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本文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引领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重点论述了新质生产力引领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着力点与实现路径,并提出在进行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的3对关系以及避免认知和行动上的3个误区。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高校图书馆;智慧图书馆
引言
2023年9月,自“新质生产力”概念首次提出以来,强调“重视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引领新兴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随后,在中央政治局第11次学习会议上,再次重申“新质生产力是主导创新效力,解脱传统经济增进模式和生产力发展路线,具有高质量、高科技、高效能特点,吻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突破路径,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当下,高校图书馆智慧化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是发展智慧图书馆的核心动力。
一、新质生产力与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理论、时代和现实3个逻辑关系
(一)理论逻辑:新生产要素与传统图书馆转型升级
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是高科技创新的生产力,高新科技赋能劳动者、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的生产力三要素,推动生产力的创新高科技化。
对于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而言,图书馆智慧化建设是必然趋势。智慧图书馆建设,离不开高科技的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等技术。
与一般性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升不同,高校图书馆新质生产力是由具有颠覆性、原创性和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催生,是生产力“质” 的跃迁,也将进一步催生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
(二)时代逻辑: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图书馆新质生产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以跨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创新为重要特征,高校图书馆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有望从根本上得到颠覆性的改变,未来智慧图书馆的发展与应用将推动图书馆资源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下图书馆发展的重大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智慧图书馆,机不可失。
(三)现实逻辑:常规生产力与智慧图书馆发展战略目标
由于我国高校办学普遍起步较晚,主要借鉴国外知名本科院校的办学经验,在图书馆的建设上,随着人工智能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还存在诸多局限,对于智慧图书馆的整体建设,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现状处于较低水平
目前全国图书馆智慧化建设总体水平不高: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应用场景不清晰;数据协同与决策能力不强;标准规范不健全;智慧馆员培养体系不完善;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未落到实处[1]。加上国内高等教育起步较晚,高校图书馆建设基本参照国外知名本科院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任务更是任重道远。
2.我国图书馆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智慧图书馆研究国外最早可追溯至2003年,国内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国外的研究占比高达55%,偏向于微观方面,重视技术可用性、实践应用、用户管理等;国内研究占比达42%,侧重宏观方面,关注图书馆转型、系统和空间设施建设等[2],有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势,结合实际创新不够。
综上说明,如果没有新质生产力带来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颠覆性跃升,以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方式,难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功能很可能被边缘化[3]。
二、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图书馆发展的着力点和实现途径
(一)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图书馆发展的着力点
1.劳动资料方面:强化高校图书馆发展前沿科技研究与应用
科技含量高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4]。图书馆新质生产力应是图书馆领域引入具有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前沿科技。图书馆智能化、数字化的工具逐渐取代传统的劳动资料,劳动资料逐步呈现出先进和高效的特征[5]。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5G、物联网等技术以高度交叉融合的特征呈现出信息工程、数字孪生、大语言模型、AI等新质生产力赋能智慧图书馆建设,以智能分拣机、AI智能数字机器人等新质劳动工具服务读者。
2.劳动对象方面:聚焦图书馆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
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是劳动对象,具有革命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劳动对象的形态和种类,拓展了生产新畛域,创造了生产新环境。高校图书馆,劳动对象除了传统的纸质馆藏品外,还有以文字、图片、音频等形式存在的教学科研多模态资源,通过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技术,既可以对传统的纸质藏品进行数字化孪生复刻,也可以对现有的多模态资源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多源异构数据化处理。
3.劳动者方面:着力培养高校图书馆高素质队伍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劳动者,智慧图书馆建设离不开具有高信息素养的馆员,需要具有科技应用能力、数据挖掘和处理能力及阅读宣传推广能力的智慧馆员,招纳并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专业的全能型智慧馆员,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
(二)以新质生产力引领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实现路径
1.传统高校图书馆科技的原创性突破
传统高校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方式的原创性突破,是指具有质的飞跃、颠覆性的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传统馆藏多模态资源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字化复刻,突破实物馆藏,实现馆藏数字化的颠覆性飞跃。传统的纸质图书资源,需要用户与馆员沟通,通过线下或线上邮寄的方式借阅,数字化的出现,读者的借阅模式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由传统的线下转为不受时空限制的线下线上相结合,例如,图书馆引进图书自主借阅机、AI服务机器人以及AI数字馆员,通过内置AI语音芯片和借阅编程,运用生成式大语言模型仿真馆员进行全年无休语音服务,这一服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馆员受限服务模式,用户的服务需求得到了质的飞跃。
2.全新先进生产要素的引入和集成
先进的生产要素,包含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技创新,图书馆形态的演变进程,蕴含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技术、消防工程、建筑工程、信息工程技术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科技创新。以复合图书馆为例,在空间建设中需要安装传感器、成像设备,智能书柜、RFID自助借还机、图书防盗设备等,再运用物联网技术通过5G无线网络把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监测室内状况,在智慧图书馆元宇宙阅读体验馆中,还需要配置可穿戴设备,结合Spatial Sound空间音效技术,三维图形渲染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为用户呈现逼真的元宇宙虚拟展示。高校图书馆的专业学科知识服务3D建模体验室,需要配备3D打印机、3D扫描仪、电脑、3D设计软件、切片软件、3D打印材料等,操作的高校师生需要具有相应的信息素养能力。这些都需要高校图书馆引入先进的生产要素以及成套的科技感十足的设备和技术。
3.图书馆智慧化功能的跨界突破
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实现图书馆智慧化建设已成为必然性,见图1。在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进程中,高校图书馆服务内涵和外延的边界得以拓宽,中心化的信息资源服务模式逐渐被打破,并逐步寻求跨界突破,如科技创新驱动下的VR技术元宇宙阅读体验馆、提供开放式科技查新有偿服务、云端学术研讨会、与资源服务供应商合作开设校园书店、与餐饮商合作引入轻饮食区,如咖啡视听阅读区、强化社会化服务功能,如数字化远程助农服务、增加数字化馆际合作、馆企合作等模式,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加快完善全国图书馆联盟的布局和实质性规划,推动形成区域图书馆一体化,以点带面,逐步为全国智慧图书馆统一大联盟的跨界构建积累经验。
4.重视智慧馆员队伍建设
图书馆要着力构建智慧馆员的教育人才管理机制[6]。注重智慧馆员培养的顶层设计,调整管理和技术馆员的层次布局,构建馆员业务培训体系。健全智慧馆员动态评估激励机制。通过设置智慧馆员的绩效考核制度和物质加精神的多重激励措施,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馆员不断地提升自己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信息素养能力。
三、新质生产力与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一)智慧化发展和安全底线的关系
自2013年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研讨以来,其在智慧服务、管理、空间、馆员、新一代服务平台和相关制度体系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知识产权界定问题争议不断以及大数据时代海量读者个人隐私信息的获取,数据安全问题日益严重[7]。建立智慧图书馆数据治理法律体系,营造安全治理环境。完善数据确权制度等措施迫在眉睫[8]。
(二)提升效率和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创新生产要素配备方式,提高生产要素配备效率,让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畅流。聚焦高校图书馆建设领域,虽然图书馆智能设备、智能管理系统、资源的数据化加工处理和馆员智慧素养的提升,大幅优化图书馆各要素之间配置效率,促进了图书馆深层次的服务转型,但由于全国高校办学规模不一,经费配置不同,出现图书馆间资源流动分化问题,将导致资源流动不足的高校图书馆被边缘化的风险。鉴于此,图书馆进行智慧化建设的过程中,在重视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要兼顾馆际之间资源合理流动,全面提升文献资源建设的整体协同共享管理,助力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加快知识的创新、传播与应用。
(三)新质生产力和常规生产力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效能、高科技、高质量的特点,是符合新发展观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与常规生产力相比较,新质生产力具有革新性和突破性的特点,所以其发展首先具有从某个点或局部突破,通过以点带面,逐步覆盖全领域,最终走向常规生产力。在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新质生产力以点状突破,为图书馆智慧化发展提供可能性,常规生产力则为图书馆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四、发展高校图书馆新质生产力要避免的几个误区
(一)不能把新质生产力简单等同于现有生产力的提升
在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不能随意将任何新技术进步都冠以“ 新质生产力”的标签,不能将一切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科技进步均算作新质生产力范畴,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发展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一定是有重点的,一定是先呈点状突破的,不可无目的地发展。
(二)不应在传统高校图书馆业态范畴思考智慧图书馆新质生产力
科技革新催生了新产业、新动能、新模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核心要素。图情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拓展“图情”的边界,引领图情新兴业态的培育与发展。在探索和发展高校图书馆新质生产力时,应当转换视角,跳出传统图书馆框架,树立“大图情观” 思维,适应新质生产力革新所带来的业态的跨界变革。
(三)避免一窝蜂式的盲目跟风和无差异化复制
目前智慧图书馆建设从总体上看还只是一个概念,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建设应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科研计划,逐步推进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吻合本校校情的创新,避免盲目跟风投资、照搬照抄、重复建设,应分点状突破,阶段推进,逐步把智慧图书馆这一概念变为现实。
结语
在新质生产力逐步被重视的今天,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把握好与其理论、时代和现实逻辑的基础上,要认真厘清其引领的着力点和实现途径,并处理好智慧化发展和安全底线、提升效率和促进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常规生产力的3对关系,才能避免陷入认知和行动上的误区,确保高校图书馆事业朝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最终实现图书馆的智慧化。
参考文献:
[1]周笑盈.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基于对全国33家图书馆的调研[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3,(09):63-71+101.
[2]胡媛,邹小敏,朱益平.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热点与主题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2,(05):77-84.
[3]李沅洁,邵波.智慧图书馆十年实践研究:进展、困境与出路[J].图书情报工作,2023,67(24):135-148.
[4]陈斌开.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N].光明日报,2024-2-22(06).
[5]李东民,郭文.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生成逻辑与当代意蕴[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04):8-13.
[6]王星星,侯建胜.智慧图书馆建设:基本原理、实践模式与机制构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3,(09):12-18.
[7]梅振荣,裴丽,王海伶.欧盟《数据治理法》的解读及对我国智慧图书馆数据治理的启示[J].图书馆,2024,(04):62-68.
[8]夏义堃,蒋洁,张夏恒,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回应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4,36(01):4-32.
(作者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