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家风的形成基础、核心内容和时代价值

2024-12-15 00:00:00李佳娟
邓小平研究 2024年6期
关键词: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邓小平家风是红色家风的典型代表。邓小平家风的生成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家国观的滋养、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涵养和个人生活环境的培养。邓小平家风涵盖律己、正家、报国三个层面:律己主要体现为遵纪守法、谦虚谨慎,积极乐观、百折不挠;正家主要体现为勤俭节约、孝老敬亲,相互信任、患难与共;报国主要体现为奋发图强、报效国家,无私无畏、清正廉洁。在新时代背景下,继承和弘扬邓小平家风有助于建设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家风,实现家风与民风、政风、党风的互融互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关键词〕邓小平;家风;新时代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21(2024)06-0117-08

〔基金项目〕2024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路径选择研究”(GD24XXY11);2023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州日常生活研究——以优良家风为依托”(2023GZGJ155);南方医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习近平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研究”(XCBKT2023-12)

〔作者〕李佳娟,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博士,广东广州510515

所谓家风,是“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所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一种风尚和作风”①。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谈及家风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②红色家风是新时代家风建设的精神要素和丰厚资源,老一辈革命家在家风建设方面为全党、全国人民树立了光辉典范。邓小平家风是红色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其形成基础、核心内容,挖掘其时代价值,不仅能够为我们走进邓小平的精神世界提供家风向度,而且有助于为建设新时代家风提供思想资源,进而发挥家风在党风、政风、民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一、邓小平家风的形成基础

邓小平家风既指邓小平的家庭风尚,也指邓小平一系列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其形成与邓小平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教育履历、志向选择、革命奋斗历程乃至政治生涯等都有着紧密联系。总体而言,最为核心的影响要素包括中华优秀传统家风、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及其个人成长发展环境。

(一)中华民族传统家国观的滋养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邓小平家风深受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滋养。幼时的邓小平接受了中国传统教育,“熟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私塾先生讲述的‘花木兰代父从军’‘岳飞精忠报国’等故事更是诱发了他的学习兴趣和对古代英雄人物的崇敬”①。花木兰、岳飞都是用个人的实际行动守护家人与国家安宁的典型代表,是精忠报国的典范。邓小平对其崇敬的背后,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国情怀的认可与传承。同时,蕴含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观,尤其是“家”与“国”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邓小平的家风理念。其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孔子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广大家庭的稳定是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根本前提,有了“家”之“齐”,才会有“国”之“治”,“天下”之“太平”。基于此,邓小平曾明确指出:“家庭是个好东西。”②家庭和谐,才会有社会、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其二,家庭的“富”以国家的“强”为前提。我国历史上家国同构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家与国的关系。国家的发展与家庭的建设紧密相关,国家的稳定、发展、强盛是广大家庭生产生活的根本保障,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国家的强盛,家庭的富裕也无法维持久远。邓小平继承了中华传统家国观的优秀成分,明确提出:“有了强盛的国,家才会富起来。首先是勤俭建国,其次是家要管好。”③这一论断揭示了家庭的极端重要性,也充分显示传统家国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邓小平家风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涵养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的家风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16岁赴法留学,在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洗礼。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邓小平进行了理论上的吸收和实践上的运用。其一,家庭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家庭观认为:“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①从社会本质上说,家庭是一种社会关系,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把握家庭关系。在这一思想影响下,邓小平认为:“家庭和睦也是经常要做的工作。要处理好的,一是夫妻关系,二是婆媳关系,三是妯娌关系,四是父母子女关系等等。”②这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对于家庭这一社会关系的认识。其二,婚姻自由是组建家庭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家庭观认为,在未来社会,“结婚的充分自由”将普遍出现,“到那时,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③邓小平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这一主张。留法期间,他致信父母,与父母包办的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封建旧婚姻彻底决裂,“我的环境使我发生了退婚的观念,尤其是我加入了共产主义的团体后,此念愈决”④。可见,邓小平不仅在思想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主张,而且用实际行动予以了践行。

(三)个人生活环境的培养

作为普通人的邓小平,其家风的形成与成长环境、家庭环境有着紧密联系。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是一位爱国开明人士,思想先进、重视教育。16岁的邓小平之所以能够留法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不开父亲的促成。据邓榕描述:“那时祖父在重庆,听到重庆将要举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消息,他捎话到家里,让父亲去重庆,进预备学校读书。”⑤邓小平留学的消息是父亲带来的,留学的费用也是由父亲变卖田产给予支持。邓小平的母亲淡氏勤奋正直、通情达理,“会养蚕,会缫丝,卖了丝赚些钱以补家用”⑥。邓小平曾说:“当时那个家能够保持生活下去,全靠母亲。”⑦淡氏对儿子十分疼爱,尤其邓小平留法期间,母亲的爱是无尽的思念与牵挂。父母为邓小平营造了开明、向上而又质朴的家庭环境,为邓小平热爱家庭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更培养了邓家以爱国、乐观、热情、孝顺等为核心内容的家风。与卓琳结婚后,邓小平家风理念不断丰富与发展。在邓小平经历政治磨难时,他的家人始终和他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践行了邓家的家风。对子女的教育,邓小平行动多于说教,教育孩子不说教,不讲大道理,而是潜移默化。据邓林回忆:“爸爸在家里说话不多,但说出来就切中要害,而且幽默、风趣。”①作为丈夫、父亲、爷爷的邓小平,为温馨、和谐、亲密、融洽、活跃的家庭氛围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样的家庭环境也为邓小平家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平台。

二、邓小平家风的核心内容

邓小平家风既凝结着邓小平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也对邓家人的言谈举止发挥着引导作用。大到家国情怀的养成,小到做人做事的学问,均承载着家风的印记。从核心内容看,邓小平家风可从律己、正家、报国三个层面进行理解与把握。

(一)律己:遵纪守法、谦虚谨慎,积极乐观、百折不挠

邓小平既是慈父,也是严父,在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上对子女要求异常严格。“父亲对我们的要求是国家法律不能侵犯,我们家的孩子要守法,要谨慎,名不要出得太大,要夹着尾巴做人,不能干出格的事。”②遵纪守法、谦虚谨慎,从普通人的视角看,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也是底线要求,将其付诸行动也并不存在什么难度。但是,对于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而言,一旦没能严格要求家人,就可能会出现身边人违法乱纪、狂妄自大的现象。“邓小平对子女不偏爱也不溺爱。他对子女的要求特别严格,经常教育子女要模范地遵纪守法。”③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充分认识到,严格的家风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非常重要,更是把遵纪守法、谦虚谨慎作为邓氏家风的重要内容,以此引导子孙遵守法律、恪守原则、谦虚做人。

“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不仅养成了邓小平豁达、刚毅的性格,而且塑造了积极乐观、百折不挠的邓氏家风,感染着邓家的子子孙孙。邓朴方曾感慨地说:“父亲在任何时候都不畏惧,在最艰苦的环境里依然很开朗。和父亲一起,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一生都很重要。”④邓朴方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遭遇使其不仅承受着身体病痛,更遭受了心理创伤,而他之所以能够走出阴霾,与父亲邓小平的言传身教有着紧密联系。邓小平时常推着儿子晒太阳、散步、聊天,调整他的情绪,帮助他鼓起生活的勇气,他的乐观与坚韧时刻影响着儿子。在遭受打压后,他依然能够像松柏一样坚挺有力,再次回到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的重要工作岗位。作为一位父亲,邓小平这样的精神又怎能不激励和鼓舞着子孙后代,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逆境中不气馁呢?“在风浪中沉浮,在困境中磨炼,欢乐和痛苦都已成为我心中无价的财富……所有这一切,无一不是父亲的教育和影响的结果。”①如今,积极乐观、百折不挠的邓氏家风,也在邓家人的行动中代代相传。

(二)正家:勤俭节约、孝老敬亲,相互信任、患难与共

勤俭节约、孝老敬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邓小平家风的核心内容之一。邓小平是一个生活俭朴的人,不仅对自己的生活用品从没有特殊要求,而且用勤俭节约的行动影响着子孙后代,例如,自创“挤毛巾”法代替“拧毛巾”法,以减少毛巾的磨损;再如,将自己曾经系过的皮带送给女儿邓林继续使用。②“挤毛巾”法减少的不仅是毛巾的磨损,更减掉了奢侈浪费之风;一条旧皮带,传递的不仅是父亲对子女的爱,更是一份精神遗产,是勤俭节约的家庭风尚。在孝老敬亲方面,邓小平也是子女的榜样,尤其是对待继母夏伯根如亲生母亲一般,精心、周全地照看她,让她安享晚年,夏伯根活到101岁的高寿,与邓小平夫妇的照顾密不可分。“中国文化从孔夫子起,就提倡赡养老人”③,邓小平用孝敬继母的实际行动传承着这一优良传统,更为后辈树立了孝老敬亲的良好典范。

家庭是心灵的港湾,是遭受困难时的避风港,是遇到挫折时的坚强后盾。古语有言,患难见真情。邓小平在其人生经历中深刻感受到这句古语的丰富内涵。当他遭遇人生最艰难的时刻,是他的家人信任他、守护他,与他同舟共济、患难与共。作为邓小平的战友、同志、妻子,卓琳无条件地信任邓小平。“无论政治风云怎样变幻多端,始终挡不住她对邓小平的一片深情,丝毫动摇不了他们夫妻间多年建立起来的信任感。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邓小平遭到诬陷、迫害的时候,她始终以善良、贤惠的心去爱抚丈夫那颗深受伤害的心。”④作为丈夫,邓小平也给了卓琳无微不至的关爱与体贴。在江西的时候,邓小平时常拉着卓琳上楼梯。据卓琳回忆:“我那个时候有高血压,不能多动,连上我们住的那个楼我都说:喂,老爷子,拉着我,我上不动了。他就拉着我。”⑤彼此信任是能够患难与共的前提,“患难见真情”中的“情”,内在包含“信任之情”,这份情承载了邓小平夫妇的爱,也让相互信任、患难与共成为邓小平家风的真实写照。

(三)报国:奋发图强、报效国家,无私无畏、清正廉洁

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邓小平十分注重对家庭成员的爱国主义教育,时常教育和引导子女要奋斗、要拼搏。他勉励女儿邓林说:“你应该奋发图强,自己振奋起来,争取好的成绩。”①五个子女在父亲鼓励下,均在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领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1992年,邓小平在参观上海第一百货商店时,特意给孙子孙女买了铅笔、橡皮,并嘱咐道:“铅笔是让你们好好学习的,橡皮是让你们明白,错了就要改。”②一件小事折射出邓小平对孙辈的殷切希望。他还曾给孙辈写信说:“对中国的责任,我已经交卷了,就看你们的了……你们要学点本事给国家做贡献!”③邓小平的一生,是为了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而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舵定锚的一生。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转化为对子孙后代的勉励,希望后辈们奋发图强,用实际行动报效国家。子孙后代奋发,中国才能迅猛发展;子孙后代图强,中国才能由富而强。而良好的家风,是对后辈奋勇向前最好的激励。

报国爱国,既表现在对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上,也表现在克己奉公上。邓小平的廉洁家风表现在对自己、对家人以及对党员干部的严格要求上。邓小平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反对腐败,教育党员干部多关心群众利益,而不是私利。他指出:“我们的同志如果对个人的、家庭的利益关心得太多了,就没有多大的心思和精力去关心群众了。”④“反对腐败,几年来我一直在讲,你们也多次听到我讲过,我还经常查我家里有没有违法乱纪的事。”⑤他绝不允许子女们干涉国家的政治决策,要求家中所有人都要维护国家的声誉和利益,甚至曾审问般地对子女说:“你们政治、经济上有无问题?如果有,要补过,有多少,补多少。没有当然更好。……如果你们哪个进了庭,先向你们打个招呼,我要做个开明人士。”⑥在倡导清正廉洁方面,邓小平以身作则,甚至家乡四川省广安县⑦委托人送来的礼物,都要按市场价付钱,并嘱咐身边工作人员今后不能再收礼。①邓林曾表示:“无私才能无畏,是我要向我父亲学习的最高品德。”②这一最高品德是邓氏家风的灵魂,诠释了邓小平伟大而平凡的家教。

三、邓小平家风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③邓小平家风是邓小平精神世界的微观缩影,展现了邓小平对家风建设的思考,也承载着邓小平的温情与智慧,不仅是邓氏家族的精神遗产,更是全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继承与弘扬邓小平家风,有助于新时代家风的建设,有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也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

(一)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家庭的发展与变迁总是与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相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家庭需要建设与之相同步的新家风。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家风中的有益成分,又要以红色家风为支撑。家风具有独特性,因为每个家庭都有其符合自身家庭实际状况的家庭风尚;同时,家风也具有共通性,即不同家庭在进行家庭风尚建设的过程中,其初衷与旨归都是希望家庭和谐、希望给家庭成员在做人做事方面有正向的引导,都应该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家风既包含传统家风的优秀成分,又是红色家风的典型代表,能够在独特性与共通性的统一中为广大家庭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与新时代合拍、同步的新家风提供有力支撑,是广大家庭在进行家风建设过程中可以深入挖掘和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借鉴邓小平律己的家风,有助于引导家庭成员自律自强;借鉴其正家的家风,有助于家庭和睦、美满祥和;借鉴其报国的家风,有助于广大家庭教育子女与新时代同向同行,为强国目标贡献力量。

(二)促进家风与民风、政风、党风互融互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是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基石。习近平指出:“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④家风好,则民风淳、政风佳、党风正;家风好,则全社会风清气正。邓小平家风平凡而伟大,作为普通人,其家风有对家庭成员言行的教育与引导,也有对家庭建设的思考;作为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邓小平家风有着比普通人更为严格的要求。今天,广大家庭继承和弘扬邓小平家风,有助于形成温馨、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进而以良好家风带动淳朴民风的形成。广大党员干部家庭传承和弘扬邓小平家风,有助于形成公私分明、廉洁自律的家风,进而以良好家风规范、引导、约束党员的言行,使其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树立良好政德,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家”动力。“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①家风与社会风气本就是休戚相关的,而邓小平家风可以从不同层面提供参考,有助于实现家风与民风、政风、党风的互通互融、互促互进。

(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风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微观场域,是其在家庭层面的微观化、形象化;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风实现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是家风的整体化、时代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而且有助于新家风建设,进而实现两者的同频共振。邓小平家风既有对个人为人处世、家庭和睦相处的引导,也包括对社会和谐稳定、国家持久发展的思考,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高度契合。以邓小平家风故事、邓小平家风内容和邓小平关于家风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等为重要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助于为其提供独具魅力的具象载体,使其贴合人们的生活,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邓小平家风不仅是共产党人家风建设的典范,更是广大家庭进行家风建设的宝贵精神资源。继承邓小平家风是建设与新时代发展合拍、同步的新家风之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需。弘扬邓小平家风,有助于以好家风带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助力广大人民群众呈现更加良好的精神生活状态,以更加昂扬奋发的姿态迈上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①罗国杰:《论家风》,《光明日报》1999年5月21日。

②《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547页。

①张海磊、李力可:《广安学堂里,唱〈满江红〉的小小少年郎邓小平》,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21-04/30/c_139917739.htm。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3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5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邓小平自述》,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第6页。

⑤邓榕:《我的父亲邓小平:激情年华》,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0页。

⑥邓榕:《我的父亲邓小平:激情年华》,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53页。

⑦邓榕:《我的父亲邓小平:战争年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51页。

①邓林:《性情小平——女儿眼中的邓小平》,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9/1022/c69113-31413988.html。

②邓林:《邓氏家风传三代:学习爸爸“无私才能无畏”的崇高品德》,《华西都市报》2014年8月21日。

③于俊道:《邓小平实录》,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年,第62页。

④邓榕:《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217页。

①邓林:《邓氏家风传三代:学习爸爸“无私才能无畏”的崇高品德》,《华西都市报》2014年8月21日。

②《一根旧皮带》,《广安日报》2016年3月9日。

③《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38页。

④于俊道:《邓小平实录》,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年,第51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永远的小平:卓琳等人访谈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3页。

①武市红:《邓小平与卓琳》,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第181页。

②卫炜:《邓小平同志的家风》,《人民周刊》2017年第21期。

③《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5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8页。

⑤于俊道:《邓小平实录》,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年,第64页。

⑥于俊道:《邓小平实录》,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年,第64页。

⑦根据川府函〔1998〕497号文件,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9月14日广安县设立为地级广安市。

①王纪一:《红色家规》,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21年,第60页。

②邓林:《邓氏家风传三代:学习爸爸“无私才能无畏”的崇高品德》,《华西都市报》2014年8月21日。

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292页。

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55-356页。

①《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5页。

(责任编辑肖雪莲)

猜你喜欢
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勤劳是最好的家风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幽默好家风(二)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8:09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3: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29:52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6:25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0:02
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