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家关村:民富村强的旅游新村

2024-12-13 00:00:00
农村百事通 2024年12期

天龙溪、玉泉河、鱼鳞溪三条溪涧,环绕酷似葫芦形的半岛,蜿蜒南流注入澧水,四周陈家山、韦家山、王家山、泉峪山和枫香山五座山峦,宛若五条青龙聚首关头,拱卫该地,横亘村南的鹰嘴山恰如屏障,气势磅礴,耸立村北的梨树拔地而起,蔚为壮观,从空中俯瞰村子犹如一个太极八卦图……这个当地人称“三水绕门、五龙捧圣、金线吊葫芦”的风水宝地,就是入选了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隶属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的洪家关村。

洪家关,古为冯姓聚居地,明朝以前叫冯家坪。明代至清初,历代统治者在桑植设立“安抚守御千户所”,同时在安抚所辖区设关置隘,驻兵防守,冯家坪为“三隘五关”中的一雄关,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并因此得名冯家关。

清朝雍正年间,湖北省蒲圻县冯家州的冯虞扬携子迁居桑植县伍家峪(今桥自弯镇辖),因当地方言冯、洪不分,加上洪字易写易记,便于雕版印刷,约在清代雍正七年(1729年)改土归流后,“洪家关”逐渐替代了“冯家关”,但时至今日,洪家关周围还留存着冯湾、冯家堡、冯家湾等地名。

玉泉河是洪家关村的母亲河,源起中国无牙恐龙的故乡——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一个叫海洱峪的村庄,清澈的河水蜿蜒在崇山峻岭间,经过五十公里的跋涉,到洪家关时已由涓涓细流汇成汤汤溪河。溪河两岸,一栋栋彰显白族风格的房屋,陪伴着、倾听着溪河诉说千百年哺育两岸儿女的动人故事。

洪家关村所在的澧水上游是白族人繁衍定居的最北界。根据《桑植县志》记载,落脚在洪家关的白族人,就是1258 年跟着蒙古族将领兀良合台东征南宋的“爨僰(音“寸白”)军”的后代。

洪家关的白族人至今仍保留着举行“本主崇拜”仪式的传统。据介绍,该仪式始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场面颇为壮观,目的是感谢本主和祖先赐福、消灾的庇佑之恩,传递不忘祖先、表达思念故土的精神理念。人们在“本主崇拜”仪式上通常会看到仗鼓舞表演。据了解,每逢喜庆节日,当地村民就会欢天喜地跳起仗鼓舞。

跳仗鼓舞所用到的主要道具是一根1.2米长、中间细两头碗口粗、用皮革绷制的长鼓。跳仗鼓舞时,至少三人一组,多者不限。三人中,一人执鼓,一人提锣,一人打钹。人数众多者,可由每三人先围成小圈后,再由小圈围成大圈,组成舞会。仗鼓舞动作粗犷、刚劲、原始、大方,夹杂了武术套路。它与土家族“摆手舞”、苗族“猴儿鼓”并称为湘西的三朵艺术奇葩,入选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当地村民介绍,白族人骨子里刻着“风花雪月”的浪漫。白族传统的头饰,帽子上垂下的穗子是“风”,艳丽的花饰是“花”,洁白的帽顶是“雪”,弯弯的造型是“月”。就连近年声名鹊起的“桑植白茶”,同样也有“风花雪月”的讲究,一芽三叶为“风”,一芽二叶称“花”,一芽一叶名“雪”,尖尖的芽头则是“月”。

洪家关村也是元帅贺龙的出生地,这里的建筑、街道、学校、风景区等,不少都以贺龙名字命名,贺龙桥就是其中之一。该桥原名永安桥,是一座由石墩、木梁、骑廊组成的风雨桥,由贺龙曾祖父贺廷宰首倡修建。当年因玉泉河“奔流湍急,道路为梗”,人们来往不便,贺廷宰决定修桥,但修桥工程耗费甚大,“至斥腴亩以偿其负”,后由贺龙祖父贺良仕费尽心血至1915年方才完成。因人祸水患,该桥先后于1929年、1940年和1998年三度损毁而又重建。

贺龙桥为悬臂式木廊风雨桥,长38米的桥廊呈穿斗式结构,斜面双坡顶,正脊突出歇山顶抱亭一个,上盖小青瓦,飞檐翘角,如彩虹横卧在玉泉河上,把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和贺龙纪念塔园连接起来。

贺龙故居是一栋坐北朝南、四扇三间的普通木房,为1977年桑植县政府按原貌所修复,正中堂屋门首有邓小平手书的“贺龙故居”红底金字匾额。院内新建一砖木结构的房屋,该房屋作为贺龙生平事迹陈列室。贺龙纪念馆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平面图近似一把巨型菜刀,隐含贺龙当年“两把菜刀闹革命”之意。纪念馆建筑面积2080平方米,内设七大展厅,馆藏文物近2000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共有170件。

一路走一路看,但见白墙黛瓦水墨画,绿水青山幸福家,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掩映,昔日革命老区已成今朝振兴热土。当地立足生态优势,挖掘红色资源,变河道为栈道,变田园为公园,变山区为景区,把洪家关村建成了一个红绿辉映、民富村强的旅游新村,洪家关村正绽放着勃勃生机。

“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郎带。你一年不回我一年等,你两年不回我两年挨,钥匙不到锁不开……”挥别之时,一首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远远飘来,那一咏三叹、一韵三折,犹如生命的魔音,唤醒人们的斗志,激起人们的豪情,昂首阔步迈上新征程……

(江西 谢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