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创新探析

2024-12-13 00:00:00王鑫彤 陈浩瑄 仲叶冰 罗家奎 任杰
公关世界 2024年21期

摘要:爱国主义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新征程下,高校要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地位,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生教育教学全领域。本文分析总结了当前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探析了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质效的有效路径,以期对当前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新思路新想法。

关键词:爱国主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引言

爱国主义是我国自古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在国家的历史中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随着网络不断发展,外来危险思潮在无形中渗透我国青年学生思想,导致青年学生产生“轻集体重个人”“享受在前、吃苦在后”“国家自有他人守”等错误观念。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爱国观念,激发自身爱国情感,努力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2],《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成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3]。各高校不断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形式,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构建更适应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机制,保障爱国主义教育达到良好育人效果。本文通过对当前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思考青年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兴致不高、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显著等问题,思考探索出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创新路径。

一、当前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

(一)重“历史”轻“时代”

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特征,但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多偏重历史性,以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开展理论性教育,忽视当前受教育主体多为新时代青年学生。新时代学生处在和平、友善、稳定幸福的社会环境,与之前战乱横生、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大为不同,仅灌输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大部分青年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浮于表面,片面化理解爱国主义真正内涵,无法与时代、与现实、与自身有效结合,认知产生割裂,无法做到知行统一,大大降低青年学生主动投身爱国事业、参与爱国实践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二)重“课堂”轻“实践”

目前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多通过设立理论思政课,讲授局限的书本知识和固化的课件内容。课程内容无法实时结合国情,教师自身难以做到将个人认识生动化、形象化融入课堂,仅依靠常规化课程学习、固化式文化活动、单一化教育载体的教育模式,则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参与度不足、思考度不够、讨论度不充分,无法与课程内容产生强烈情感共鸣。而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成果考查也多通过课堂考试或撰写论文,学生为通过考查选择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利用网络搜索抄袭等方式应付敷衍了事,无法实事求是地检验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背离高校设立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程的教育初衷。

(三)重“共性”轻“个性”

高校青年学生性格特征、成长环境、思维逻辑各不相同,但当前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多以总体思维看待问题,忽视隐藏在共性教育大环境背后的学生个性发展问题,无形中导致部分学生的兴趣特征被抹杀,加之网络高速发展背景下,各高校为顺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建立了多维度的网络教育平台,以期更全面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然而在主流媒体及高流量媒体的影响下,爱国主义网络教育的内容变得“碎片化”,网络教育载体的教育作用无法有效发挥,网络教育的资源也无法被学生有效吸收,从而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在网络层面的影响力无法最大化,产生教育资源的浪费,爱国主义教育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高校青年学生网络素养不足

网络的高速发展虽使当代青年学生的学习路径增多,学习形式得到丰富,但对处于三观建设期的青年学生而言,在纷杂繁多流量为主的网络信息面前,无良媒体发布争议性冲击性新闻抓住青年学生眼球,青年学生因辨别信息能力的不足,无法即时辨别不良、不规范、不正确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从而被误导迷惑,产生不理性的想法和行为。另外,随着网络的发展与开放,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潜在网络背后,释放危险错误信息,诱导学生通过不理性、不道德,甚至是不合法的行为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煽动学生对国家安全环境产生怀疑,动摇学生的理想信念,侵蚀学生的三观,扭曲学生的认知。

(二)教育形式与内容固化难以创新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较为单一,高校教师创新探索过程中,需兼顾内容的严谨性,又期望提升教育内容的吸引性。部分教师因担心教育过程中过娱乐化,导致学生娱乐化理解,因此束手束脚不敢创新。部分教师想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教育,令教育教学有趣化,教育内容生动化,但无法控制内容严谨与娱乐教育的平衡,导致产生学生重视有趣多过重视内容的反效果。另外教师开展教育的主阵地为课堂,当前教育环境下,学生的教育还是以线下教学居多,然后局限于教室之中,未投身社会和实践中,不能帮助学生实地感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理论与现实不能有效结合,无法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学生脑中。

(三)师资队伍培养机制不科学不健全

近几年国际形势风云多变,各高校对于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予以高度重视。高校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师资队伍的配备也逐步增多,但仍存在供求不平衡的现象。或是聘任教师队伍人数过多,上岗前培养教育时间过短,导致教师本身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认识不充分;或是聘任教师队伍人数不足,导致师生配比过低,一名教师需同时教育多名学生,教育效果与针对性大打折扣。此外对师资队伍的素质考察不足,部分教师存在自身就无法较好掌握爱国主义教育知识,甚至是自身师德师风存在较大问题,但仍可参与教学授课的现象。高校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教师的考察也多集中于课堂效果、学生评价等,存在不及时、不客观的现象,无法发挥以评促教的实际意义,也无法反映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变化不可控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网络信息交换能力随之提升,多种问题挑战也随着信息交换的深入不断冲击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防线。西方国家妄图通过网络舆论诱导全社会对我国产生误解与偏见,通过网络对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发生冲击,传输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鼓吹西方价值观、人权观、政治观。同时对我国开展民族分裂,扰乱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谐,破坏高校学生目前所处的安全环境,阻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序推进。高校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知识、分享生活时,受到外来不良思潮的诱导,对涉及国家安全、国际稳定、世界和平的错误信息产生认同,个人三观出现错误成长,阻滞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开展。

三、爱国主义教育创新路径探索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高校学生正处于建设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扶稳把正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航向,生成更全面更科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引导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学生中走深走实。

(一)打造爱国主义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教师是开展高校学生教育的主要责任人,要想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质效,必须把提升师资水平放在重要位置。高校要聘任专业对口、思想素质过硬的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入有充足的历史知识储备、深厚的爱国主义理论学科认同感的专业人才,从理论知识储备层面打稳教育根本,充分发挥教师育人先锋主体作用。高校需制定科学有效、时间合理的教师培养方案,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真正地全面理解、意识认同爱国主义,使经过培训的教师能够开展专业性高、科学性深、针对性强、受众度广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升教师独立思考能力,引导教师形成知识常学常新、常学常深的意识。高校须开展全面客观的教学成果考评体系,将教师课堂效果反馈、学生参与互动反馈、教育教学成效反馈结合在一起,以学生日常行为考察和思想认识为最终的考核依据,科学评价爱国主义教育是否有效,教师教育教学是否成功。此外,高校应将优良的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严格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设定严格有效的师德师风反馈机制,设置不定期不定点的全方位立体考察机制,筑牢师德师风底线墙。

(二)扩宽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路径

理论不付诸实践终究是纸上谈兵,要想使爱国主义教育做到高校学生入脑入心,必须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高校要设置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红色革命根据地、军事教育基地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带领学生重游历史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历史,提升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激发心底里的爱国主义情感。高校需把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总方向,用好、用对新媒体手段,严格审核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视频与文字,避免娱乐化、片面化的爱国主义教育知识对学生思想产生错误引领,在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做到内容严谨、教育深刻。高校应充分发挥社会的教育铸人作用,通过开展公益型服务型体验型活动,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中去,在社会中体会国情,在生活中感受民情,在服务社会中强化社会认同,在无私奉献中增强担当本领,利用好“社会大讲堂”讲更贴近学生更令学生信服的爱国主义教育。高校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在学校中打造浓厚爱国主义教育氛围,让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学生、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抓好重要节庆日、纪念日、时间节点等,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特色“生态圈”。

(三)丰富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内容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仅号召学生爱国,而应把为什么要爱国、怎么去爱国讲清楚、说明白。高校要将“四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去,通过带领学生学习新中国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4],追寻红色记忆,延续红色血脉,从而坚定对社会、对国家的坚强信心。高校应上好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课,通过对当前国际环境、国家所面临的挑战、未来国际的形势变幻等方面的教育教学,增强学生身为维护国家安全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坚定学生维护国家主权、领土、权益等不受侵害的决心。高校须发挥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育人作用,开展形势多样、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感受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中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在文化教育中增强自己的爱国意识,产生保护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祖国和平安定的正向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爱国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四)搭建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化平台

当前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信息化网络时代稳步前行,要想使爱国主义教育跟上时代,必须探索爱国主义教育与现代网络信息高效结合的新路径。高校应开设爱国主义教育线上课堂,邀请时代楷模、劳动先锋、先进工作者、见义勇为典型人物等作为专家教师授课,发挥典型人物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通过与典型人物线上沟通,语音连线等方式,拉近距离,进一步加深对爱国的具象化认识,做到向模范学习、向典型靠近。高校须打造智能化爱国主义教育校园,利用智能机器人、智能大屏、智能校车等现代技术工具,将爱国主义内容以故事展示、漫画演示、语音叙述等方式表达出来,营造围绕式立体化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在无形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潜意识层面影响学生、教育学生。高校要设置虚拟仿真思政课教学中心[5],利用虚拟课堂、仿真情景重现等方式带领学生看历史学历史,打造“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带领学生通过亲身带入历史事件,亲身化作当时人物,用特定环境特殊实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体验式互动式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受教育体验,增强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民族意识,推动学生将爱国情报国志表现于生活的点滴之中。

结语

高校是开展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而当前因外来思潮冲击、内部机制不完善、教师队伍专业不足等多种问题,导致产生当前爱国主义教育无法结合新时代青年特点、无法提高教育强度和广度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点,探索针对性更强、更易实施、受众更广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以期加强青年学生对祖国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树立热爱祖国为荣,分裂祖国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青年学生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本文系江苏海洋大学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立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创新探析》(项目编号:ESD20235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罗燕霞.深化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J].当代广西,2024,(10):18.

[2]孙潇宇.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问题和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2):189-191.

[3]周开军.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29(03):61-64.

[4]潘娣.共绘全民国防教育新图景[N].解放军报,2022-09-14(010).

[5]刘克方,杨军.虚拟仿真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2024,(Z1):102-105.

(作者单位:江苏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