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昌孟戏:小山村里有大戏

2024-12-13 00:00:00
农村百事通 2024年12期

咬破指头痛伤情,见长城两边倾。

骸骨纷横交架,教我怎辨奴夫君。

每年正月,在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的赤溪村、舍溪村和大路背村三个村庄,都会以不同的形式、连续两三天完整演绎“孟姜女哭长城”的戏曲,这就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广昌孟戏。

“简单地说,‘孟戏’就是专门演孟姜女故事的戏曲,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大路背孟戏戏团负责人李安平一言以蔽之。而经专家考证,广昌孟戏来源于古南戏中的永嘉杂剧。

广昌孟戏是祭祖的家族戏,每年只在本族祠堂演出一次。据李安平介绍,广昌孟戏分为两路,分别是舍溪和赤溪曾家班、大路背刘家班,其有不同的剧本和唱腔。最明显也最容易分辨的,就是赤溪为两夜本、六十四出,舍溪为六十七出,较赤溪多三出,连演两夜半,大路背则是三夜本,六十九出。

除了演出的时间和场次不同,两路孟戏的剧情、风格也迥然不同。曾家班的剧本被认为是元代所创,名为《孟姜女送寒衣》,剧中孟姜女富有反抗精神,但最后只落得个“葬夫跳海”的悲剧结局;而刘家班的剧本移植自明代的《长城记》,孟姜女毫无反抗意识,最终呈现的是宫殿赐带、携骨还乡的喜剧结局。

此外,曾家班孟戏所唱南曲比弋阳腔更古老,并吸收了海盐腔的成分,字多腔少,曲词浅显,音调平平,“滚唱”接近口语,很少联套,显现出简单、原始的古曲特征;刘家班孟戏唱腔属多声腔的曲牌体系,高腔为主,间有江西弋阳、乐平,安徽青阳腔,以及浙江海盐腔的遗音和曲牌,文辞雅致,唱腔委婉,曲牌结构严谨。

广昌孟戏保留了元明时期南戏艺术的风貌。其演唱形式为干唱(清唱),一般在中音区回旋,有时会在腔句末尾用窄声(假声)翻高八度演唱,有“杂白混唱”和“滚唱”的特点。人声帮腔腔句较短,唱词间常插入道白,有唱有念,在几个单音或短小腔句之后,突然用小嗓翻高唱出“衣”音,且可唱短促,也可唱长作一手拖腔。伴奏多用锣、鼓等乐器,无管弦,拍板为节拍,小锣小鼓过门,为一大特色。武打场面则用舞蹈来表现,基本上是一种傩舞,亦颇特别。

广昌孟戏自20世纪60年代被发掘后,专家学者一致认定,这是活的戏曲文物,是文化遗产中的珍宝,不仅填补了古南戏“孟戏”的空白,而且对中国戏曲史研究、民俗研究和海盐腔等古唱腔的研究、继承,都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学价值。

(江西 孟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