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高职教学评价改革的路径探究

2024-12-13 00:00:00方建辉
公关世界 2024年21期

摘要:借助信息技术实施更具科学性的教学评价活动,不仅有助于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还可以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课改活动逐渐推进,而教学评价作为各学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课改中的重要项目。基于此,本文对当前高职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全面的分析,并探讨了信息技术下高职教学评价改革的优势,最后提出了几点改革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教学评价;建议

引言

近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逐渐深入到教育领域当中,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元化的路径。教学评价具有衡量教学效果、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可为课程改革和课程设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利于帮助教师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为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教师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不断地完善评价模式。

一、当前高职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内容侧重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学生的智力发展

首先,教师对于教学评价的理解较为片面,未能充分认识其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学评价具有引领作用,能够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教学方向,衡量教学效果,同时还具备检测、激励、管理等多项功能,其根本目标在于提升教学质量,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教师对教学评价的了解相对匮乏,尚未深刻体会到教学评价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也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方面,并未对教师创新精神、工作态度、职业发展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其次,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过于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很多教师将精力集中在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上面,常常忽视学生道德素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导致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迟缓。

(二)评价形式侧重教师对学生的主观性评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并在新教育观念的引领下对教育评价机制进行了改革。然而,部分教师单纯地对教学评价形式进行了创新,却并未注重评价主体的转变,依旧以自身的主观想法设计评价标准,即采用由教师主导的单向评价制度作为评价依据。教师的单向评价主要是基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而作出的评价,评价意见大多源于各学科教师,教师由此承担起评价的全部责任,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与新时代对客观性评价的需求不符。一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出现偏差,则无法得出准确的评价结果,导致学生无法得到及时地纠正,从而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效果[1]。

(三)评价标准较为单一

评价标准直接影响教学评价结果。从高职的教学评价情况来看,存在评价标准单一的问题,很多教师通常会以学生的测试成绩、作业完成质量作为评价准则,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无法对学生的能力素养进行全面的评价。同时,单一的评价标准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努力程度、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动机以及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被忽视。在此情况下,课堂教学评价突显出了刻板性,不仅无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反而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具体而言,学生会过于注重测试分数,无法对自身形成一个全面且客观地认识。

实际上,当前高职教学评价中存在的各项问题,会影响信息技术在评价改革中的应用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树立教学评价改革意识,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当前的教学评价目标、内容、形式进行改进,为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奠定良好基础[2]。

二、信息技术下高职教学评价的优势

(一)评价新颖、方便、快捷

学生对信息技术极为感兴趣,若将其与教学评价活动相结合,既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评价活动的兴趣,又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另外,信息技术具有资源整合、信息传播等多项功能,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在线评价模式,可发挥出便捷性与高效性的优势,例如,通过网络系统自动化地收集并处理数据,评价结果能够更加迅速且有效地反馈给授课教师,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升其教学水平[3]。

(二)评价形式多样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教学评价模式也应得到调整和优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依据学科特性以及专业性质,精心规划并构建出适合本专业的教学评价模块。同时,还可以随时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中,以便实时掌握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与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适时地构建教学评价模块,这将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授课计划框架内,按照预定的时间节点参与到课堂教学评价中来。此举有助于教师实时且动态地掌握学生对于各个知识要点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的学习状况。教师亦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他们提出的建议,迅速而有效地调整教学进度,从而提高教学评价结果。此外,这种教学评价模式还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

(三)评价内容多维化

在当前的教学评价体系中,由于评价工具的局限性,通常情况下教师难以全面地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他们往往会将精力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这导致了教育评价的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多元化和深入性的评价。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可以拓展教学评价的广度与深度,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以及道德品质等多个维度的评价。此外,通过构建学生个体的横向与纵向对比数据库,教师可以使教学评价结果更加系统化、全面化,进而提升教学评价的整体质量水平[4]。

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高职教学评价改革的策略

(一)课前评价环节的改革

课前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规划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提升整体教学成效有着显著的作用。在以往的课前预习环节中,教师无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准确地评价,只能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评价方式较为落后。基于此,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进行及时的评价。首先,教师可创设混合式评价模式,在课前阶段提前向学生推送课件资料,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中进行预习,既能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又可以帮助教师利用学习平台中所显示的数据,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数据收集与深入分析,从而便捷地了解到学生的预习进度以及在课前学习时遇到的问题。提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掌握,教师就可以准确地掌握本课程的重难点问题,从而能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中上传课前测试题,要求学生在预习完本课知识之后,在网络平台中完成测试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在后台随时看到学生的测试结果,并且能够从数据中了解到大多数学生的不足之处。这种方式无疑为教师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综合来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前评价不仅显著提升了教师分析学情的工作效率,更是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评价环节的改革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师能实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便适时地调整教学策略。借助于信息技术这一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在课堂提问环节中,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中进行解答,这样教师就可以第一时间快速地了解学生的作答情况,相比传统的问题回答方式,教师可以更好更全面地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实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另外,通过分析课前预习时所产生的后台数据,教师还可针对知识难点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研讨活动,以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如在线测试、概念图等,以实现对学生在课堂学习成果的即时评价[5]。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法,维护良好的课堂秩序,例如,使用手势识别和二维码技术进行快速签到、查看出勤率等。由此可见,在课程评价过程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精确而深入地剖析出学生的各种动态行为,包括答题反应、学习状态等,借此教师可以对他们加以合理调控,从而深刻洞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程度。不仅如此,教师能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强大工具,对自身的教学表现进行全面地评价。通过信息化网络平台,学生有机会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提出意见,这将极大地推动教师及时调整与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同时,学生的反馈也将有助于教师持续优化教学评价的内容,使其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至于教师的行为表现,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监测与分析,例如,通过追踪教师在教室内的行走路线以及对教师授课及课堂巡视情况的详细记录,以此协助教师进行深度的教学反思。因此,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评价之中,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并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三)课后评价环节的改革

在课程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至关重要,它能针对学生在此次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全面而深入地检测。这样做有助于教师以及学生本人更清晰地了解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收获和不足,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教师可以设计的信息化学习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后作业布置,如作业、小组合作任务、头脑风暴以及测试等,从多个层面锻炼学生,并利用信息系统对作业进行自动化批改,以快速获得课后评价结果。在评价设计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布置难度不同且类型丰富的作业,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同时也能获得更为准确的评价结果。此外,借助于相应的软件,还可以设定一个科学的监测,从而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大功能,教师得以方便快捷地上传各类教学资源,进而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后的强化学习中去。这种方法可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数量、作业完成的质量以及其思想素质的表现等多方面因素,最终形成一份真实有效的学生课后考核成绩报告[6]。此外,教师可以为每一位学生设计一个个性化的电子档案资料库,借此能实时记载和跟踪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从而准确地得出评价结果。同时,根据评价结果教师也可以制定出相适应的指导策略,使过程性评价能够充分发挥“以评促学、以评定教”的重大价值。通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来完善课后评价环节,不仅可以极大程度地丰富评价内容,而且还能以更为严谨、快速的方法系统地分析数据信息,帮助教师从全方位、精细化的角度去理解并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评价改革中存在不足及未来展望

信息技术为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在实践应用中,仍然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方面的应用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未形成成熟的信息化评价模式,导致教学评价改革过程较为困难;(2)信息技术的应用依赖于硬件设施的支撑,然而部分高等院校的硬件设备配备相对滞后,无法满足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实际需求;(3)虽然信息技术离不开人为的干预,但是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能力有待改进与提升,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才能保证教学评价工作的高效实施。

以期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评价更具针对性、完善性和精准性,从而使整体的教学活动顺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基于此,教师仍然需要在教学评价领域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力度,通过构建信息技术设备、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更新教育理念的方式,为教学评价改革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扩大信息技术在评价中的应用范围,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最后,构建个性化、多元化评价模式,根据实际学情灵活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评价的革新活动,通过多样性的评价手段实现精准评价[7]。

结语

构建信息化教学评价模式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教学评价环节之中,能够实时、动态且精准地对教师所实施的教学活动进行适时反馈。而教师也可根据信息数据,不断反思并改进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与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相契合,从而实现教学质量和学业能力的双重提升,助推教师职业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进阶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文辉,王玥,董建民.“积极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改革中的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2,(26):28-30.

[2]马慧玲,李敏艳,晏丽.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多元化评价机制的改革与探索——以《生理学》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22,(05):81-82.

[3]周文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教学及评价改革[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0,18(04):38-40.

[4]袁先珍.高职网络学习空间构建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51):34-35.

[5]李子莹.信息化环境下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07):22-24.

[6]文立.高职课程“过程+成果+增值”星级综合素养数字评价模式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02):88-91.

[7]宋莹莹,庄蓁蓁.高职院校多元主体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公平性探析——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苏高职教育,2023,23(05):83-92.

(作者单位: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