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建设、改革各时期中国人民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强大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这座“富矿”并将其用好、用活,是讲好“大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宝库。从青海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青少年思政教育现状调查来看,部分学校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自觉性不断增强,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也有所提升。然而,红色文化资源在融入青少年思政教育过程中出现了“融而不深”“合而不恰”“用而不觉”等问题。因此,需要学校,团、队组织,红色教育基地等教育主体形成多方合力,通过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增强红色文化资源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切实发挥好红色文化资源立德树人、凝心铸魂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青少年思政教育;实践路径
引言
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10个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大思政课要善用社会大课堂,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有多种途径,其中之一便是“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青海各族人民斗争和建设实践中的历史遗存、精神印迹,青海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强大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这座“富矿”并将其用好、用活,是讲好“大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宝库。本文结合青海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青少年思政教育的实践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访谈,调查对象分布6州2市,包括8所学校近800名初高中生及部分思政教师,通过调查青少年及思政课相关教师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学习方式、认同态度以及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情况,总结分析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青少年思政教育的现有成绩和存在问题,探寻红色文化资源价值转化与青少年思政教育体系高度契合的实践路径,期望切实发挥好青海红色文化立德树人、凝心铸魂的育人功能。
一、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青少年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青少年思政教育中的现有成绩
1.青少年对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根据调研发现,青海省青少年对红色文化资源及红色精神的认同较高。87.72%受访者表示非常看中红色精神,表示红色文化精神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通过学习革命精神,能够激发自己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勤奋学习的动力,而且大部分认为这种积极作用总是在发挥作用;在问及“对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91.48%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资源是“鲜活的教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重视红色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见,青海省青少年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认同和学习自觉性都有了显著地增强[1]。
2.学校对于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思政课有较强的主动性
在实际访谈中,82.5%的教师认为将红色文化运用到青少年思政课教学中非常必要且重要,其中,思政课教师、团、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认为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应该深入挖掘并积极融入思政课。同时,现在全社会都掀起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热潮,作为思政课教师更要积极宣传并传承好红色文化,大部分教师表示在实际教学中会根据授课主题、教学群体合理运用不同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青少年思政教育。此外信息形态方面的资源,如红色歌曲和影视片段也经常被采用。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青少年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已采用一定形式将已开发的红色资源加以运用,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融而不深”、与校园文化“合而不恰”、运用效果“用而不觉”等问题。
1.与思政课“融而不深”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调查中了解到,随着四史教育常态化发展,学校及思政课教师对于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运用于青少年思政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逐步提高。但是,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和解读仅仅停留在个别红色故事、英雄人物事迹层面,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掌握不足,缺乏深度的阐释和解读。加之,课业繁重、教师专业受限、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方式比较单一等问题,融入过程过于刻意,未能进行融会贯通,导致融入的内容显得生硬和突兀,且未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2]。
2.与校园文化“合而不恰”
当前,学校在红色文化资源和校园文化结合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体系。在校园文化景观设置上,多数学校采用反映和体现本校文化相关的一些标志性雕像、图画、建筑等,对于红色精神的体现相对较少。在组织校园实践活动上,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教育只会在重大红色节日和重要事件节点才会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宣传,未能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日常宣传教育中,这就致使青少年对红色文化有种“高深莫测”的认知偏差,从而产生“高不可攀”的距离感。在历史资料展示上,大多数学校基本都有自己的校史、团、队工作展览馆,除了依托红色历史底蕴而建立的学校,如青海西宁红军小学、海东市循化县红光村红军小学,大部分学校的红色文化资源相关材料在其展馆中呈现比例相对较低。
3.应用效果“用而不觉”
红色文化资源深入青少年头脑是其融入思政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如今,青少年生活在物质丰硕、和平发展的新时代,通过宣传教育可以切身感受时代赋予的某一或某些精神(如“两弹一星”精神),但难以全面深刻地感知百年来红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精神谱系。虽然本土红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接存在许多不足,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获取的红色资源多是教材、史料、图片、影像等信息,过于平面化,体验活动、实践活动等相对较少。虽然许多红色教育基地被设置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但只有在特定的节假日才会形式化地开展参观学习。加之,教育形式集中在单一的感性认识层面上,青少年无法深刻领会产生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实质,更谈不上对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故此,不能真正领悟红色文化资源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价值所在。因此,青少年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中所感悟的精神、信仰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传承效果不尽如人意[3]。
二、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青少年思政教育中的路径探析
(一)注重顶层设计,构建红色文化教育机制和成熟育人模式
加强青少年红色教育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思政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教育、文化部门以及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单位联动完成。同时,政府要承担起做好相关规划、制度拟定等工作的组织者,为红色文化资源整理和教育利用工作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各高校和教育培训学校应该自觉担负起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体系和思政教育课程打造的执行者,做好课程设计、教学创新、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如共青团青海省委正在打造青少年“红色研学”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体系)。多方联动,形成合力,为青海红色文化资源从社会进入学校“大思政课”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二)注重创新发展,加快红色文化资源与青少年思政课有效融合
学校要充分发挥统筹引领作用,坚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堂,着力构建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体系与思政教育“三全育人”机制有效融合。其中,课堂教学是开展青少年红色教育的主阵地。
1.运用好第一课堂
一方面,学校要立足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地方红色文化、红色教育资源,尝试开发红色校本课程,积极打造具有本土红色文化的特色德育课程,推动创新理论和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各学段各门类思政课堂中。教学方式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情境教学和学生自主体验相结合,教师要找准红色文化资源和学科教学的融合点,巧妙地将红色文化资源适时地恰当地融入教学过程,从而以毫无“违和感”的融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将红色文化教育同学校“社会化”课堂阵地相结合,基于“社会化”课堂阵地场地和人员有效,可以采取播放红色影视作品、唱颂红色歌曲、展示文字图片等方式,让广大青少年接受红色教育熏陶,以“校内+校外”模式,实现红色文化课堂教育全覆盖。
2.利用好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之外开展的与之内容相关的教学活动,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红色校园建设,推进“一班一品”红色主题活动品牌建设以及红色主题展览活动等,将青海红色文化元素灵活多样地融入校园建设中,创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教育氛围。注重在重要节日和重大时间节点,开展红歌传唱、红色经典诵读、演讲比赛、聆听英雄故事等主题红色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和现场情境,营造浓厚红色教育氛围,做到红色文化浸润学习生活各方面。
3.结合好第三课堂
理想信念教育和家国情怀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要重视运用“理论+实践”教育模式,通过实践教育对红色文化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注重以革命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作为教育基地和教学阵地,组织青少年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参加基地组织的讲座、报告以及分年龄段组织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红领巾小小讲解员”等活动,以思政课“教学点”结合实践活动的“教育面”贯穿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链”,最终实现“点、线、面、体”的立体育人体系,实现红色文化教育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
(三)注重统筹推进,形成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强大合力
1.发挥“学校、团、队”联动作用
充分发挥学校带团建、带队建一体化育人重要作用,协调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与青少年思政教育相融合。(1)积极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团、队课课程体系。以团、队课为基本载体,将红色教育资源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行教育等方面。建设团、队课红色讲师资源库,培养一批能够讲好青海红色文化、红色故事,用好红色案例的讲师队伍,促进红色文化资源有效传播。探索建立示范性红色文化团、队课评比共享制度,提升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与团、队课相融合的实效性;(2)自觉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注重红色文化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道德品行教育及劳动教育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相融合,精心设计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新颖、互动性强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国旗下成长”系列仪式教育、入团、入队仪式教育等活动相融合,让青少年在庄重严肃的仪式中“沉浸式”接受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熏陶。
2.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实践教育作用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是国家红色基因库”,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要充分运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这一“活教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要大力开发一批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感情深度的现场教学课程,还要着力打造一些政治立场鲜明、内涵深刻丰富的红色教育主题活动,例如,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系列现场教学活动。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课堂,将史料史实转化为育人教材,特别是把握好重大纪念活动和节日庆典契机,以现场教学、体验教学、仪式教学、情景教学、激情教学等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切实增强红色文化资源吸引力和有效性(例如,在西宁市烈士陵园革命英雄纪念碑处,开展缅怀革命先辈的仪式教学)。同时,要做到因材施教,与时俱进,针对当前青少年身心特点及生活方式,采用现代科技方式,打造视、听、触一体化的VR体验模式,让青少年身临其境受到精神洗礼。
3.运用新媒体发挥网络育人作用
基于青海省各红色文化资源间距离大、离学校远的现实特点,各地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可免费开放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公共平台,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和推广,拓宽青少年学习红色文化渠道路径,提升青少年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创新传播手段,加强新媒体平台运用,积极探寻红色文化资源与青少年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的结合点,宣传上注重从“内容供给”向“产品供给”转型升级,制作推出体现革命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富有青海地域特色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动漫、有声读物、微视频等,投放各网络平台进行展播,使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从平面走向立体、教育形式由静态变为动态,更好地激发青少年学习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结语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先进而独特的文化形式,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要高度重视发挥红色文化立德树人、凝心铸魂育人作用,引导青少年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参考文献:
[1]苏蓉.青海红色文化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探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2.
[2]李浩,李琼.青海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12):104-106.
[3]肖全良.基于SWOT分析的青海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4):81-85.
(作者单位:青海省团校)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