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美育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2024-12-13 00:00:00段文婷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6期
关键词:美育评价教育

[摘""""""要]"高校美育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至关重要。立足社会发展对交叉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结合学校质量分析报告中美育发展相关要素数据,分析当前学校美育发展现状,探讨学校美育体系和美育文化建设的新路径,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跨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美育文化;立德树人;跨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满意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36-0025-04

一、引言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基础设施逐渐覆盖社会生产和生活各领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面对高校毕业生知识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就业问题。高校急需调整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美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分析美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新路径。综合来看,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系列改革,并取得相应成效,但是在专业挑战度、师德素养、学生核心素养、校园文化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为此,本文提出挖掘南京师范大学美育因子,构建“四位一体,多元融通”的美育体系和“笃学致美”的美育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美育文化建设的内涵价值

(一)促进全面发展,扎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德、智、体、美、劳基础要素得到完整地发展。王国维在其理论思想中阐述:“完全之人物是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一个完整的人不仅仅指肉体,还包括精神和灵魂,而精神和灵魂也分别代表真、善、美,即美育、德育、智育,它们是支撑人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2]。《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提出,“美或者艺术能使分裂的人变成自由、完整的人”[3]。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为“培养健全的人格”所必不可少的内容[4];另一方面,美育能使人以超越日常功利的情感来评价周围环境,这种品质有助于培养人的同情心、道德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品质。康德早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审美无功利”论,他强调“任何审美判断都必须是没有夹杂着利害关系的,否则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5]。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指出,审美是无利害的、纯粹的精神状态,它促进情感完善,为理智与意志发展助力[6]。南宋山水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强调“澄怀观道”的概念,以澄澈空明的心境获得审美的愉悦。美育无利害的属性对人格培养和道德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自我认知,激发创造能力

新质生产力将创新、效率、开放、赛道和绿色五大方面作为新要求,其中创新是核心。创造力作为创新的基础,通过感知力、思考力、想象力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地加工和再创造。培养感知力最好的要素之一是审美意识,其形成源于人类自身受外界刺激后所展现的感受、趣味、体验和观念。著名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描绘了史前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场景,这些壁画创作的艺术来源于远古先人对自然生活的洞察和理解。保罗·高更代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中,他依据主观感受而非事物本身着色,描绘了南太平洋塔希提岛上的妇女、儿童,创造出现实与想象融为一体的精神世界。美育引导人输出自我对世界的感受,激发自身内在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陶冶情操,提升综合素养

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升人才综合素养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王国维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中提到“文艺的审美享受才能提升精神的境界,完善人格的养成,对自身素质提高有益”。一方面,美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工程,是人格、审美、创造力、思维等方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美育具有陶冶性情、滋养精神、净化心灵、提高认知的作用,有助于个人获得成长和实现全面发展。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句表达内心的平静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三、美育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培养目标

学校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强调“为了每位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着重优化通识教育,将其课程归纳为六大课组,并增加两个学分。其中“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课组围绕艺术教育与实践设置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新方案推出“厚生成长方案”,鼓励各专业紧扣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设计包含思想铸魂、社会实践、身心健康、学术探索、美育润心、生涯发展、人文底蕴、创新创业、劳育固能等模块的厚生成长方案,全面开展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各项发展指标的观测和评价。

(二)专业课程

本文结合《在校生学习体验调查报告》对比分析美育相关专业和其他学科学生对专业课程“两性一度”满意度评价。

表1数据结果显示,音乐学院在所有指标上表现均为最佳;美术学院和文学院(播音与主持)所有的指标相对均衡,但是挑战度低于其他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在创新性上表现较好,但是挑战度略低。这表明涉及美育的学院和专业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方面较好,但课程内容挑战度略低。究其原因,课程内容趋于基本概念,教学方法缺少批判性思维,课程结构缺乏足够的实践或互动,导致学生参与度、感知度不够高。综合分析,美育专业在课程设计、学生参与、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三)师德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提到,“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7]。教师言行对学生个人审美和价值观甚至适应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师德品行源于自身的修养,也源于工作环境的陶冶,美育则具有优化工作环境的功能。结合三份报告中对“师德师风及精神面貌满意度”进行分析。

表2数据结果显示,学生、教师和本科毕业生三个利益相关者都对“师德师风及精神面貌”满意度评价较高,这表明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课后关怀上都展现出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是相比较教师互评和本科毕业生评价,在校生评价的满意度较低。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学生从课堂教学的感受评价教师;学生在不同课程和教师之间的学习体验不同;学生与教师沟通和理解存在一定障碍。美育作为一种无利害的教育,能够在师德师风建设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起着促进作用,高校应以美育为路径,进一步创造文明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四)学生核心素养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以下三份报告分别从不同利益者视角对核心素养指标点进行满意度评价。

表3数据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核心素养要素的各项指标内容的评价满意度普遍高于在校生和毕业生,这表明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也间接体现高校美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本科毕业生在人际合作能力和科技运用能力方面的满意度较低,而这些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与在校期间的表现存在差异,这意味着学校在美育实践教学方面培养力度不足,通过美育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方面还需进一步强化。

(五)校园文化建设

美育作为学生发展活动的一部分,旨在通过艺术和美的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能够直接接触和体验美育,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表4数据结果显示,在校生整体对美育、体育文化基础设施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但是,在校生对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度与学生社团活动参与度均为58%和57%,这意味仅有一半学生参与活动。尽管学生参与度不高,但毕业生对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受益度评价相对较高。这表明学校美育活动、美育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方法、美育课程设置等方面基本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但学生可能面临参与文化活动和社团的障碍,如时间安排、兴趣或者其他优先事项而未能积极参与。表5课外时间分布数据结果显示,学生在“参与其他学习互动(如升学)”上的时间投入最多,从而减少了对社团活动时间的投入。社团活动和专业相关社团活动参与时间相同,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与专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社团活动。

(六)美育评价体系

南京师范大学美育评价体系以学生、教师、教务处和大学美育中心为基础,辅以教育管理部门监督和第三方评价,评价内容覆盖美育专业课程、通识教育、师德师风、校园文化、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评价方式为多元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学生评价以平时成绩、审美表现、艺术展演、出勤和课堂反馈为主,其中艺术展演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进行创作,校艺术团成员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包括日常考核、专业考核和实践考核获得学分,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获奖质量或数量作为评测内容之一且影响推免资格。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厚生成长方案,全面观测和评价学生发展。2023年,学校开通智慧教学管理平台,通过在线评价和录播来助力美育质量提升。学校仍需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加强第三方评估机制常态化,完善过程性评价细节,加强美育持续改进机制。

四、“笃学致美”美育文化实践路径

(一)构筑“四位一体、多元融通”美育体系

美育的实施需要多元要素配置齐全才能更好地推动美育质量提升,“笃学致美”美育文化落地生根。“四位一体、多元融通”美育体系指将美育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课堂融会贯通。

1.以书院制为牵引,构建跨学科美育课程体系

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多元化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8]。2024年,学校成立七所书院,旨在培养跨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美育应以书院制育人模式为牵引,在第一课堂,通过跨学科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体验美育,如将艺术与科学、工科、文科等领域相结合。在第二课堂,发挥教务处、美育中心等相关学院的组织作用,成立美育主题的学习小组;定期举办沙龙和讲座,邀请艺术家、学者来分享美育知识和经验。在第三课堂,充分利用学校“美育中心”平台,加强与社区艺术市场、博物馆、画展、大型音乐会等交流合作;通过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打造项目式美育课程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美育实践和实训的环境。在第四课堂,以智慧平台为载体,充分利用智慧教学管理平台、智慧超星平台,持续开发美育教学课程、展演展示、互动体验等优质教学资源,并将其作为全国公开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借助云展览、数字文博、虚拟演出等方式,实施美育混合教学模式。

2.优化美育评价机制

依托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行厚生成长方案。学校将第三方评估常态化,综合分析各方面要素,如社团活动、文化建设、资源配置等,建立全方位的美育质量评价体系。学校强化督导和教育管理部门对美育的评价职能,通过监督和考核激励美育教师,增强领导对本校美育工作投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数字化美育评价机制,通过数字化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个性化学习报告,突出个性化教育。加大美育质量评估结果使用力度,将其反馈至本科教育教学各方面。

(二)挖掘南京师范大学传统美育因子,构建“笃学致美”美育文化

1.挖掘传统美育文化因子

“激活校园文化中原本拥有的美育文化因子,使它们能够在美育文化的创造性、创新性发展中复制和传播”[9]。南京师范大学美育传统深厚,其美术学院可追溯至1902年创建的三江学堂及1906设立的“图画手工科”。著名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在此任教,建立徐悲鸿美术教育体系,并吸引高剑父、张大千、吴作人、傅抱石等著名画家加入,培养众多美育人才。著名音乐教育家陈洪先生秉持“为师之道在于慈”的教育理念,坚持音乐救国思想并借鉴西方先进音乐文化,为国家培养出大量杰出的音乐家及数以千计的音乐教师。新时代背景下,挖掘学校原有的优质美育因子,将其转化为现代教育实践中的创新资源,以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打造“笃学致美”美育文化

通过美育展演、展览等方式加强宣传美育,让人人熟知美育文化。如,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中,学校开展以“笃学致美”为主题的美术教育艺术作品展,展出徐悲鸿、傅抱石等名家精品,汇集了南京师范大学代代教师的艺术作品,凸显了学校在美术教育、艺术创作、教学体系、社会责任和国际影响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和贡献[10]。2023年,学校成立南京师范大学史上第一个博物馆,专设艺术与教育博物馆和自然艺术研究院等分馆,充分发挥博物馆藏品的艺术价值、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学校“笃学致美”美育文化构建,需要国家、高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与教学活动参与主体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美育文化新格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22(21):1-22.

[2]陆晓芳.中国现代期刊与美育教育思潮的流变[J].学习与探索,2021(7):175-182.

[3]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4]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J].东方杂志,1912,8(10).

[5]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790.

[6]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J].教育世界,1903,8(56).

[7]李富强.高校美育文化的价值导向和实践路径[J].汉字文化,2022(24):171-173.

[8]郭俊.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兴起及其发展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3(8):76-83.

[9]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文化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0(2):57-62.

[10]朱志武.“笃学致美: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美术教育艺术作品展”举办[J].美术教育研究,2022(13):6.

◎编辑鲁翠红

猜你喜欢
美育评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