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探析

2024-12-13 00:00:00周汝一 于欣雨
公关世界 2024年21期

摘要:在“大思政课”全面推行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各种育人资源和育人手段。而红色资源是伟大奋斗历史和初心使命的载体,在铸魂育人方面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养料,也是构建“大思政课”的鲜活的历史课堂。高校“大思政课”中红色资源的有效融入,既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又是传承红色基因、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一项重大措施。目前,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还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困境,要不断提升新时代思政课育人效果,实现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同频共振。

关键词:红色资源;大思政课;育人机制

引言

“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1]。红色资源是近代中国在漫长岁月的艰苦斗争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一代代视若珍宝的精神财富,并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保护和利用好这一资源。红色资源是我国百年奋斗历程和初心使命的载体,将其纳入“大思政课”建设,不仅是为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旨在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共识,又是高校保护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的一种重要方式。高校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积极探索其德育途径,全方位推动“大思政课”的发展。

一、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一)传承红色基因,造就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在百年光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与物质源泉,经过不断地传承与创新得以凝结成红色资源这样一种极为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广义上讲,红色资源可以归纳为“人”“物”“魂”3个部分[2]。红色资源是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以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巨大魅力、无可比拟的感染力,展示了一种精神和行为上的良性启发和价值引导。坚守“大思政课”课程属性,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时常会出现由理论向理论过渡的现象,这就会造成单调乏味的教学效果,难以将思政课讲细、讲透、讲活,难以有效地担负起新时期思政课的使命与职责[3]。红色资源与思政课具备极高的契合度,可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效果,也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育人效能,使思政课服务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二)传承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历史号召

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后,经历并折射出了长达百年的漫长的历史变迁。众多的志士仁人不断地探索着解决时代难题的“灵丹妙药”,先后作出了前仆后继的舍身奉献,不同的新生萌芽势力相继出现。但是,没有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改变能够使中国人民的命运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量变”终会促成“质变”。无数先辈们怀着民族进步、人民幸福的信念开辟出新的希望,使中华文化在岁月冲刷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心的火焰再次燃起。在百年历史征程中,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红色资源,形成了生生不息、千古不磨的红色文化。红色资源是中华文化特有的精神符号,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继承和发展的珍贵宝藏。将红色资源融合到思政课教学中,既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革命精神的赓续,也是唤起历史文化潮流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三)是思政课活起来、起实效的根本遵循

思政课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但当前,我国大学思政课还存在学生主体参与程度不足、授课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创新度不够等问题,致使如思政课中所蕴含的新时代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等核心内容有时难以真正深入到学生的日常言行中。显然,高校思政课小课堂的供给还远远不够,需要从广阔的思政大课堂中,从生动的实践中获取。“大思政课”内涵丰富且深刻,主要表现为大视野、大目标、大平台、大格局。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使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中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思政课所带来的心灵的洗涤。正确利用好思政课,深入学生内心,触动学生情感、坚持以德育人、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与价值引导,使思政课真正活起来、用起来。

二、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各高校结合各自的特点,对如何在“大思政课”中融入红色资源进行了探索。在肯定其取得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我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还面临着“远”“浅”“散”3个方面的问题。

(一)红色资源与学生距离远

红色资源是优质的政治教育资源,但由于其历史悠久、空间分散、特色鲜明等特点,在与“大思政课”的融合中面临严峻挑战。

1.时间久远且集中

红色资源的形成跨越了100多年的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的红色文化集中体现进入近代之后的历史阶段。此外,对于“00后”的学生而言,“红色资源”是历史资源,没有太多与之密切相关的生活资源,对历史故事、英雄和传承精神感兴趣的程度并不高。

2.分布不均

中国的红色资源分布在全国各地,但由于当时沿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前进,这就导致了红色资源在农村和红色老区的分布相对密集和丰富,相比之下城市地区的红色资源分布较为逊色,许多红色资源远离学生的生活环境,限制着学生更多地获得和利用红色资源。

3.心理上存在“隔板”

“红色资源”通常带有庄严神圣的印象,这对日常生活中接受“快餐”和“消费文化”过多的一些大学生而言,“红色资源”在他们心目中留下“束之高阁”的刻板印象,从而形成一种“敬而远之”的心理距离。

(二)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程度浅

从常规思政课走向“大思政课”,尤其要注重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突出实践性。这就需要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向更深层次、更有效地融合红色资源迈进,但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着“浅”的问题。

1.融合的内容不够深入

主要体现在对红色故事的叙述上,未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解释和历史剖析,缺少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尤其是以“参观”为主要形式的红色集体教育,走马观花,拍照了事。

2.融合方式不够深入

当前,我国高校开展红色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主题作文、知识竞赛、校外参观、寒暑期社会实践等,这些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时间碎片化、时效性短、创新能力差等问题。

3.融入效果浅

一方面,红色资源的内涵价值还未完全渗透到学生的心里,认为红色教育不过是在橱窗里看看红色文物、拍拍照片、听听故事而已,无法对红色资源中所包含的历史、理论和精神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意味着红色资源的很长一段时间的放置,也就是把红色文化教育看作是学习的特定内容,德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体系散

“大思政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种社会性的课程,需要利用各种资源中的各种元素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复杂体系,通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影响。

1.“散”于主体之中

“大思政课”具有学生群体、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干部队伍和校园传媒等多种参与主体,是一种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但当前各主体之间的配合程度略显不足,导致运用红色资源的合力还不突出。

2.融入内容“散”

在选择红色资源时,应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在不同学科、不同活动中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散”主要体现在对红色资源的利用上,多以英雄人物、红色故事、视频图片等为个案,在课堂教学中红色知识的展示缺乏系统性。

3.融入程度“散”

为妥善处理“大思政课”“融进来”与大学生“走出去”之间的关系问题,总体上,鉴于大学生主观上的参与度和红色资源客观上的融入度还存在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完善。

三、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优化路径

如何解决当前红色资源存在的“远”“浅”“散”问题,需从育人主体、内容、方法、机制等多个层面进行联动,提升“大思政课”的高效性与指向性。

(一)激活教师力量,促进教育队伍素质提升

“高质量”的思政课必须在学校建设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素质优良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是检验教师队伍建设成效的关键”。红色资源能否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关键在于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4]。提升其运用红色资源的能力,需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1)要实现观念上的转换,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德育功能。要充分利用好周围的一切红色资源,善用学校、全社会积极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红色资源;(2)要增强科研意识,提升红色资源育人效果。加强对红色资源的理论研究、加大对红色资源的教学探讨;(3)要健全教师队伍,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化。激活师资力量并不只是指教师的人数多,而是指教师的素质强。要积极挖掘以红色老兵、红色基地讲解员等为兼职教员的师资力量,定期走进大学讲授思政课,不断给大学“大思政课”注入新的生机。

(二)挖掘育人内容,营造红色资源教育环境

红色资源虽然与思政课有着天然的联系,但真正发挥其育人价值重要的是使其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工具。中国的红色资源分布在全国各地,对“思政课”的实施有着重大影响,但是,如果将其和“大思政课”割裂开来,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将其纳入教育体系研究中,使红色资源真正融入课程建设中,将其转变为货真价实的教育资源。“课程的教学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首先,进一步开发现有的红色资源,进一步诠释科学家精神、志愿者精神等新生红色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5];其次,要想让红色教育资源更加充实,要坚持“开门办”的理念。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把学校的历史和校园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挖掘学校的红色资源,让它在校园的环境中丰富起来,另一方面,要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各红色资源孕育地,拓展“大思政课”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范围。

(三)课程和实践结合,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

若要将红色资源纳入思想政治课,就必须构建一种战略模式,并将其纳入课程和实践体系中。从课程体系来看,以现今高校本科阶段开设的几门思政课程为例:(1)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结合,要以先辈们的红色精神和民族气节,燃起当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2)与“近代史”课程结合,重点是利用十分珍贵的史料和史实丰富国家的历史,阐明中国近代史发展的逻辑;(3)融入“马原”课程中去,重点是以先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4)与“新思想”课程相结合,紧跟新时代发展的步伐,以新理论、新观念为实现百年奋斗目标提升自身。

将红色资源融入实践体系,要善用社会大课堂。(1)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红色教育资源,对思政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增强其吸引力;(2)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日常红色教育活动;(3)在大学生网络学习环境下,对红色资源的形式进行创新,用创新性创作来促进其网络传播,构建完善的红色思政课系统。

(四)坚持系统联动,强化红色资源的教育实效

“大思政课”的建设是一个多主体联动、多课程协同、多资源整合的系统工程,加强“大思政课”建设,就需要加强各主体工作的协作水平。(1)要强化组织和领导。高校要把利用红色资源来加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融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计划之中,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起来,形成包括班级、校园和社会的思政课综合课堂;(2)加强合作关系。必须建立高校、红色场馆和革命圣地之间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在各个院校间共享教学资源,如教学案例、数据库、多媒体等,进行相互借鉴,相互交流;(3)要强化绩效考核。开展“大思政课”的有效性评价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各高校应把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的结合度纳入教学、科研成果评选和思政课评价中,并以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不断推进红色资源对“大思政课”建设的赋能。

结语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在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方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红色文化既是民族历史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培育新时代新人的一种精神资源。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掘出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对其进行创新,给学生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思政教育活动,弥补传统的理论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人民日报,2021-10-01(1).

[2]李水弟,傅小清,杨艳春.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06):159-162.

[3]冯秀军.“大思政课”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23,(08):84-89.

[4]姚兰.新媒体时代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0):161-163.

[5]陈理宣.教育学原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