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融合路径,但在推进过程中面临一定阻力。为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升高校美育质量,简要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美育的概念,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价值,从四个角度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路径,以期丰富该领域研究成果,推动高校美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美育;民族精神;艺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36-0133-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古为今用”,更要“推陈出新”,要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不仅有助于丰富美育内容,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当前部分高校美育当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较少,二者融合度较低;另一方面,该领域现有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具体实施建议。为此,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价值及具体实现路径,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
一、相关概念综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传承的具有持久影响力和广泛认同感的文化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并对我国人民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亦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多,例如,哲学思想。哲学思想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倡导仁爱、礼仪、忠孝、诚信,对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家思想讲究自然无为、清静无为,与道合一。如,文学艺术。自古至今,诗歌、小说、戏剧、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不仅表现了人民的情感和思想,还反映了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在我国文学史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具有高度审美价值,也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如,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基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具备个人道德修养指导价值,亦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诚于家庭等家庭伦理,诚信、正义、友善等社会伦理,勤劳敬业、忠诚守信等职业伦理,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规范个人行为、社会交往。如,传统节日民俗。传统节日与民间习俗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以及各地区、各民族文化情感。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们缅怀先祖、传承家族文化的思绪,节日活动同样包含丰富文化习俗,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保留传统,又融合新文化元素,一定程度上展现我国文化的包容性以及旺盛的生命力。
(二)美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学教育,是指在艺术和美的熏陶中,使个体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且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个体素质的教育活动。美育以音乐、绘画、舞蹈、戏剧、文学等艺术形式,向学生传递美的概念,帮助学生懂审美、会审美,拥有创造美的思维、能力,逐步引导学生获得精神升华,实现德育目标。
美育注重全方位审美体验,以感官、情感的共鸣来达成教育目标,除培养学生艺术作品欣赏能力外,亦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以及艺术表现力。美育教师可让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形成个人艺术见解。此外,美育将学生审美感受主体性、多样性作为教育标准,尊重学生对美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鼓励多元化的艺术创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价值
(一)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形成民族自豪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在高校美育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带领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引导学生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精神,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认识我国文化独特魅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形成民族自豪感,并自觉传承弘扬中华文化[3]。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丽多姿,在教育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拓宽学生审美视野。如,在应用水墨画、京剧、传统工艺美育过程中,学生可逐步了解不同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以及各类艺术特色,由此提高审美能力,全面提升艺术素养。
(三)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中,培养专业知识过硬的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高素质人才,在文化传播、教育、艺术创作中发挥作用。高校可开设相关课程、举办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传统工艺等渠道,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背后的文化历史内涵,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4]。
(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对人格塑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高校可在美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改善学生的行为方式。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路径
(一)民族性、地域性与艺术性融合
1.在民族性融合层面
高校需开设中国画、书法、国乐、戏曲等,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面向校内所有学生的公共艺术课程。为保证教学质量,可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优秀民间艺术家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讲师,使学生亲身感受纯正传统技艺,也可提供延伸阅读、专题讲座,深入介绍我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文化内涵,使学生在了解技艺美感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背后的文化价值、哲学思想。定期举办“传统文化月”,设置民族舞蹈演出、传统乐器体验、手工艺品制作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2.在地域性融合方面
高校因地制宜,开设结合本地文化特色的艺术课程,江南地区高校可设立苏绣、昆曲特色课程,东北地区高校可设立二人转、满族剪纸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当地传统技艺、传统艺术形式;推动校际合作,与不同地域高校展开文化交流,共享美育资源,为学生创造接触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机会;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调研考察,亲身走访文化遗产地、博物馆、艺术传承基地。由此理解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感知力。
3.在艺术性融合层面
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高校可设立跨学科的艺术实验班,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项目创作,如将绘画、音乐、舞台设计等专业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创作现代感和传统韵味相融合的艺术作品;设立艺术创新基金,资助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创新项目,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实践教学方面,高校与艺术机构、文化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具有教育和实践双重价值的课程项目,如与当地博物馆合作,设立古代艺术品修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能,欣赏文物之美,形成文物保护意识[5];与戏曲表演团体合作,开设戏剧表演课程,为学生提供演出机会,体验传统戏曲表演技巧,了解艺术精髓;高校也可举办艺术展览、作品交流会,提供展示创作成果的平台,并由校内教师点评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艺术素养。
(二)应用开放式美育课堂教学
1.构建系统化课程模块
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高校可以设计涵盖文、史、哲、艺等多学科综合课程模块。如现代设计类课程中,将传统文化元素历史背景、文化意义作为前置教学内容,完成教学后再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中,让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现代创作的路径;将美育课程细分为书法、国画、剪纸、陶艺、刺绣、传统乐器演奏、戏曲艺术等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子课程,为每个子课程构建差异化教学大纲、分段教育目标;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形式的公开课,邀请领域内资深专家学者,探讨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结合点,提供深度学习机会,或将部分专题讲座内容纳入系列课程教学计划中,形成持续性学习机制[6];实施项目制课程,驱动学生亲自策划、亲自实施、亲自总结,覆盖完整流程,各项目可分为多个阶段,设立阶段性目标,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深入探讨,系统掌握美育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2.应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将实践贯穿于课程教学中,如陶艺课程中,安排学生亲身参与泥料选择、拉坯、修坯、上釉到烧制的全过程;在剪纸课程中,带领学生学习简单图案,逐步练习复杂图样剪制技巧;组织茶道、花艺、香道等与美育相关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应用混合式教学,建立在线课程平台,将部分理论知识以视频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自由安排学习时间,线下课堂将重心放在互动讨论、实践操作、成果展示上,教师可应用校内互动性在线平台,为学生提供课程预告、资源下载、学习反馈,师生也可在平台内讨论交流,教师亦可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学习兴趣,提供不同层次学习资源、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3.以教学平台提供技术支持
建立校内在线美育平台,提供课程预告、资源下载、互动讨论、在线作业提交等多种功能,方便学生参与在线学习交流,也可为学生提供经典文献、教学视频、名家讲座、动态资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互动性课程模块,利用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课程吸引力。
(三)打造多样化美育实践教学
1.开发传统文化课程
在美育计划中引入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戏曲、舞蹈等非遗文化课程,构建传统文化公开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渠道。课程内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并重,如书法课既要讲授书法的发展史、各种书体特点要领,又要为学生提供实际临摹练习,让学生掌握笔法、结构、墨法。国画课程也应加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理论讲解,辅以写生练习、创作指导,美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设计多学科融合特色课程,如将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融入非遗文化的学习中,陶瓷艺术课程中,介绍陶瓷制作工艺,讲解陶瓷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历程和文化意义,将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结合。根据高校所在地历史文化资源,设计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课程。比如,苏州的高校可以开设苏绣和昆曲课程,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授课或现场示范,使学生深刻体会地方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在课程设置中引入专题研讨、作品创作模块,如在《诗经》导读课程中融入方言诵读,研读地域文化经典文本,结合地方方言进行创作诵读,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增强学生地域文化理解深度。
2.增强体验式教学实效
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庆活动,增强教育文化仪式感,提高参与趣味性。如春节期间,高校可远程组织“写春联、贴福字、挂灯笼”活动,在端午节可举行龙舟赛、包粽子比赛,在中秋节开展赏月联欢、月饼制作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文化考察。例如,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非遗传习所、历史古迹等场所,以现场讲解观摩,加深学生对实物和历史的直接认知。学生可以在不同场景中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如在博物馆中选择特定文物进行研究、给出报告,或在历史古迹中制作现场速写。设立文化体验营和交换研修项目,让学生集中时间学习中华传统技艺,高校也可与其他高校、文化机构合作,开展学生交换项目,为学生提供收获不同地区体验、学习不同地区传统文化的机会[7]。
3.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
开设泥塑、刺绣、版画等多种文化创作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高校为各工作坊提供专业导师,带领学生体验设计、材料选择、制作完成的全过程,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开展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节,在节日内为学生提供传统戏曲表演、民间舞蹈展示、传统手工艺品展览、书画艺术展等活动,所有活动均由学生策划组织、筹备实施,也可组织传统技艺大赛、书法比赛、民乐演奏比赛等竞赛类活动,营造校内美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氛围。在美育课程中融入经典文学诵读活动,选择先秦到近现代的经典文献,经由诵读大会、诗词比赛等形式,推动学生体会中华传统文学作品深度,高校可邀请名家为学生提供诵读指导,或举办讲座为学生讲解作品历史背景、传授诵读技巧,亦可结合戏曲、礼仪等相关课程,进行综合性训练展示。组织学生排演京剧、昆曲、越剧等传统戏剧,在课程内加入经典剧目排练、服装化妆准备等实践性内容,增设戏曲知识讲座、名家指导环节,使学生从艺术和文化两个层面深入了解传统戏剧。
(四)构建灵活的美育课程考核体系
1.设计多元化考核内容
设计系统测评机制,将传统文化知识理解情况、基本概念掌握情况、理论体系构建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内,以期末考试、课堂小测、读书报告等方式,考核学生核心内容掌握情况,同时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迁移能力。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结合,将学期划分为若干学习阶段,每个阶段结束后进行一次阶段性评估。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并给予反馈和改进建议。在学期结束时,以提交作品集或参与综合性汇报演出作为期末考核形式。
2.构建灵活的考核形式
一是可应用项目制考核,允许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传统文化相关研究或创作项目,制定项目计划,如学生可选择研究京剧脸谱的艺术特点与文化象征,最终以详细研究报告和自制京剧脸谱模型作为考核内容。二是期末时举行项目汇报会或展示会,以PPT演示、实物展示、现场表演等方式汇报项目成果,教师和其他学生共同参与评审。三是安排多次课堂内或课堂外的现场创作与展示活动,如国画课中,教师可安排学生现场作画,并邀请外部专家评审。
3.构建多层次评价体系
教师围绕学习态度、创作能力、技艺进步、作品质量维度,根据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项目进展和最终作品进行综合评定,也可组织学生相互评议,对比他人的学习成果和创新思维,并在评议中学习借鉴,采用匿名评审或小组讨论形式,赋予每位学生评价主体地位,参与评审过程,并对他人作品进行评价;将学生优秀作品向公众展示,以校内外展览、网络展示、现场演出等形式,邀请社会人士参与评议,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以网络投票方式收集评价。
4.灵活应用评分方法
根据学生在传统技艺方面的掌握情况进行评分,重点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到见解,评价中适当引入学生独创元素,同时在平时成绩之外设置额外加分项,鼓励学生在课外活动积极表现,如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创作,对于小组合作表现积极、贡献突出的学生给予额外加分,如戏剧课程集体排演、音乐合奏活动中,对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给予奖励。
综上所述,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帮助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在具体融入过程中,高校一要将民族性、地域性与艺术性融合,二要应用开放式美育课堂教学,三要打造多样化美育实践教学,四要构建灵活的美育课程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汪俊武.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与运用[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2017,34(4):97-101.
[2]周慧君.文化自信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的路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39(8):67-70.
[3]刘乙诺.高职院校美育教育有效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与方法[J].教育科学,2023(4):21-24.
[4]于良杰.高校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逻辑,价值和路径[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1):57-60.
[5]李晓宇,侯东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价值与路径探赜[J].大学(研究与管理),2023(12):10-13.
[6]张淑芬,黄友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美育教育路径研究[J].河北画报,2023(20):182-184.
[7]李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探析[J].汉字文化,2023(4):187-189.
◎编辑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