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2024-12-13 00:00:00张艳辉
公关世界 2024年21期

摘要:红色文化资源历经千年的沉淀积累,具备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兼具着传承与育人的价值,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可行。纵观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况,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不到位,使文化育人的价值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指出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提出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引言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而在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下,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容易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性。面对此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采取科学的手段将其融入教育活动中,用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教育质量,并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环境瞬息万变,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也需要不断调整,虽然已有众多思想政治教育者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育工作中,但具体的融合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课堂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最为关键的一环,也是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主渠道。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需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价值,而多元教学方法是保障教学工作质量的基础[1]。但在具体教学中,课程设计创新性不足、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课堂中缺乏互动,使思政教学趣味性不足,学生的参与动力偏弱,难以深入理解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自然无法达到想要的教育效果。

(二)与校园活动融合不够深入

红色文化资源是极佳的思政教育素材,其可提升思政教育的活力,校园文化活动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红色文化资源传承渠道的延伸。如今大多数高校红色文化活动氛围并不浓厚,红色文化资源缺乏号召力,育人功能并未有效发挥出来。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并未结合学生的个性及心理需求,无法和学生形成共鸣,使学生的理解难度相对较大,难以将红色精神和个人成长相关联[2]。

(三)红色文化资源宣传方式尚待优化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红色文化资源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发挥提供有效助力。因网络信息过于复杂,部分大学生缺乏思辨能力,网络不良信息容易给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法产生影响,若未获得及时的引导,可能对其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对未来的成长也会造成巨大阻碍。需将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借助网络平台促进其融入思政教育中。但如今网站、公众号中发布的基本是展示性的红色教育资源,互动设计相对不足,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阅读兴趣无法被有效激发,使红色文化资源的正向影响价值并未充分发挥出来。

二、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红色文化资源有着天然的育人价值,将其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也极为有利,因而两者的融合切实可行。

(一)更好地应对各种不良影响

国家与社会都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大学生也会随之不断改变思想观念。在此发展趋势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红色文化资源传承都会迎来巨大的挑战。首先,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可获得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不仅可通过网络名师课堂接受不同的教育,还可以在平台中观看各种各样的红色影片。网络原本就有很强的包容性,学生获得海量信息的情况下,也会接触各种不良文化信息。学生在网络中可自由发表言论,也使一些不当言论会大面积传播,尤其是一些诋毁革命英雄的言论,容易使学生对革命英烈的认知产生偏差,这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极为不利。同时,虚拟的网络社交,极易让部分学生上当受骗,蒙受损失。负面的信息除了会让学生的是非观受到影响,理想信念也会被动摇[3];其次,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市场活力被充分激发,资源配置科学性得以提升,人们的行动也会在较大程度上受利益的支配。此种思想对学生价值观念容易产生很大的影响,使部分学生出现金钱至上的理念,从而相互攀比。各种违背道德规范的现象出现,必须引起教育者们的重视;最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使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愈发密切,多元文化碰撞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多元文化交融可促进优秀文明的吸收,但也会被消极的思想观念影响,如学生受到极端主义思想影响,无论做什么都讲究个性化,以自我为中心。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红色文化资源的科学应用可使得高校解决道德教育问题,培养出更多道德修养较高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做好铺垫。

(二)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需求

红色文化资源是在长时间积淀下形成的有极高育人价值的资源,当中包含的英雄人物事迹等内容,均可作为思政教育的生动素材,使思政课程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性,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同时,红色文化资源可促进思政教学方法的改革。红色文化资源中有着众多的典型人物与事例,教师将这些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或是带着学生去参观革命圣地,让学生对红色文化形成更深刻的感受。红色文化资源还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说服力,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播放红色影视作品,可让学生对革命时代战士们的壮烈牺牲精神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而学生们对参观革命圣地等实践活动更感兴趣,参与感也会大幅增强,自然可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在促进思想政治教改工作顺利推进的过程中也应深刻意识到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价值,从而不断深入地挖掘价值。为使价值性可最大限度发挥出来,需要着重注意下述问题:首先,还需进一步挖掘价值性。高校部分教师不注重红色文化情感传递,将重心都放在知识传授上,因而情感目标无法实现,必须将红色文化知识与情感相关联,开展系统性的研究[4];其次,尚待优化教学方法。众多高校在思政教育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方面,已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但也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理论灌输便是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最后,效果尚待提升。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过于随意性,学生获得的只是表面化的红色文化资源,如此很难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红色是革命的底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好此底色,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升学生思想觉悟,促进红色文化获得有效传承。

三、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必须遵从育人工作的原则,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还需紧密结合学生的成长特性,对教学方法进行灵活调整。总之,必须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才可推动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教育创新和文化传承双重目标。

(一)注重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

从如今各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安排情况来看,红色文化资源的覆盖率相对较高,但在具体价值发挥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结合思政教育在新时代的变化趋势,明确具体的任务目标,结合不同课程的特性,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引入更为丰富的公司文化资源,将其的功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红色文化资源有很多引入课堂教学的路径,但必须结合课程特性与学生需求来改进方法,确保资源和教学的契合度。大部分大学生都已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是其最为珍贵的东西,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中,可采取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促进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的有效培养。例如,可将红色经典艺术视频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通过生动的视频内容感受先辈们的无私奉献、坚韧不屈的精神力量。同时,可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历史情境中,对于历史知识不扎实的理科生,需要积极介绍历史背景、情节,而文科生本身对历史知识就了解较多,应将教学重心放在研讨红色资源精神内涵上。为使教学效果达到更高水平,可通过文字、图片、视音频等相结合的形式,并配合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方式,让师生有更多互动的机会,一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探索精神价值对学生的影响性。在此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红色文化学习的动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红色特性,红色文化也可获得有效传承[5]。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

无论是直接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或是通过教师讲授获得知识,都比不上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深刻感受。红色文化资源本就在不断实践中形成,其可作为实践成果的验证依据,也可成为实践教学的题材。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开展丰富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自行挖掘问题,自主分析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深刻感受革命先烈的魅力,获得充足的精神力量。与此同时,在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中,还可促进学生成果总结能力的培养,通过归纳总结对红色文化有更深入的认知,促进个人思想觉悟的提升,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结合教学任务与内容来明确,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对预期成效进行评估,同时将物力、财力等因素考虑在内,明确学生的实际需求,组织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例如,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旧址,促进艰苦创业精神的培养;组织学生参与长征题材的作品演绎,促进其坚定革命信念;也可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推介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应多加引导学生,尤其是在学生面对一些困惑时,需适时地指导,才可让学生的实践活动参与动力长久保持,学生的创造力被有效激发,思政课堂也更具活力。

(三)注重利用好网络新媒体的助力效用

数字化技术和各种先进设备的应用,使红色文化资源拥有更多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也为教学工作的创新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必须被充分认可,教师应利用好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等,利用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呈现教育资源,让网络媒体的载体效用最大限度展现出来。网络媒体教学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可突破时空约束来授课,不再是固定化的场景授课,可以结合学生的时间来灵活安排授课。网络媒体教学的任务目标可否顺利实现,受众的范围与影响力、授课内容质量是当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提升授课内容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大的助力,使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幅提升。网络媒体教学必须有丰富的数字信息作为支撑力,而红色文化资源是其中重要的高质量资源,可为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奠定良好的信息基础。无论在哪个时期留下来的旧址、文物、经典文艺作品等,如今大多数都已通过视音频等网络资源形式来呈现。且在时代的洗礼之下,这些资源的吸引力不断提升,只要对原版资源稍加打磨,便可成为极佳的网络教材。各高校必须将自身的师资优势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及现代化的网络媒体,构建形式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库,拓宽教学网络平台,开设官博与微信公众号,使师生的互动交流空间更为广阔。此外,应和校外网络媒体积极协作,创新媒体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式,延伸教学的范围,对网络动态多加关注,并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使其在网络平台中的行为更为规范化,也可自觉利用网络平台来获得与学习红色文化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可持续发挥出来。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的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出现思想偏差,这也相应地提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社会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红色文化资源是经过时代洗礼的宝贵精神财富,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将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应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相应的作用,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创新局面。

本文系1.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项目(人文社科)《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职本科思政教育研究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21WCXTD021);2.2024年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流量经济视角下肇庆红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4GJ—160);3.2023年肇庆市科技创新指导类项目《肇庆本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304031703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徐德斌,宋扬.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路径研究[J].吉林教育,2024,(14):3-5.

[2]冯靖媛.山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审视[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4,27(02):60-64.

[3]金晶.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逻辑——以江苏泰州为例[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02):84-88+99.

[4]蔡江,孟悦.武汉红色文化资源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1(04):25-28.

[5]刘菊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07):144-146.

(作者单位: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