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对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建设路径进行探究,探索课程思政实施标准,确定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并从开展校企合作紧跟行业发展、建设师资队伍提升业务水平、关注学生日常记录学生发展、探索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归纳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建设的具体路径,使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更加系统化。
[关""键""词]"课程链;课程思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匠精神;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36-0101-04
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设为根本任务,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科学思维,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学生具有科技报国情怀及大国工匠精神,同时具有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意识[1]。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应用型示范专业,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影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作为高校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做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工作。大量学者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或某门课程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既有宏观角度又有微观角度的分析与探讨。但对于结合一流专业建设、结合专业课程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明确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建设路径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建设路径更有现实意义。
一、课程思政实施标准的探索
根据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设目标,立足电力系统及新能源领域,力争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成特色鲜明、教研条件先进、师资队伍优良、教学质量过硬、科研成果显著的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因此,明确课程思政实施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根据专业建设目标,基于“校企合作、内外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组织多次研讨、论证,有针对性地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毕业生在毕业五年左右能达到的目标,包括健全的人格、科学文化素养、职业道德、专业素质、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并从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职业规范等十二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毕业要求,明确了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矩阵关系[2]。这要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能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为实现育人过程连续化、层次不断递进,在专业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建设路径的探索,微调主要专业课程的授课学期,使课程体系设置更为合理。同时,将28门专业选修课划分为4个模块,便于在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分支化”建设。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修订
根据课程思政推进与落实的要求,对课程大纲进行修订。包含企业教师在内的课程组成员深入研究课程内容及毕业要求,考量课程如何对毕业要求进行支撑并确定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并基于课程思政建设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同时梳理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明确每个课程目标具体支撑了毕业要求中的分指标点[3];明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特别对某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进行深入分析,在明确课程思政目标的同时,对专业知识的价值与内涵进行深挖,突出知识的关联和递进关系。
(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实施标准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大纲,课程组教师对每门课程如何进行课程组织及教学实施加以深入探究。课程大纲是课程教学实施的重要指导文件,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打造金课,根据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等开展教学创新等。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出台了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确立了坚持价值引领、坚持需求导向、严格质量标准、强化课程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突出特色优势的六大原则,开展课堂教学质量专项提升等活动,结合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明确课程教学实施标准,做到科学、合理且规范化。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
(一)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的构成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的建设基于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为达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育人目标,接好思政课程的育人“接力棒”,考虑专业课内容的连续性、开设学期的合理性以及育人目标达成的递进性,以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变电站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高电压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构建课程链。积极吸纳专业选修课程,拓展以此六门课程为主的“主干课程链”以外的“模块化分支”,逐步扩大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体系,使课程建设与实施系统化。
(二)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的内在关联
六门课程均为本专业的必修课。从内容上讲,电力电子技术是基础,而电力系统分析是学习发电厂变电站电气部分等课程的先修课程。学生若缺乏系统的电力系统知识,则无法进行电力系统短路计算、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选型、电力系统电保护整定以及操作过电压及暂时过电压分析等。课程链的课程在内容上关联性强,知识架构明晰且内在逻辑层层递进。新能源发电技术以电力电子器件为基础,是课程链中前期课程的综合应用。上述课程也与选修课程中的部分课程形成关联,利于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的进一步扩大。
三、专业课程链课程思政元素库、案例集的分类与运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链的主要内容涉及电力行业大量工程案例。专业课程链思政元素应突出专业学科特点且与专业知识点紧密结合。因此,结合课程链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二级指标体系,筛选合适的案例,并将专业课程链课程思政元素、案例进行分类处理,分别是家国情怀类、科学精神类、人格养成类、职业素养类以及工程意识类。将思政案例与知识点相对应,明确思政教育重点,划分清楚案例分类。在进行电晕放电知识点教学设计时,将挖掘出的思政元素并融入专业知识,通过启发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达成课程目标。具体实现过程如图1所示。
四、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开展校企合作,紧跟行业发展
校企合作为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的建设注入新的力量。在“校企合作、内外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过对电力行业发展的准确把握,结合企业教师的力量,“请进来、走出去”,挖掘大量和专业知识、实际生产、工程案例相关的思政元素。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共同设计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融入方法,探讨课程思政落实过程的具体教学设计。让教师和学生“走出去”,如在讲授电气设备时,去变电站开展现场教学,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的重要性。课程链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有与实际工程案例结合的知识点,而紧跟行业发展的工程案例既让学生感受专业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过程,又让学生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
(二)建设师资队伍,提升业务水平
课程链中每门课程均具备课程团队,负责人负责课程确保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带领团队成员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思想的引领者,同时与学生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关注学生成长,增强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认同感。教师应为学生树立榜样,对课堂有足够的敬畏,通过言传身教促进学风建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风貌。教师提升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加强理论学习,树立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同向同行的共同体意识,将立德树人作为最终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在业务水平提升方面,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充电学习,和企业教师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参加企业生产实践,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进行教学改革的探讨和研究,增强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与融合能力,提升自身素质,以自身的理想、学识、爱心引领学生成长。
(三)关注学生日常,记录学生发展
开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这离不开对学生日常的关注。辅导员、任课教师都需要关注并记录学生的发展。例如,辅导员在学生大一入学时便建立学生台账,与此同时建立学生思想发展档案。任课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状态以及学期前、学期中及学期末时学生的发展及变化。任课教师以课程教学设计为基础,在课前、课中及课后环节布置相关任务。以高电压技术课程为例,任课教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课程思政,课前教师推送微课布置任务,同时跟踪学生的学习,收集问题,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课中教师提炼高阶问题,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学习过程中的感悟,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课后引入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工程实例、学科前沿等,要求学生积极讨论并分享讨论成果,教师也参与其中。在课前、课中、课后环节中,通过关注学生情感表达及行为变化,感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四)探索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习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课程思政的开展创设更多情境。例如,高电压技术课程采用OAMAS教学模式[4],利用课上这个主战场,通过“Objective-明确目标”突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通过“Activation-迅速激活”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Multi-learning-多元学习”攻克重点、难点;通过“Assessment-有效测评”考查教学目标达成情况;通过“Summary-总结”全面梳理,温故知新。针对课程思政效果评价,在多元学习过程中借助小组讨论环节,在学生提交讨论结果后进行高频词展示,从而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及行为的改变。如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注重将仿真实验引入课前环节,学生课前预习并进行仿真实验操作,发现问题先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自己解决,若不能解决,则积极与教师沟通,借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钻研及探究精神。教师利用课中环节对学生课前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点突破,从而代替了旧模式,即教师课堂上演示仿真实验后再讲解内容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实际应用,将工程综合设计环节引入课堂,如发电厂变电站电气部分课程,利用最后4学时进行变电站设计,学生通过自行查阅规程规范并进行相关计算,独立完成主接线设计、变压器选型、母线、高压开关、互感器等设备的选型和校验,对本课程已学知识及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中的知识均进行整体回顾,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思维。
(五)建设在线课程提供课程思政载体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中的课程,均已完成在线课程建设。如发电厂变电站电气部分课程在雨课堂和超星平台进行课程建设,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将学科前沿视频、教师录制的重难点微课、高压试验视频、电气设备资料等上传平台,形成丰富的课程资源。同时设置评论区、讨论区提升课程的互动性,学生可以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可以解答,教师适时给予指导。构建课程链中课程的多级知识图谱,使知识点间关联更加清晰,学生自学更加方便[5]。同时丰富每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形成基于课程链的课程思政元素库、案例集。建立线上工程案例库,链接丰富的工程应用案例,特别是能涵盖若干门课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的大案例、新案例。基于这些内容,在线课程为课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载体。
(六)完善并落实反馈机制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是课程思政落实的必要前提。没有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缺乏系统性,缺乏明确的目标,也可能使教学内容组织混乱,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没有有效的教学评价[6]。因此,团队教师应集思广益,落实反馈机制,包括学生的反馈、团队教师的反馈、督导教师的反馈等。团队教师积极交流沟通,增强团队意识,互帮互助,在集体备课时,进行说课、试讲、评课等,其他教师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反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每一轮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反馈与评价,课后必须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认真执行同行听课、督导听课制度,虚心接受其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反馈的目的是修正与改进,在不断修正与改进的过程中磨炼出“金课”,使任课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应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在课堂上发挥出较高的教学水平。
(七)利用实验、实践环节开展课程思政
深入挖掘实验、实践环节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共建的实验室、实训室,采用项目式学习或探究式学习模式,利用学生业余时间,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解决高阶问题,结合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动手能力,提升创新创业水平。课程链中的课程均具备独立实验室,因此教师需关注实验环节的关联度,通过合理的实验环节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感悟。例如,在高电压技术试验教学中,通过实验室安全教育、试验规程规范的学习、电气安全知识及触电急救心肺复苏操作系统的训练,引领学生珍爱生命,感受应急救护的意义,塑造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具体试验项目接线实操,查阅规程规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工程意识;通过电气运行3D仿真培训系统,模拟变电运维中的倒闸操作流程;通过“两票”制度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安全意识;通过线上实验平台及网络资源中实验现象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建设成效
通过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的建设,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化。教师积极参加学习培训,对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与实施要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对专业知识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教师建立较为亲密的联系,在对教师认同的基础上,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变得爱思考、爱讨论、爱总结,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对于毕业生,学生在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脚踏实地开启职业生涯。
六、结束语
在省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建设的具体路径,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内容;修订课程大纲,落实课程教学实施标准。分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的构成与课程间的内在关联,并结合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建设与实践情况,总结出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建设路径,突出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关注学生日常、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建设在线课程、落实反馈机制、注重实践环节的重要性,结合自身总结了相关经验做法,为工科院校开展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袁娜,曹胜敏,张红娟.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4(7):135-137.
[2]孙振刚,孔莲芳.一流本科建设下创新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评《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2(10):100-101.
[3]曾进辉,张阳,兰征,等.电气类一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研究与实践:以湖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2,6(3):210-211,219.
[4]杨娜.O-AMAS有效教学模型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3.
[5]王雨扬.基于知识图谱的在线教学资源库智能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西安:西北大学,2022.
[6]张会平,朱凯.基于持续改进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2):45-47.
◎编辑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