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资助现状及服务体系优化

2024-12-13 00:00:00许月辉
公关世界 2024年21期

摘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家庭给予更多的经济支持和精神关心,同时也需要社会以及高校能够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引导和帮助,特别是对于需要受到资助的高校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不仅需要在学业上获得帮助,同时也需要在经济上获得资助,为此需要高校、社会以及大学生个体能够积极地投入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资助服务体系优化工作中,利用完善的资助服务体系来服务于受资助大学生的服务工作,让受资助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拥有和谐稳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能够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公正合理分配,为此本文在分析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资助服务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资助服务工作存在的困境,并提出有效的策略,做好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资助服务体系优化的工作,利用完善的大学生资助服务体系来助力大学生的资助服务工作合理开展。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高校;资助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公平不仅关乎社会教育行业的稳定发展,同时也彰显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重视与关注,对于大学生的资助服务工作是高校、社会以及大学生个体都共同关注的工作,不仅关乎需要资助大学生群体是否能够获得合理的资助服务,同时也关乎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是否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只有将教育资源进行公开化以及透明化的合理分配,才能够保障需要资助的大学生群体得到需要的资助服务,保障受资助大学生专业学习的顺利完成以及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资助服务体系概念

(一)大学生资助服务体系内涵

高校大学生资助服务体系的建立旨在为在校期间的大学生提供培养机会以及经济支持,使每一位在校大学生均可获得在校学习的机会,促进社会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让在校大学生能够借助各种帮扶渠道和资源来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以此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帮助大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进行知识的学习以及学历的提升,从而获得个人能力的发展。

(二)大学生资助服务体系形式

高校大学生资助服务体系通常有勤工助学、奖学金、贷款或者助学金等方式,使在校大学生能够获得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资源、学费或者生活费等学习所需。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转型升级,资助方式及资助理念也在不断地随之而改变,高校为在校大学生的资助服务内容又增加了社会实践、学术指导以及企业实习等助力方式,让大学生能够实现身心素质、道德素养、政治素养以及知识技能的提升,让大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提升综合素养。

(三)大学生资助服务体系发展特点

高校大学生资助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全面且系统性的过程,其中包含资助服务理念、资助、服务评定以及资助服务管理的多个环节内容,随着教育走向个性化培育发展的趋势,高校大学生的资助服务体系呈现了个性化、多样化以及系统化的服务特点[1]。

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资助现状

(一)建立大学生资助服务管理部门

针对高校大学生资助服务工作的开展可以建立合理化的相关制度,例如,校长负责制等,利用建立的资助服务管理部门来对服务对象进行信息的采集及审核、服务对象评选标准的确定以及等级的划分,利用相关政策以及服务制度使大学生资助服务工作更加透明化以及公平化;在负责人制度下,明确高校的具体负责人,利用负责人进行引导和监督大学生资助服务工作的高效化开展,利用监管以及认定机构来保障资助服务工作的公开以及公平。大学生资助服务流程规定先由班级学生进行资助服务的申请,之后由辅导员或者相关人员进行资料的认定审核,随之在正规程序的引导下开展正规的筛选工作,使真正需要资助的大学生能够获得公平的教学资源。

(二)对资助的大学生对象进行明确的界定

根据大学生资助政策的规定要求,受到资助的对象需要符合相关的资助申请条件以及评审标准;由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奖金的发放,力求做到制定的参照标准公开、透明以及公平。让需要受到资助的贫困大学生能够得到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以此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在校期间能够实现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给予社会输出高度学历人才,避免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公而造成人才的流失。此种大学生资助服务体系能够缩小教育的不公,帮助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实现大学梦想,给予他们完成学业的安全感以及自信心,帮助其建立正常的成长和教学环境,促进我国的教育公平和可持续性发展,维护且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2]。

三、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资助服务存在的困境

(一)未能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资助服务监督管理机制

在大学生资助服务工作中会经常出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状况与申请信息不相符的现象,这给资助对象的识别与认定带来了各种问题,出现了很多不符合资助条件的大学生获得资助服务的现象;因此需要班级辅导员对于班级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全面的调查以及持续跟进,做好班级的贫困生资助监管工作;但是班级辅导员在学校中的工作内容较多,为此关注经济困难学生以及资助服务工作的精力较少,为此,无法使真正需要资助的大学生得到辅导员的全方位关注。

高校并未制定合理的措施与流程来实现对于真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认定,致使很多家庭经济条件尚可或者富裕的大学生利用信息造假的手段来获得资助资源,挤占了真正需要帮助的大学生的社会资源,即使有的班级采用民主投票等公开化的选拔方式,但是因为各种主观因素的原因依然存在虚假情况。学校采用的民主选拔的方式也容易给予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内心创伤,由于大部分需要资助大学生的自尊心较强,因此不愿意积极地进行大学生资助服务的申请参选,需要高校辅助辅导员建立合理的申请与选拔制度来开展对资助服务对象的认定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信息造假以及服务申请的问题。

(二)未能引导社会参与到大学生资助服务工作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资助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依靠高校资金和国家财政资金,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高校需要的大学生资助资金不断地上涨,所需要被资助的大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地上升,为此不断上涨的资金数额给予高校和地方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对经济发展不理想的地区,财政收入较为薄弱,为此造成了经济发展强盛的地区的大学生资助金额高于财政收入较低的省份,因此造成了资助资源不平衡的现象,也给财政收入较为薄弱的省份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困难;而资助金额的不合理性会使学生出现流动变化,致使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以及学生结构调整的不合理性出现[3]。

(三)未能创新大学生资助服务类型和评价机制

随着国家对教育愈发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强,教育的改革使高校的资助结构也在发生创新性的改革,不断地创新以及拓展资助类型和项目。但是,目前以资金资助的大学生资助服务形式依然占据主要的方式,未能实现对大学生进行资助育人的资助服务,随之而建立的评价机制也存在不合理性。

首先,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资助类型依然依赖于经济资助的方式,局限在经验主义的资助管理方式中,未能对大学生实施合理的教育帮扶、精神帮扶或者能力帮扶等资助服务,许多高校未能建立层级化以及上下一体化的管理结构,致使无法实现创新大学生资助服务形式,高校未能利用科学以及完善的资助文化来拓展资助方式。

其次,很多高校并未建立科学的资助评价机制来完善大学生资助服务,对于资助服务的评价只是关注是否将助学金按时发放给予学生:实施的资助金评定和发放流程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要求,未能有效地追踪和调查大学生得到资助资金后的使用情况,未能利用资助资金来带动大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状态,使割裂状态的资助服务和大学生学习情况未能发挥资助服务的教育价值;高校更多的是关注大学生是否对受到的资助服务满意,并非关注大学生受到资助服务之后综合素养是否得到提升,缺乏合理的资助评价机制,会使部分受资助的学生拿到资助资金之后,形成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助长大学生的不良学习以及生活风气。

最后,很多高校未能创新大学生资助方式依然采用传统的资助模式,进行资助资源的分配和资助方式的选择,在实际的大学生资助服务工作中,对于选择专业性强的受资助大学生,可能更多的是需要专业实践机会或者专业学习资料,绝非仅仅地给予其提供经济上的帮助,为此,需要高校在实际的大学生资助服务工作中,对于需要资助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审视和了解,以此选择合适的大学生资助服务方式,发挥大学生资助服务工作的育人价值。

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资助服务体系优化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自助服务监管体系

高校应该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资助服务监管体系来全面地监督管理大学生的实际家庭状况,对需要资助大学生的多方面信息情况利用资助小组进行追踪和调查,以便利用全面且准确的信息筛选符合资助要求的大学生,针对信息造假的学生应该立即停止对其进行资助服务并且进行培训教育;针对高校大学生的信息造假和选拔造假等问题应该建立诚信评价制度,利用学生档案的方式记录学生相关生活和学习信息,方便于高校对于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做到真正地了解。

同时,高校可以制定相关措施来惩戒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在学校举行的各种评选活动中将诚信档案信息作为评选的参考因素之一,剔除失信大学生的参加名额;并且对于有失道德准则的大学生应该根据情节给予不同程度的惩戒处理,并且将不诚信的行为记录在案,如此才能够从根本上掣肘大学生的非诚信行为,让大学生对大学生的资助服务工作保持敬畏心[4]。

(二)利用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参与

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高校或者地方政府可以有效地引导企业积极地加入大学生资助工作中,比如,可以制定相关的免税政策来鼓励企业给予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提供帮助;高校也可以利用校企合作来给予被资助大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培训或者经济扶持,这样不仅能够给予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同时也能够给予企业输送更多专业型的技能人才,以此形成双赢局面;也可以建立大学生资助基金会来管理来源于社会与企业的资助资金,对于直接基金会的管理可以由企业、政府以及高校共同监督管理,保证资金来源以及运转的公开透明化,实现社会资助资金的可持续性资助价值。

(三)建立多元化的资助服务体系

为了实现大学生资助服务工作的真正育人价值,针对目前大学生资助服务体系中的评价机制和资助方式单一性的问题,高校可以从教育育人的角度出发来创新大学生资助服务评价机制和资助服务工作内容,将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以及社团活动相融合促进资助多元化发展。

首先高校应该拓展大学生资助服务形式,建立多元化的资助服务内容,例如,可以给予需要受到资助的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教育资源或者科研项目实践等内容,拓展资助资源的类别和方式,满足不同情况大学生的不同受资助需求,真正利用大学生资助服务来改善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其次,不断地完善资助评价方式和资助评价指标,例如,可以将受资助大学生的实际家庭情况或者生源地的相关情况定义为一级评级指标;将受资助大学生的班级评价情况或者学习成绩情况定义为二级评价指标,以此做到设定的资质评价指标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保障筛选出来的受资助对象真正符合资助标准要求,利用自主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来保障资助资源分配的合理性,避免因为资助资源分配不公而造成学生内部矛盾或者学校名誉受损。

最后,高校可以创新资助活动内容对于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引导受资助的大学生进入到素质能力拓展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等主题的教学活动中,让社会机构、学校教学和社团活动一同协助受资助大学生开展资助活动,让受资助大学生通过参与实质性的资助活动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以及正能量价值,以此培养受资助大学生的坚强品质,让受资助大学生能够走向社会之后拥有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心[5]。

结语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高校的大学生资助服务工作是切实落实国家教育资源公平公正的有效措施,也是给予国家输出更多高等学历人才的重要保障,为此需要高校能够意识到大学生资助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地总结高校的大学生资助服务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利用相关政策提高大学生的资助服务工作质量,建立完善的资助服务监管体系,创新大学生资助服务评价方式和资助服务内容,有效地引导社会多元化的资助力量共同服务于大学生的资助工作,让需要受到资助的大学生能够在安全、稳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全员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袁万国.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工作思考[J].国际公关,2022,(16):158-160.

[2]任晓静.“以人为本”视域下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J].大学,2023,(23):21-24.

[3]孙宏发.精准资助背景下学生资助育人体系构建路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3,15(04):106-112.

[4]胡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科教文汇,2024,(03):19-22.

[5]王潇.新形势下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路径[J].西部学刊,2022,(20):132-135.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