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2型糖尿病是指在β细胞功能恢复和胰岛素敏感性恢复的基础上,通过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长期不用药物而血糖控制良好的目的。众所周知,目前还没找到能治愈2型糖尿病的方法,包括现代医学、中医、民间疗法等。虽然2型糖尿病是一种不能被治愈的疾病,但是采取一定的系统干预措施,有利于该病的逆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2型糖尿病系统干预的相关知识。
一、2型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1.长期高血糖和细胞内脂肪堆积危害大
长期高血糖会增加β细胞的工作压力,导致β细胞受损和功能衰退。同时,长期高血糖会引起全身血管损伤,也是2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控制好血糖可以延缓β细胞功能的衰退,有利于恢复β细胞功能,抑制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此外,细胞内脂肪的增加是产生胰岛素抵抗的根源,减少细胞内脂肪可以恢复胰岛素的敏感性。
2.控制血糖的常见方法
常见控制血糖的方法主要有减少血糖的来源,减少血糖的波动和增加血糖的消耗等。其中:控制饮食总摄入量才能最终控制血糖的来源;采取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减少血糖的波动;进行合理的运动以及利用胰岛素、降糖药物等进行治疗,有助于解决血糖消耗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人体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血糖的能力。
3.对2型糖尿病越早干预越好
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尽可能早地采取干预措施,因为越早采取干预措施,2型糖尿病被逆转的概率就越高。一般刚患2型糖尿病者的β细胞功能下降为正常人的60%~80%,通过运动和调整饮食结构能较好地控制血糖。而通常血糖长期控制不佳的患2型糖尿病8~10年者的β细胞功能会衰减到正常人的20%~30%,β细胞因过度工作而导致功能衰竭。
二、降糖治疗原则
在2型糖尿病干预过程中,可配合降糖治疗,通常选用二甲双胍或强化胰岛素进行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降糖治疗的目的是快速、持续地将患者体内的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从而减少β细胞的压力,促进β细胞分泌功能的恢复。血糖控制目标可以参照以下标准: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空腹血糖及餐前血糖为4.4~5.6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为4.4~7.6毫摩/升。在选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期间,每日进行7次以上指尖血糖监测。血糖持续控制在目标范围内2周以上,可以逐步停用降糖药物,通过调整饮食、运动等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长期血糖控制良好的目的。
三、肥胖型2型糖尿病分类与干预方案
根据2型糖尿病的症状特点、体型、心理、舌象、身体脂肪、肌肉,以及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分泌情况等,可将肥胖型2型糖尿病分为红胖型2型糖尿病、黄胖型2型糖尿病、黑胖型2型糖尿病等。针对不同类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分别给予不同的干预方案,以促进2型糖尿病的有效逆转。其中:红胖型2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肝脏胰岛素抵抗,治疗以让患者快速减重为主,可采用休粮法减重,减重后通过1~3个月采取低碳水饮食模式,可配合使用二甲双胍治疗;黄胖型2型糖尿病表现为肝脏胰岛素抵抗合并肌肉胰岛素抵抗,治疗以减重配合肌肉训练为佳,可配合二甲双胍治疗;黑胖型2型糖尿病表现为肌肉胰岛素抵抗,治疗以采取“16+8”的饮食模式(将一天24小时分为8小时内进食,8小时之外的16小时不吃任何食物)为佳,配合强化胰岛素治疗。
四、2型糖尿病的系统干预思维
1.寻找血糖升高的原因
血糖升高与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作用缺陷、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量过剩、运动不足、作息不规律等因素有关。通过当前检测手段,对各项原因进行评估。找到血糖升高的原因后,再有针对性地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干预措施,才能达到较好的逆转效果。
2.了解影响胰岛素分泌等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
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关键激素,胰岛素的敏感性与细胞状态密切相关,胰岛素促进血糖转移到细胞内。如果细胞内的糖分不能被及时消耗就会转变为脂肪存储在细胞内,细胞内的脂肪增加会使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从而影响血糖转移到细胞内,引起血糖升高。而血糖升高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多,从而导致胰岛素的敏感性进一步下降,胰岛素又抑制脂肪的分解,导致细胞内脂肪量增加,从而也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
上述胰岛素抵抗与细胞内脂肪量增加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要破解此循环,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从控制食物摄入量开始。因为只有减少食物的摄入量,才能最终减少细胞内脂肪的来源,从而清除细胞内的脂肪,恢复胰岛素的敏感性,血糖才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特性,对胰岛素的分泌具有不同的影响。比如,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后快速变成糖分,从而使体内血糖上升,刺激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转移进入细胞内,如果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能及时被人体利用转化为能量,没有多余的能量残留在细胞内,这样人体就能保持正常的血糖指标。又如,豆类、牛奶、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又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等,这些氨基酸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所以进餐时,建议先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然后再进食主食,这样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含量。当然,其前提是针对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较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
总之,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在系统考虑糖尿病患者的状态、饮食、运动、心理等因素对人体血糖调节机制影响的基础上,对生活方式进行调整,并长期坚持,才能达到血糖控制良好的目标。
(江西中医药大学 查青林 邮编:3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