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引领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2024-12-15 00:00:00景茹张雅娟陈美霞王立涵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年35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

摘要:文章探讨了岗位引领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课-证-赛三维联动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突出以岗位引领为核心,辐射到课程教学、职业资格认证和技能竞赛3个方面,形成岗课赛证闭环联动模式,结合教师团队建设和教学方法创新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创新。

关键词:岗位引领;课-证-赛三维联动;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35-0134-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这些课程不仅是学生打好专业基础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

1岗位引领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价值

1.1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岗位引领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和任务,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相比传统的理论教学,这种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应用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学生可以参与网络配置、数据库管理和软件开发等实际项目,通过操作和调试,掌握具体技能。

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毕业时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此外,岗位引领的教学模式还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在求职过程中更具竞争力。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能够更快地融入工作环境,减少培训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因此,岗位引领的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高职院校学生如果想要做到毕业就上岗,就需要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都达到企业实际工作中岗位相关要求。

1.2促进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提升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行业需求不断变化,学校的教学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岗位引领模式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确保课程内容能够及时反映行业最新发展和岗位需求,以岗设课。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估,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一致。通过这种方式,学校能够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最新的技术和工具,确保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

此外,企业专家还可以通过讲座、研讨会和实践操作指导等方式,直接参与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够学习到最新的理论知识,还能了解行业应用和实际操作技巧。例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企业专家可以介绍最新的网络安全技术和解决方案,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行业前沿技术。这种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紧密对接,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还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推动学生职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

岗位引领模式不仅关注学生当前的技能培养,更注重其长远的职业发展。通过引入企业导师制和职业规划课程,学校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计划,明确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岗位引领模式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通过实际工作经验积累,提升综合素质。例如,学生可以在企业进行短期实习,参与项目开发和管理,了解工作流程和团队合作。这种实习经历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多样化的岗位实践和职业指导,学生在毕业时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但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具备更广泛的就业选择和发展空间,还能让学生在快速变化的职场环境中游刃有余。用人单位也更愿意录用这种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毕业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2课-证-赛三维联动模式的内涵

课-证-赛三维联动模式即将课程教学、职业资格认证和技能竞赛训练3个要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岗位引领下,完成岗课赛证闭环融通。

2.1“课”——基础课程教学,夯实专业基础

在课-证-赛三维联动模式中,“课”代表基础课程教学,这是学生获取系统化知识的关键环节[1]。基础课程的设置旨在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确保他们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框架。基础课程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法,实现以岗设课,学生在完成课程作业的过程中,逐步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编程课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多个小项目来巩固所学知识,理解编程语言的应用技巧。实验课和实践课的设置,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确保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此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包括翻转课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入最新的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使课程内容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帮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2.2“证”——职业资格认证,提升专业水平

“证”指的是职业资格认证,这是课-证-赛三维联动模式中的重要一环。职业资格认证的引入,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使他们在毕业时具备较高的职业竞争力。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与权威认证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核机会,如网络工程师证书、系统管理员证书、云计算工程师证书等。

职业资格认证不仅是对学生技能的肯定,也是对其职业素养的全面检验。通过参加认证考试,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具备较强的实操能力。计算机技能认证考试通常包括笔试和实践操作两部分,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2]。这种严格的考核机制,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训练和能力提升。

2.3“赛”——技能竞赛训练,强化实践能力

“赛”指的是技能竞赛训练,这是课-证-赛三维联动模式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技能竞赛作为一种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参加各类校内外技能竞赛,学生可以在实战中检验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技能竞赛涵盖多个领域,如编程竞赛、网络安全竞赛、机器人设计竞赛等,这些竞赛项目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在竞赛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这种竞赛经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

技能竞赛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推动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热情。通过课-证-赛三维联动模式,学校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3岗位引领下课-证-赛三维联动模式的构建思路

3.1动态调整课程内容,贴合岗位需求

在岗位引领下的课-证-赛三维联动模式中,岗位实际技术需求是核心,动态调整课程内容是确保教学效果和行业需求无缝对接的关键。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当前的岗位需求,将岗位实际需求融入课程,不断更新,以贴合最新的行业标准和技术发展[3]。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应定期开展市场调研和行业分析,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基础技能的具体要求。通过与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的交流,获取第一手信息,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例如,当新技术(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在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时,课程内容应及时引入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以确保学生具备最新的技术能力。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场景和技术挑战,从而更好地准备进入职场。

3.2加强证书培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资格证书是衡量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展示自我能力的有力证据。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应加强证书培训,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权威机构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证书培训应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形成系统化的培训体系。首先,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职业方向,开设针对性的证书培训课程。例如,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生,可以开设网络工程师认证培训、信息安全认证培训等。在这些课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进行大量的实战演练,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试能力。

3.3优化课程设计,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

优化课程设计,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是课-证-赛三维联动模式的重要环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常常脱节,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有效应用所学知识。因此,优化课程设计,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课程设计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式,将实际工作中的典型问题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可以通过设计和开发实际应用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应用编程、网络配置、系统管理等技能,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此外,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联合项目,使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在这些项目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任务和技术挑战,获得宝贵的实战经验。这种实践机会,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帮助他们了解行业标准和工作流程,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4]。在职业岗位引领下重构上课模式关系图如图1所示:

3.4鼓励参与竞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技能竞赛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学生可以在实战中检验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鼓励学生参与竞赛,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在竞赛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解决复杂的问题,这种经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适应团队工作。此外,竞赛中的创新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在技术创新和项目开发中脱颖而出,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3.5建立合作机制,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是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岗位引领下的课-证-赛三维联动模式中,建立合作机制,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关键。学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例如,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联合科研项目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条件和实践机会。

建立合作机制,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学习期间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岗位需求,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为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4提升教师团队建设与教学方法创新

4.1建立跨学科的教师团队

在岗位引领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建立跨学科的教师团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这样的团队组合将由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行业从业者以及教育技术专家组成,旨在确保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全面性。跨学科的教师团队能够汇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深入的学习体验。例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能够提供专业的技术知识,行业从业者能够分享实际工作经验,而教育技术专家则能够带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

4.2持续进行教师专业培训

为了跟上行业快速发展和技术变革,教师团队需要持续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这包括参加各类行业研讨会、学术会议、工作坊等,以及定期参与专业课程和技术培训。通过持续的专业培训,教师们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保持敏锐的行业洞察力和教学创新力[5]。同时,专业培训还能够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前沿的教学内容和指导。

通过以上方法,将进一步提升教师团队的建设水平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为岗位引领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供更加优质和有效的支持。

5结束语

在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构建以岗位引领为核心的课-证-赛三维联动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深入探讨该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岗位引领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促进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岗位引领、课-证-赛三维联动模式为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创新的路径,推动了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未来,在不断实践和完善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和推广这一模式,将为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芳.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三维动画项目制作》课程模块重构的研究与实践[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4):66-68.

[2]宋超荣.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证融通实践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3):86-91.

[3]张占栋.职业院校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基于“岗课赛证”模式的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6):162-164.

[4]李丰.1+X证书制度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证融通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2):36-40.

[5]顾理军.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1+X证书制度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1):73-75,90.

【通联编辑:梁书】

基金项目:本论文由海南省教育厅项目资助(项目编号:Hnjg2024ZC-141)

猜你喜欢
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
分析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教学创新
科技资讯(2016年18期)2016-11-15 20:56:29
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思索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12:22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12:03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43:20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0:36:13
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22:41
试析网络教学平台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公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