄,仅有单行道的宽度,车辆行驶不便,一旦进入古文化街,就仅能全程依靠步行直至离开;距离公共交通站点有一定距离,距离街区最近的永宁门地铁站也有10分钟左右的步行路程。

(三)机遇

1.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西安有世界级的旅游观光资源和文化资源,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目的地。书院门古文化街宣扬的定位正是传承至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手工艺,国内游客出于自身的文化自豪感而来到这里参观,随着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声誉不断扩大,外国友人也有更为强烈的需求[5]。而书院门古文化街的文创产品恰巧符合游客精神层面的审美需求,它既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又具备美观的特点,从而吸引着游客前来游玩。

2.不断完善的产业环境

从2009年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到2021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都表明了城市更新升级及老旧街区提升整治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施行也为文创产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进一步优化了文创产业的环境。

(四)挑战

文创产品种类繁多,历史文化类文创产品前景广阔,当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安博物院凭借着独特的文创产品及服务,在当地文创市场中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书院门古文化街仍属于传统营销模式,大多数前往书院门的游客大多以观赏为目的,游客中多数为青年人,消费水平有限,购买纪念品的欲望也不高,导致较难提高经济收益。

三、书院门古文化街的发展战略

书院门古文化街以“再现传统文化”为基本规划理念,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以现有传统建筑和悠久传统文化为依托,以向游客展示自身文化与传统手工艺为目标,着眼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开发理念,以主题化开发、体验式学习、链条式服务、文化驱动为战略导向,以“沉浸式文化体验”为主题,以文化底蕴、诗词书画、陶冶情操、感受历史为主要产品的概念,以文化体验、游学、旅游休闲等人群为一级客源市场,强力塑造“诗词画意,笔墨书香”的独特街区形象。同时,推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完善并拉长产业链条,从欣赏文化、感受文化向学习文化、展现文化转变,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街区体验。

四、书院门古文化街的发展规划策略

(一)购物游玩区

书院门步行街与安居巷交会处是步行街区的分支点,也是游客的分流点,是游客前往碑林博物馆和三学街的必经之路,该地点商品种类多,有各种艺术展示,且道路较为宽阔,游客大都愿意来此观看,人流量较大。这里拥有街区的绝大部分商铺,商品类型多样,街边作画、刻章等带有艺术色彩的经营方式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常引得游客和市民驻足观看,并吸引他们购买商品。

(二)住宿休闲区

关中书院附近主要是学生公寓,人流量较少,适宜对其进行开发规划,建造该区域较为缺乏的住宿区域。此外,碑林博物馆附近的两个广场是该区域少有的两处休息区,但是对于庞大的人流量来说,可供休憩的场所仍较为缺乏。

(三)艺术文创区

书院门的文创店铺大都沿着步行街设店,因此书院门步行街几乎被各种文创商店包围,整条街的人流量极大,一旦游客因购买停留很容易造成拥堵。

五、书院门古文化街发展策略的实施与保障

(一)具体实施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区块链逐渐形成趋势[6]。书院门古文化街可以将区域的空间功能进行优化整合,划分成各项功能专区,从而提高吸引力,并且帮助拥挤区域缓解人流量。

1.功能专区的整合划分

第一,建设西安特色美食街区。在原来的基础上将现存条件较差的小餐厅改造为带有古代传统色彩的餐馆或者古典与时尚结合的餐饮店铺,让游客能在一个沉浸式的场景中品尝美食,提升游客在整个休闲服务中的满意度。

第二,开设“折叠空间”,唤醒街区活力。合理地利用街区内的旅馆、青年旅舍等空间,通过增加具有书院门文化特色的体验活动来增强该区域的娱乐性和文化氛围,或者利用空间组合规律,在不影响原本功能的前提下释放各类空间,从而激活街区活力。

2.合理化的运营时间与完备的基础设施

在保持现有功能结构的基础上,打造书院门街区的购物娱乐休闲文化区。书院门街区的营业时间平均是8:00—19:00,附近有钟鼓楼广场、中大国际等,夜晚是人流量的另一个高峰期。因此,有选择地借鉴成都宽窄巷子的改造经验,增设咖啡厅、酒吧、书吧、茶馆等店铺,并在路边增设座椅、茶几等便民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息的场所,提高游客体验感,从而促进消费。

(二)保障措施

1.完善行业服务管理

针对书院门古文化街存在的古建筑维护不完善和街区内的环境杂乱等现象,相关部门应从整体出发对书院门古文化街的相关建筑进行保护,同时对相关功能区进行整合重组,使古建筑与现代建筑和谐共生,实现物质空间内的文化传承。

2.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经济认同是街区活力的重要保障,公众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体验需求不断提升,在消费与需求的刺激下,书院门古文化街应创新自身产业体系,整合自身的文化资源,把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等相结合,从而实现联动发展、优势互补。真实感是历史街区审美与怀旧体验的基础,要塑造真实感,注重沉浸式场景建设,将文化蕴含的价值与新技术、新形式等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借助旅游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以文化资源为旅游提供动力、塑造街区独特优势[7]。

六、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旅游开发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文化旅游逐渐在旅游方式中占据较为主流的地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书院门古文化街区发展路径迫切需要转型。文章以书院门古文化街区为例,从文化再继承的角度出发,探索了城市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策略,旨在为未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提供借鉴与启示。

参考文献

[1] 李姗姗.青岛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价值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4(14):45-47.

[2] 范红,杨琳.历史文化街区的以文化人:“槐院里”叙事空间再造[J].图书馆论坛,2022(9):28-34.

[3] 陈羽峰,胡翼青.城市空间生产的媒介逻辑——以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新闻春秋,2023(2):86-95.

[4] 潘怡辰.基于行为激发的西安碑林历史街区文化活力空间营造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2.

[5] 刘召龙,刘琬华,李光涵,等.构建与阐释: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遗产价值叙事研究[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3(6):23-31.

[6] 臧志彭,王兆怡.文创产业区块链创新扩散与全球城市网络建构[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81-93.

[7] 刘海朦,胡静,贾垚焱,等.具身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体验质量研究——以江汉路及中山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1):12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