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2024-12-13 00:00:00冯梓月
公关世界 2024年21期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宝藏,其中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百折不挠意志坚忍的必胜决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出台系列资助政策以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学,但在受助学生间显现出存在诚信意识缺乏、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因此,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需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现实价值,强化思想引领、道德示范、心灵滋养、塑造自强人格,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质增效,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助育人;路径研究

引言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将“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因此,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积极元素为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把脉”,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柱和精神指引,有利于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一、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精神

文化是国家的精神信仰,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孕育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体现在历史、文学、经济、科学技术、哲学、政治、宗教、艺术等各方面,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价值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生、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是现当代人们文化自信的来源,也是滋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养分,对于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近年来,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常入学,我国高等院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完善了“奖、助、贷、勤、补、减、绿色通道”等多措并举的混合资助体系,逐渐形成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赠及学生自助于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让数以万计的贫困大学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得以成为国家建设、地方脱贫的中坚力量。但是,单一的物质层面资助已经无法解决“教育资源区域和个体间不均衡不充分发展与学生对全面发展、优质成长成才环境的期待”[1],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与“育人”还需要深层次同步进行。因学生个体性格及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差异,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呈现趋向两极化的现象,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自立自强,奋发有为,通过绿色通道、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等政策圆满度过大学生活,还有一些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赚取生活费,帮助家庭减少负担,同时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也表现出色,成为各自专业领域中的佼佼者,成功争取到奖学金。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现出了亟需关注的负面状态。

(一)缺乏诚信意识,困难认定程序中弄虚作假

当下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等级时,除了建档立卡、低保户等特殊困难的学生有一定的政府数据备案,其他学生主要依据是学生本人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经与家长沟通后,由班级、院系民主评议小组依据证明材料确定学生困难认定等级,进行相应金额的资助。在此过程中不乏部分同学产生不劳而获的心理,提交虚假的证明材料以获取助学金,更有甚者夸大贫困情况,占取高等级资助名额,使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能获取少量补助,甚至失去名额。

(二)肆意挥霍助学金,未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网络带来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诱惑,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价值观尚不成熟,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极易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出现了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有些学生在获得助学金后出现了购买高价电子产品、奢侈品、游戏充值,甚至出入高端娱乐场所等现场,这些现象不仅给学生的“困难生”身份划上了问号,也反映出来学生未能充分理解国家资助政策背后的初衷,更是给高校资助工作敲响了“育人”的警钟。

(三)助学贷款逾期,长达数年拒不还款

每年毕业前后是督促应届毕业生中申请了助学贷款的学生还款的集中时间,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毕业前如期还款,给毕业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但仍有个别学生在工作几年有能力还款的情况下拒不还款,甚至有的学生改名换姓,逾期时间超过10年,并切断与所有老师同学的联系来逃避还款,严重缺乏诚信意识和守约精神。

三、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实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具有时代性的现实意义,不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在立德树人使命下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着力点,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以健全的人格品质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高校资助育人目标相契合

1.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多元化社会背景的影响下,一部分学生难以抵抗金钱的诱惑,有些妄想不劳而获通过“捷径”赚取与付出不匹配的报酬,甚至在此过程中被不法分子诈骗后自暴自弃;有些弄虚作假获取助学金后挥霍无度,背离资助初衷,甚至有些学生陷入个人利益至上,为达目的可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等思想误区,针对此类问题,需要强化思想引领。

2.强化道德示范,形成优良品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富足的道德示范功能,在推动青年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方面体现出重要的指导性,对此,高校可以在资助的各个环节提高受助学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办理助学贷款的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注重心灵滋养,培育健康心态

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都伴随着敏感、自卑等状态,高校资助工作在物质保障基础上,应着力解决其因家庭经济因素造成的自信心丧失、主体责任意识匮乏、心理脆弱等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义、诚信、仁爱、孝道等观念,注重道德方面的修养以及心理的滋润;另一方面,还应注重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机会拓展学习以外的个人能力所产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爱好特长欠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就业能力不足等情况,精神丰满和能力素质拓展“双管齐下”,达到启智润心的效果,成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4.整合育人资源,塑造自强人格

在对贫困学生的资助过程中要把“授人以渔”作为要点,避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长期下去难以发挥受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受助学生的思想从“受助”向“助他”转变,也不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受助实践中养成担当意识、感恩意识、拼搏奉献精神,难以真正达到资助育人“扶志”的目标。因此,以文化强调思想引领,鼓励学生自立自强意义深远:在奖学金评审中,展现学生学习成绩、创新能力、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在推荐勤工助学岗位环节,鼓励学生的进取心,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劳动创造未来的创新创业精神。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使受助学生成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从根本上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思想上受助,使其能够真正健康全面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高校资助育人形式,提升育人实效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以人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2]。”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若想摆脱传统说教式的单一育人模式,必须创新育人形式,多数情况下资助育人依靠听讲座、资助负责老师开年级大会的形式向学生“灌输式”传播道理及政策,对于00后的大学生而言略显枯燥,无法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因此,丰富的育人形式、新颖的育人载体具有显著的必要性,通过搭建多元化的育人平台为资助育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在课程设置中,增设注入书法、戏曲、诗词鉴赏、中国画等选修课;在各类文化活动中,开设书画比赛、戏剧表演、乐器演奏等;引入“传统文化进高校”大面积辐射在校大学生,通过各类人文活动引导学生在视、听、实践中达到心灵的内在滋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不断增强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形式的创新优化。

四、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

(一)优化体制机制,丰富课堂教学

高校要坚持强化思政引领,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3]。高校应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资助育人的教育意义,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以保障育人工作取得创造性发展。

设立专门的文化教育机构,推进传统文化、美育、德育、劳动教育的组织规划,在日常组织活动开展教学外,针对受助学生设置参加活动课时标准,要求学期内参与次数,在耳濡目染中收获感悟;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程中加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内容,拓展多种教学模式,注重课程设计要既能突出传统文化的广度与深度,又要有针对性地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日常生活、就业求职技能关联起来。通过实际案例、经典文学作品、英雄人物、文学大儒等具体的人和物中汲取育人元素,激发学生对古代优秀人物的敬仰敬佩之情,从而激发自身职业素养的提高。此外,创新授课形式,综合运用图文、音频、实物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媒介。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双向联动,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邀请文化专家、艺术家、传统手工艺人等专家学者进行宣讲,把课堂搬进剧院、搬进田间地头、搬进博物馆、搬进英雄人物纪念馆。选取合适的题材,让学生将感兴趣的文艺作品通过情景剧、话剧、小品等形式表演出来,在参与中体验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内涵和文化魅力,打造立体式学习体验。

(二)深挖红色资源,实现精神脱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红色文化,凝结了前辈先贤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品质,其中爱国敬民、忠诚英勇、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等革命精神涵养了中国人的底气、骨气和志气。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资助育人有助于培养受助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实现精神脱贫和能力拓展。借鉴红色故事、英雄人物事迹、历史遗迹、革命精神等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指引,倡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依托红色研学、“三下乡”暑期实践等方式,鼓励学生从“理论课堂”走向“实践课堂”,在知行合一中减少个人发展的迷茫,培养他们愈挫愈勇的冲劲,努力成为能够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新时代建设人才。

(三)完善教师体系,提升育人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秉承“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的学识、品行、素质和视野对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高校资助工作队伍的角色功能,进一步加强高校资助工作队伍的专门化、专业化建设,对负责资助教师、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系统性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育人能力的培养,以革除原有单一的物质扶贫思想,进而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和综合服务水平。一方面,高校要组织有较高传统文化素养的专业课教师在各层面定期开展讲座,尤其注重教师自发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另一方面,在教师的各类培训中,要增加传统文化相关专题内容,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修养,学以致用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进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四)拓宽宣传渠道,扩大育人成效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打破了时空桎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贴合青年学生的精神需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营造氛围渲染。(1)打造校内文化氛围,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图书馆走廊、校报、宣传栏等场景载体营造氛围;(2)利用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劳动节、国庆节等重大历史纪念日开展特色主题教育;(3)借助微博、微信、短视频APP等网络信息平台持续推广;(4)制作图片、动画、音频、影视等形式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性和感染力;(5)用好美术馆、纪念馆、博物馆、民俗馆等机构沉浸式体验;(6)树立榜样示范,以受助学生中的就业先进典型、考研成功案例、学生干部等先进集体,以点带面强化辐射作用。通过拓宽宣传渠道,一方面强化受助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开阔眼界提高见识,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不断实现自我精神富足;另一方面在过程中强化受助学生的品德修养、道德塑造,构建资助育人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结语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能够借力充分发挥资助育人体系的最大价值,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文化自信,全方面提升受助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爱国主义情怀及社会责任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刘云博.新时代高校精准资助育人质量提升研究[J].教育评论,2019,(04):61-65.

[2]韩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研究[J].汉字文化,2022,(12):171-173.

[3]费萍.试论辅导员贫困生资助育人能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2):133-135.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