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共有的财富,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自然保护区在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普及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本刊记者采访了江西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马头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熊宇。据了解,熊宇扎根基层,从事生态环境监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近十年,他专注于摸清马头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家底”,对马头山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定期进行调查、监测和保护,并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理念,他用行动守护着马头山这座丰富而又珍贵的“基因库”。与此同时,他作为一名自然教育师,也是马头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研学教育的参与者、传播者和见证者。他利用自然保护区给大众科普生态保护知识做了大量工作。
记者:熊工程师,您好!我们知道,自然保护区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之一,是守住生态安全的“屏障”。您能介绍一下什么是自然保护区吗?
熊宇:自然保护区是针对具有代表性、独特性或濒危性的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物种以及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专门划定的一定范围的土地、水域或海域,实施特殊保护与管理的区域。这些区域旨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开展环境教育活动。自然保护区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按照保护对象和管理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类保护区、野生生物类保护区、自然遗迹保护区等。其中,自然生态系统类保护区的代表有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是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区;野生生物类保护区的代表有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是我国野生大熊猫的主要保护区;自然遗迹类保护区的代表有黑龙江五大连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是火山遗迹的保护区。
记者:自然保护区为大量物种提供了栖息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请您简单介绍一下马头山自然保护区内物种的特征,好吗?
熊宇:马头山自然保护区被认为是江西省迄今为止唯一的以珍稀野生植物及其群落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具有的独特生态价值,在江西省乃至全国的自然保护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马头山自然保护区拥有高比例的原始森林覆盖率,生态环境极为优良,森林覆盖率达到97.43%,被人们誉为“天然氧吧”。该保护区特别强调对原生性较强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其中包含了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对于研究植物学、生态学以及保护生物学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保护意义。此外,马头山是武夷山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被专家誉为“难得的动植物基因库”。马头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物种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说明:
1.典型性。马头山位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代表了这一地带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这里生长的植物种类和群落结构展现了该纬度带气候的典型特征,如种类丰富、层次分明的林相结构,为研究亚热带森林生态提供了理想的样本。
2.稀有性。保护区内的动植物中不乏珍稀濒危种类。据统计,马头山自然保护区内高等植物达293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6种;陆生脊椎动物445种(两栖类30种、爬行类53种、鸟类298种、兽类6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81种;鱼类35种;昆虫1000多种。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有美毛含笑、南方红豆杉、长叶榧、伯乐树、香果树、蛛网萼等珍稀濒危植物及其所在的大面积稀有植物群落,以及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
3.古老性。马头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中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植物种群,有些植物种类可以追溯到地质历史上的古老时期,如各种苔藓、蕨类植物及裸子植物。这些古老的植物种群是植物演化,古地理、古气候变化,以及地球自然历史的见证。
4.完整性。马头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覆盖完整,从林冠层到林下层,再到地面层,形成了多层次的生态结构,每一层都由丰富的物种组成。这种垂直分层不仅体现在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上,也体现在生态功能的完整性上,如保护区的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碳固定等生态服务功能强大。
记者:生态展览馆是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科普宣传教育及艺术欣赏的理想场所。我注意到,马头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展览馆里有很多美丽的标本,且不少标本的采集者、制作者是您。您为了采集这些标本材料,想必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吧,能与我们分享一二吗?
熊宇:马头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展览馆是2018年6月投入使用的,是人们了解马头山的一个窗口。为了让更多人更便捷地感受自然之美,加深对自然丰富物种的了解,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我们将野外的动植物“定格”为标本,并将代表性物种的标本展示在生态展览馆中,供人们免费参观。马头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展览馆内有100余种高等植物标本、70余种陆生脊椎动物标本、 60余种昆虫标本。这些标本大多是我与同事日常进入保护区进行科研监测所得的成果,我们参与了从野外采集材料到种类鉴定再到标本制作的全过程。
讲起与这些标本之间的趣事,还真是有不少。下面,我简单讲几件:第一,为了最好地展示动植物的“全貌”,寻找到最美的标本材料,我们往往需要在不同天气和不同时间段进入森林。比如,在马头山自然保护区,不少区域往往没有现成的路,尤其是走到森林深处时,经常会遇到倒伏的树木、带刺的花草,每迈一步都很艰难,甚至还有些植物长在峭壁上,我们为了拍摄和采集这些植物,往往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徒步和攀岩。第二,在进入森林之前,我和同事都会 “全副武装”。马头山自然保护区地势陡峭,生物多样,为了自身安全,哪怕酷暑天气我们都会穿长袖长裤,带上必备药品、食物和饮用水,结伴入林。记得有一次,我陪同一个植物科考队入林调查,我们遇见了一条尖吻蝮,由于尖吻蝮的保护色特殊,它与枯枝落叶混杂在一起则难以分辨,人们很容易被它袭击,好在我们那时十分谨慎,避免了受伤。第三,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近红外照相机等现代化设备,监测野生保护动物的行踪轨迹和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状态等。某一天,我们发现有一台红外相机拍摄到了黑熊,于是在那片区域接连盯了好几天,终于近距离看到了黑熊,这让我们十分兴奋。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科技手段,大大提高了管护效率,且对一些濒危动植物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十分有利。
记者: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请问,马头山自然保护区在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熊宇:在保护区内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参与者了解保护区管护者的日常工作,以及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加深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理解,从而积极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同时,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还可以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
马头山自然保护区自2015年全面开展自然教育工作以来,形成了具有马头山特色的自然教育模式和主题活动。马头山自然保护区先后被评为“全国自然教育学习(基地)”“全国林草科普基地”“江西省生态文明示范基地”“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等。近年来,马头山主要以“三化理念”树立自然教育品牌形象,以“三种模式”促进自然教育提质增效。
“三化理念”是指“专业化”培养自然教育人才,“基地化”建设自然教育设施,“本土化”开发自然教育课程。一方面,马头山自然保护区通过“培训+实践”的方式,逐步提升自然教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马头山自然保护区近年来不断加大对自然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完善自然教育基础设施来承载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展。保护区先后建设了生态展览馆、自然教育教室和马头山多功能宣教厅。再一方面,马头山自然保护区一直致力于开展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自然教育课程,利用本土优质资源,研发了“乐寻马头山”系列自然教育课程。
“三种模式”是指“自主招募”模式、“机构准入”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马头山自然保护区每年都会组织开展多场自然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为规范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展,马头山自然保护区采取“机构准入”模式,经审核通过的机构进行活动备案后才能在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再一方面,马头山自然保护区充分发挥社区共建作用,积极与企业和教育机构合作开展自然教育工作。
记者: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探寻自然之美,马头山自然保护区专门开设了“乐寻马头山”系列自然教育课程,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该课程吗?
熊宇:马头山自然保护区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主体,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所有的硬件设施建设都围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规划了人文科普区、生物演化区、地球科普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等4个主题科普区,建设了瀑布景观地、科技之光、气象水文地、动植物科普地、森林探索区等5个自然课堂,布置了生态小径、古树驿站、坡面径流场、瀑布景观地、鸟语花香、科技之光等9个研学课堂,并开发了一系列自然教育课程。
“乐寻马头山”系列自然教育课程是马头山自然保护区专门针对青少年开设的一系列以自然为课堂,以实践为核心的“自然课”。马头山自然保护区开设该自然教育课程的目的是引导青少年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学习自然文化知识,让他们在探索自然之美的同时,从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尊重与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该自然教育课程以其丰富的实践性、参与性,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其具体包括以下几门课:
(1)生态展览馆研学课。利用保护区生态展览馆的各种标本,进行兽类、鸟类、植物类、昆虫类、两栖爬行类等物种的识别;利用VR技术,让学生感受保护区的原始和静谧;利用研学教室的马头山智慧平台让学生感知生态监测、5G红外相机监测的科学和奇妙。
(2)标本制作课。利用保护区标本制作室,进行植物标本、昆虫标本的制作实践;在自然教育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如何制作标本。
(3)野外监测体验课。利用武夷山西坡生态监测站的设备设施,开展林木样方调查、水文气象监测、负氧离子监测等实践活动。
(4)中药材科普课。利用马头山神农百草园中药材种植基地,让学生学会辨别中药材的种类与制作方法,了解中药植物的种植与采集知识等。
(5)“甜蜜”事业课。利用保护区内养蜂专业合作社及马头山自然保护区举办的“摇蜜节”,让学生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蜜源植物、蜂箱制作、蜂巢结构,以及参与蜂蜜采收、品尝等活动。
(6)野外生存课。开展学习户外结绳、方向辨识、庇护所搭建、帐篷搭建、扎筏泅渡、野外取火、野外取水、野外取食等实践活动。
记者:随着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成为大众共识。作为一名资深的自然保护区管护者,您接下来的工作规划是什么?
熊宇:接下来,我的工作规划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围绕马头山自然保护区实施的生态系统恢复项目,积极做好生态修复、种群扩繁与野化回归实验等工作,以促进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数量的恢复。二是我会继续做好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监测工作,建立和完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同时,进一步向公众推广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并鼓励公众参与生态保护活动。三是我将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熟练掌握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开展日常工作,推动科技成果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与转化的同时,也为马头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管理工作向科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出力。
记者:请问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来到马头山自然保护区工作并扎根在此多年的呢?
熊宇: 2016年6月,我从江西农业大学植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便来到了马头山自然保护区工作。当初促使我离开自己学习、生活多年的城市南昌,来到位于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的马头山自然保护区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对大自然充满着敬畏与热爱。我主要的工作是对马头山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定期进行调查、监测和保护。的确,刚来到保护区工作时,我觉得能从事这份工作很幸福,可以身处山林间,每天和动物、植物打交道,远离焦虑和烦恼,当一个快乐的自然观察者和记录者。可是后来我慢慢发现,保护区的工作似乎和自己想象的不完全一样。我们不仅要和动物、植物打交道,还经常要与人打交道,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也是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对维护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强烈的责任感促使我坚定地扎根在一线,与山林为伴,用脚步丈量林地,用汗水守护绿水青山。我也希望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工作近十年以来,我的足迹遍布马头山的沟沟岭岭,发现了保护区新纪录物种200余种。以后,我还会一如既往地“解密”生物多样性,向公众普及生态保护理念,用行动守护马头山这座丰富而又珍贵的“基因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