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涵、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4-12-13 00:00:00张辉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6期
关键词:主体中心评价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是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这一理念正在经历由理念到实践的转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在教学中的深化。它要求教师的自我提升,在尊重学生主体、激发教育智慧的前提下促进学习发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表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促进深度学习发生。建议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权威角色,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开展教学评价教育,在“教—学—评”三个环节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角色;深度学习;创造性学习;高阶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36-0009-04

在教学论领域,先后出现了“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两种观点。由于受到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人们习惯于将两者对立,直到我国教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主导—主体”说之后,人们对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才有了更恰当的认识。然而认识之于实践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是,在学校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确认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被弱化乃至漠视所产生的问题,表现在学生对学习难以保有热情、教学效率提高难、师生关系紧张等,这一切又都可以归结为没有理清教育的根本。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根本是育人,所以,人(在学校教学的语境中即为学生)才是教育的中心。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内涵

首次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命题的是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之一卡尔·罗杰斯。在其之前,建构主义因强调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个人建构,因而也被认为是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育理论。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教育理论,其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迅速被人们所接受,“以学生为中心”也成为欧美当代教育改革的主张。如美国自1980年以来在高校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生教育改革,当前欧洲大学教学改革也聚焦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我国始自2010年,教育部发文明确要加快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首先在高校中推行。这说明“以学生为中心”正在经历由理念到实践的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明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内涵是首要任务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教育中尊重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

学生是认知主体、实践主体、发展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质是坚持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功能,其中包括教师的职责和作用,都是为了培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主体化。学生的发展、主体化,是进行教育的出发点、基础、依据和要达到的目的。”[1]只有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又有助于其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学习,这又进一步提高了其主体性,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使教育目的的达到。从另一方面来说,“认识论的不彻底性,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忽视了学生的认识主体地位,这样一来,任凭你怎样强调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倡导启发式,反对注入式,都是徒劳的。”[2]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对教育智慧的呼唤

加拿大教育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在其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的序言中诚恳地指出“我希望本书能帮助我们优先考虑孩子们的幸福,认真地对待年轻人,始终能从孩子们的角度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3]以往我们的教学、课堂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掌握、课堂的效率,恰恰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命题强调了学生的先前经验对于教学的影响,但它也只关注到了大脑与经验。学生不是抽象的个体,而是鲜活、具体、独特的生命体,学生是带着已有的思想、认知、情感、理想、意志、行为习惯等走进教室的。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让教师看到真实、具体、鲜活的人,看到教育活动中生动、活泼的儿童形象,看到学生不仅是当下的状态,还是成长中的人,是需要得到终身发展的人。从而在教育中自始至终具有一种“教育学意向”“一种对孩子的良好生存和真正的成长的关心”。[4]因而,是学生而非任何其他是教育教学的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素养;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教学不仅要关注当下,还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这方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应有之意。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以教达到“让学”,并暗含教师自我提升的要求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教所要求的是让学”[5]。因而教师并不能只着眼于自己的“教”,比教更重要的是学生及其学习的发生。“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本真关系是学习活动的灵魂,但两者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发生,而是需要教师在其中扮演一个深思熟虑的指引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亦即教师需要扮演‘支架’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学习空间’,激发和引导学生经历有质量的学习活动,并转化为学生心智的发展。”[6]此即为“让学”。“让学”是教师教学的本领所在,“让学”将教师和学生联系在一起,“让学”体现了教与学的相融性。由此不难看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从来都不是要弱化教师的地位,恰恰相反,它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发挥更强的主导作用,既懂教,又懂学;既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又作为学习者,学在学生的前面;既懂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又要懂学生内心及其学习风格与特点。因而教在学前、教比学难,教师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也成为必然。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价值意蕴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又是教育顺应社会发展的应然结果。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慕课等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现实基础。其次,心理学中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理论的产生,学习科学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传播。最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生深度学习,形成良好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有利于促进深度学习、创造性学习以及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面对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当前教育教学的重心正在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转向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以及对学生创造性、创新性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创造性学习以及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如前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建构主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诸如探究式学习(Hands-onInquiryBasedLearning)、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案例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如慕课(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研究者Dolmans等通过对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发现PBL确实对深层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其机制是通过提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导向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深层学习。[7]何克抗教授指出“‘翻转课堂’是最适合于深度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次,TrigwellK所开展的一项“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会对引导学生选择深层学习方法起到积极作用。[8]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不仅有利于促进深度学习,对于创造性学习而言,亦必不可少。如林崇德教授所指出的,“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倡导学会学习,重视学习策略。”[9]由此不难看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对于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意义。从现实生活中也能发现,那些具有高度的自我认可,独立性、自主性强的学生,常常都是具有高创造力者。而学生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培养离不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有利于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对关系,直接关系着教学活动的走向。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高效教学的保障,又体现了教育“育人”的本质。马克斯·范梅南说“教师的含义就是他们必须不断地提醒留意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替代父母’的关系”[10]。即教师被赋予了“替代父母”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首先,教师对学生应当“严慈相济”,“严”是教师应当负的一种教育的职责,“慈”是教师对学生应当像父母对孩子一样关心爱护。其次,学生对于教师是尊敬与爱戴,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这种理想的师生关系最容易受到教师权威的影响。有研究指出“从表面上看,师生冲突是由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事实上冲突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权力的争夺”[1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则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意味着教师要转变权威角色,做平等中的首席。在平等的关系中,学生不会感到自己是被控制、被要求的,所以就不会想要抵制教师的要求。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实践路径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通过教—学—评三个环节实现。

(一)教师要转变权威角色,在因材施教中实现教学相长

首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不再过分突出自己博闻强记的专业能力,不再以教师权威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把控,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幕后工作者,使自己作为成员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教师的高明是让学生的才华得到最充分的展现,自己要尽可能隐身,而把学生推到前面。”其中“前面”的隐喻即教学活动的中心,让学生成为教学成果的完成者、体现者、享有者。

其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对因材施教传统的回归,有助于教学相长。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在与弟子的朝夕相处中,对他们有了充分的了解,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可谓“如数家珍”,孔子心中放着学生,因而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问老师同样的问题,老师并不是简简单单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出不同的答案,而给出的不同答案是指向学生的良好发展。如《论语·先进篇》中记载的: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的因材施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在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之后的必然结果。

(二)引而不发、开而弗达,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良好地主动学习

“教学的本质是学,教要转化为学。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支持下,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教师的使命不是取代、压抑、削弱学生的自学,而是承认他们自己的权力和成果,提供支持和引导。我们要把作为教者的所有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己学的助力。[1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关系的有力彰显,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以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真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恰恰如同向导一般,起着一种引导路程、把握方向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我们常说的‘主导作用’。”[13]因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引”与“导”,即引而不发、开而弗达。“引”即引导、引领、引起,“引”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引”亦明确了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不是直接让学生学、一味地多讲从而让学生多接受,而是更多地思考怎样让学生乐学、怎样让学生主动地学。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效果的评价。(见表1)

(三)学生要转变角色,认识到自己是权责主体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需要学生转变角色,认识到自己是权责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往的教学中授受知识传递的形式容易形成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尽管有些课堂教学对其进行改进,但是从整体来看,“学生的能动学习活动及其在教学时空占用上仍未成为课堂教学的本体或中心……典型地表现在,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是教师的单边活动,学生主要是处于静听、静观或被动配合、跟随教师的状态。”[14]这一方面是受长久以来教师中心课堂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主体性并未得到发挥,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是权责主体。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学生必然要转变角色,明确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中心,自己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既是权利又是义务,从而更加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

(四)在教学中开展教学评价教育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教育。所谓教学评价教育是指教育者基于教学评价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关于教学评价的相应教育,从而达到增进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教学评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全面了解教学评价的知识教育、积极应对教学评价的态度教育和正确使用教学评价的方法教育等[15]。可以看出,教学评价教育从目的到内容均是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评价教育与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有多重契合,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与爱护。其次,将课前诊断性评价、课中过程性评价以及课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相结合。课堂教学评价主体不限于教师,而是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主体;在评价内容方面,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即学业质量、学习效果等都纳入评价内容之中;在评价的方式方面,追求为了学习的评价,评价的目标指向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王策三.教学认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

[3][4][10]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Heidegger,M.Whatiscalledthinking?Trans.byJ.GlennGray[M].NewYork:HarperPerennial,1976.

[6]李茵,黄蕴智.“教比学更难”:我们该如何理解教学[J].北京大学教育论,2015,13(2):181-186.

[7]D.Dolmans,S.Loyensamp;H.Marcq,etal.Deepandsurfacelearninginproblem-basedlearning:Areviewoftheliterature[J].AdvancesinHealthSciencesEducation,2016(21):1087-1112.

[8]付亦宁.深度(层)学习:内涵、流变与展望[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67-75.

[9]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00(1):5-8.

[11]王琴.学校教育中师生冲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2]郭思乐.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教皈依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14-22.

[1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4]陈佑清.建构学习中心课堂: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探析[J].教育研究,2014,35(3):96-105.

[15]李如密.教学评价教育:大有可为的教育评价新课题[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5):1.

◎编辑马燕萍

猜你喜欢
主体中心评价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42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博客天下(2015年17期)2015-09-15 14:55:10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