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思政课”以“三全育人”为基础,将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英雄之城——“锦州”的红色资源文化,联动协调融入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有机统一整体之中,使锦州红色育人资源实现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时代价值。通过分析红色资源与大思政的耦合性,明确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是否可融”,通过阐释两者所孕育的导向性、激励性、传播性等价值,明晰为何“要融”,最后通过构建行之有效的“三全育人”方式,实现如何“去融”,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与“三全育人”的深度融合,织思想政治教育大网,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一体化格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锦州;红色文化
引言
“锦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锦州不错”,锦州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以辽沈战役为积淀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最为突出,这一历史时期所积蓄出的有形与无形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着红色基因,赓续着红色血脉,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是“大思政课”最为鲜活、最为生动的现实教材,更是助力实现锦州3年振兴新突破新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实践力量。而“大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更应以红色文化资源为滋养。为此,要充分利用开发锦州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三全育人”思政体系中,使之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实现对大学生的精神洗礼和力量感召,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融合起点:赓续红色资源文化,耦合“三全育人”内在逻辑
融合之起点在于是否“可融”。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对锦州红色资源“是否可融”的契合共生性研究,是对锦州红色资源文化育人价值的功能性之开端,也是勾勒“三全育人”视域下“大思政课”育人的精神谱系,更能推动锦州红色文化资源与“大思政课”基因式的深度融合,为此,首要的就是明确二者内在的精神内蕴。
红色资源文化是指基于团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过程中所铸就的恢宏,如凤凰涅槃般的革命历史历程,亦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所固有的精神特质的文化结晶。因此,沐浴于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任务也不断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动。为此,肩负着新时代赋予“大思政课”崇高使命的帷幕已徐徐升起。因此,唯有将红色资源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延续与新时代的时代特征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光辉范例。
从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到解放战争的血战到底,锦州地区在这段战火纷飞的历史中留下了大量的令人铭心镂骨遗迹、遗痕、遗风等红色文化资源。锦州红色资源涉及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等特质,具有高度整合性。同时具备集聚追求远大理想和崇高理想信念为一体化的独特传承属性。为此,要“让红色基因渗入血液、浸入心肺”,而“三全育人”就是对红色文化育人传承的最有力抓手。“三全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始终将人员要素要求、时间要素要求、空间要素要求三者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协调联动,从这一层次来看,红色资源文化为“三全育人”提供了内涵丰富、生动鲜活的育人资源,而“三全育人”为红色资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育人队伍建设、育人过程衔接、育人资源与载体的全面挖掘奠定了基础,为实现点、线、面的整体协调联动提供了良好平台。锦州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意识形态的价值引导性与“三全育人”的价值目标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二、融合过程:浸润红色资源,发挥“三全育人”价值
锦州作为新中国第一缕曙光升起的地方,具有坚定的红色信仰和毫不动摇的重要教育源泉。为此,通过利用“三全育人”传递锦州红色资源文化,继而实现“大思政课”的德育引领、激励、传播等价值。
(一)理想信念的导向价值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大思政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而“大思政课”首要的出发点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在战火纷飞的辽沈战役之中,14000余人不畏牺牲,长眠于东北这片热土,老一辈的革命家用实际行动乃至用生命诠释了何为信仰,如何坚定信仰,那就是始终坚定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共产主义信念。为此,将红色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新时代大学生了解到模范先锋的优秀品质,从而在精神层面为大学生树立旗帜力量,坚定做到社会主义新时代合格接班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举旗人。锦州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引领主流意识形态,有效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方式。
(二)精神动力的激励价值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而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就是在感情熏陶、凝心聚力等方面实现正向激励。如果在“大思政课”上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就可以脱离过去传统的机械性复述,增加了“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其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中。二者相融能够使青年人获得润物无声般地心灵充实、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对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重大的激励作用。
(三)文化传播的载体价值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照本宣科”“照屏宣科”。基于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明显的文化特性、独特的文化功能等特点,“红色遗迹、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则是更具独特性的传播载体”[1],通过将红色文化与“大思政课”一体化形式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有利于丰富课堂的多样性形式,例如,组织学生到辽沈战役纪念馆进行参观访问、观看全景画,组织参观配水池、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等战斗遗址,加深对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代入感、提升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归属感。基于此,真实的体验感或基于“反转课堂式”的直观理解,可以真正提升对红色文化认同度,发挥出红色革命文化特有的传播价值。
三、融合方式:点燃红色资源引擎,培育“三全育人”时代新人
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独有的文化教育功能,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红路标”,锦州市作为“四地”,红色文化德育内涵丰富、红色基因深厚、育人价值显著。为此,要通过教育主体的“全员”、教育进程的“全过程”、实践育人的“全方位”3个方面切入,构建锦州红色文化资源与“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从而实现人才培育方式从“单”发展到“全”,不断提升育人体系立体化建设。
(一)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全员育人合力
关于“三全育人”之“全员”中的“员”,“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这一论述则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三全育人”视域下红色育人的塑造者、教育者、引导者、实践者,强调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调动各教育主体对象参与到“大思政课”教育中,充分发挥以锦州红色资源为载体的育人价值。为此,要将锦州市红色资源文化融入“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中,首要的就是培育红色文化全员育人主体,实现育人无不尽责。一方面,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情怀,充分凝聚育人主体合力,要培育一批懂锦州红色文化历史、传锦州红色文化基因、行锦州红色资源文化精神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以高校为主题的“全员育人”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应起到前锋模范作用,包括思政课的教师、辅导员等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应明确自身定位,加强对辽沈战役相关史实的认识与学习,系统了解锦州攻坚战、黑山阻击战等八大战役的历史事实,认真领悟辽沈战役的精神内涵,主动将锦州市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育人工作中,利用锦州红色资源开创红色文化主题教育课程,争做红色文化育人的行业专家,提高红色文化素养,不断发扬锦州红色文化育人的榜样力量;另一方面,实现新时代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发挥新时代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高校进行红色文化育人的关键”。换言之,自我教育法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即通过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意愿性、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星火效应”“头雁效应”等榜样带头作用,再结合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的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2]。为此,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组织参观红色遗址实地探访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选拔理想信念坚定、价值观正确的优秀先锋模范组成红色文化宣讲团,并聘请在红色文化领域具有一定权威性和研究成果的专家对其进行培训教育,使大学生群体充分接受并认同红色文化教育,再通过与积极分子谈话和培养考察等教育影响其他学生。从而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具有高素质红色文化素养的优秀红色先锋模范队伍,真正引导学生注重红色文化意识与行为之间的转换,真正了解辽沈战役,能够从内心深处坚定红色文化的高度自觉自信。
(二)用好红色资源,实现全过程育人
红色文化因其具有多样性、系统性的特点,可以打破育人过程“断层”现象,促进育人“全过程”的有效衔接,从而实现教育的连续性。为此,就要打造校内和校外两种模式。一方面,校内要营造富有红色校园文化的氛围。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汇演、组织情景剧演绎等模式,在剧本的前期资料收集、编写过程中实现故事串联、情景式的学习,巩固深化对辽沈战役、东北抗联等革命精神的理解。同时,也可通过革命英雄的事迹来“现身说法”,例如,邀请辽沈战役特等功臣梁士英烈士的孙女来讲述梁士英的英雄事迹,感受革命烈士坚定的理想信念,真正实现历时视域和共时视域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校外要打造红色育人基地。锦州作为英雄之城,是蕴含着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名城,同时也是拥有众多高校的教育之城,因此,营造红色文化全程育人环境,校外红色文化基地的建设对全方位育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例如,锦州目前以纪念馆、战斗遗址等形式存在的校外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分布相对集中,相互毗邻,串起了锦州红色文化景观群,如将配水池战斗遗址、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帽山战斗遗址等与辽沈战役历史相关的旧址进行整合,形成了以锦州为核心向南、向北延伸的战斗遗址群落,起到了良好的集群效果。为更充分地对锦州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加以利用,进一步强化红色教育基地的育人担当,可以将锦州高校与红色基地按位置集中度和历史相关度进行统筹划分,处于同一区域的高校负责所属红色基地的资源保护、研究历史文献和实践教学,不断深入推进锦州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发挥红色资源最大育人价值,培养红色文化人才,真正实现育人全过程无断续、相衔接。
(三)发扬优秀红色传统,实现全面育人
“红色传统”是指在“政治上的、组织上的、工作作风上的一切好的东西”将红色传统融入“全方位”育人,旨在横向拓展、纵向深入的基础上,使红色传统成为育人各点、各线的连接点。不断深入、交织、融合,织就“大思政课”一体化育人大网,实现育人无处不在。一方面,打造红色思政课堂主阵地。目前高校思政课主要围绕《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等书籍为载体,因此,思政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根据授课内容适当引入与锦州红色资源相关的故事和人物事例,穿插红色经典影片、红色歌曲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对革命精神的感召力。例如,在讲述辽沈战役时,可以引入电影《大决战》相关片段进行辅助教学,以此加深对辽沈战役历史意义的深入理解,做好新时代辽沈战役时代价值的传承者;另一方面,由于5G时代的到来,加速了新媒体的发展,这就突破了传统面对面教学的空间限制。为此,高校应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广泛性、交互性等特点,扩大“锦州红”的传播范围,可以依托锦州市文化和旅游资源局、辽沈战役纪念馆等红色资源网站,开展线上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在高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上传具有鲜明教育意义的红色电影、红色文章,开设具有锦州特色的红色文化主题专栏。使学生在浏览校园信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锦州红色文化的熏陶,比如,可以借助陈云的棉背心等教育实物载体以图片、视频等形式上传到辽沈战役纪念馆特色文化专栏,让广大人民群众感悟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俭朴生活的家风家教。同时,可在此基础上开发红色文化课程,在中国慕课、微课等平台开设锦州红色文化资源学习平台,按照网络课程规定任务、设定学分,要求学生在平台上自主学习,切实感受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和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促进思政课程与网络思政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结语
以锦州红色文化资源构建高校“三全育人”格局下教育载体,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政治引领、文化传承、历史镜鉴等重要育人作用,丰富“大思政一体化”的文化阵地,从而强化堪当民族复兴主体的理论认知之维、培植红色情感、坚定理想信念,更好地推动以锦州红色文化资源之“源”,活“三全育人”之“水”。
参考文献:
[1]罗丽琳,蒲清平.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因及其时代价值[J].新疆师傅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45-52.
[2]渠长根,王静.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教育综述[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03):289-296.
(作者单位:中共锦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