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2024-12-13 00:00:00吕玉霞 王忠华
公关世界 2024年21期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有效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进路径。通过分析学校教育的三要素即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中介,探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与缺陷,充分挖掘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行为,提出应灵活使用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情况、设立恰当的目标以及创新学习方式,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学习环境,构建和谐课堂;还应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高阶建构,善于动态生成,坚持教学反思,促进个性化教学,提升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行为,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高效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有效教学行为

引言

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是指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提升思政课有效教学行为。有效教学行为,即通过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完善,有效提升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价值的行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课堂面授的传统与保守性,极易引发学生的听觉疲劳,而完全在线课堂也被实践证明具有缺陷性,如何提升有效教学行为成为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1]。混合式教学将课堂面授与在线学习相结合,将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室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虚拟学习环境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较好弥补了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和单一在线学习模式的缺陷,减少了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的现象,此现象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的一种新常态。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混合式教学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会影响有效教学行为的发挥,特别是学校教育的三要素,即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中介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的表现,会影响有效教学行为的充分发挥。通过分析三要素的优势、缺陷及提升路径,充分挖掘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行为,可以强化高校思政课师资及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高效的学习体验。以下从三要素入手分析混合式教学有效教学行为的制约因素及提升路径[2]。

一、教育主体

广义上讲,教育主体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教育产生后,主要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教育者中,教师是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主导者,是制约混合式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其政治素养、知识储备、教学信念、教学动机,特别是运用教学平台的能力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3]。

(一)在线教学平台是提升思政课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重要载体

在课程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刺激,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生动的案例、设计有趣的互动环节以及结合时事热点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线讨论等方式,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通过在线测试、课堂活动、作业批改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予以反馈和指导。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在学习中形成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在线平台可记录学习所产生的大量数据,能够帮助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制定精准的课堂教学方案,对学生的性格、学习方式、风格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4]。

在线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其缺陷也显而易见。纯技术环境的学习方式对设备和环境的依赖较高,且容易令学习者因缺乏情感体验而产生孤独感,尚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依赖互联网技术而诞生的教学模式,极容易导致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弱化,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就显而易见,但其优势并不会自然而然发生,数字技术不会自己发挥作用,仅仅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添加一点在线学习的成分,并不能有效提升教学行为[5]。教师要熟练掌握教学数字平台的操作与使用,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使用网络平台和即时通讯工具,如Moodle、在线课程、QQ群或微信群等平台,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教师还应做到教学行为明确、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活动围绕教学任务开展、及时掌握学生状况、合理解决课堂问题;教师应优化在线学习管理、加强教师支持、创新面授课堂设计、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和实施个性化教学等整体教学过程中提升有效教学行为。通过优化混合式教学方式与手段,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上的提升,还能够在情感上得到支持和关爱[6]。

(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有助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发挥

思政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与青年学生的需求不相适应,会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过硬的政治理论修养则是提升有效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故应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思政课教师应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增加教学知识储备,提升教师责任意识。但在实践中,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往往停滞不前,缺乏专业性、前瞻性。

教师培训和思政课教学激励政策是保障有效教学行为实施效果的要素,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通过整合国家、地方、学校的培训体系,借助科技手段共享全国的优质培训力量,有效利用国家级优质培训资源,进行集体备课等,加强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的提升,引导教师感知到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学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做出积极回应,明确教师、学生、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与技术支持并非简单地互相叠加,而是需要精心的设计,多管齐下,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7]。

二、教育客体

教育客体是指受教育的对象,其价值取向与思政课有效教学行为的发生息息相关。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受教育者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新时代大学生,不再满足于只做被动的获得者,他们往往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由于受到当前经济形势和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其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更加倾向实用主义,学习目标模糊,甚至对思政课理论出现认同危机。在此情况下,提升有效教学行为在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拓宽课堂教学空间

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可以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偏向感性及乐于接受形象化事物的特点,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教学工具,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以拓宽课堂教学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获取课程资料,可根据问题链提前预习,还可以通过平台做到全员全程参与讨论和互动。数字技术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模拟真实的历史场景,或将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纳入虚拟课堂中,从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教材的内容。通过将抽象的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还可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契合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当前高校大多文理科并存,学生的教育经历不同,掌握的知识背景和理论水平也参差不齐。对于文科生而言,思政课内容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对于理科生而言,又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在此情况下,不仅需要教师充分分析学生特点,还需要学生根据数字技术获取自己的学习数据,从而据此制定出与自己相匹配的学习计划,激发学习动机;学生可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为受教育者提供的视频、虚拟仿真游戏、电子读物等自学素材,通过在线学习直观、立体、快捷地掌握理论内容[8]。

需要注意的是,数字技术融于思政课教学虽有助于学习者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但也容易使学习者因为缺失外在监督而造成学习时间的随意性、学习效果的不确定性以及学习的无助感等。新时代大学生置身于网络环境中,习惯通过网络来学习知识,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未知欲及自主性,但是较为缺乏对海量信息的理性甄别与分析能力,这可能严重影响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度和学习动力。同时,学生的教育背景和学习经历也会对有效教学行为产生直接影响,造成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序不同,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和适应能力不同。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形成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同学之间的互相影响对思政课有效教学行为的展开也有很大影响。如果周围同学对马列主义、对新时代新思想具有高度的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就会在无意识之间感染和带动其他同学的情绪和兴趣。应利用混合式教学保证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交流的便捷性与师生深度沟通性的统一,使线上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促进学生思考的有效平台。

三、教学中介

教学中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外部条件和教育对象所处的教育环境,像学校环境、平台因素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宏观社会文化环境,如思政课教育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状况等。学校环境包括校园文化、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生源状况、信息技术等,还包括学校的物质条件、政策及教学管理。这些要素相互交织,都会对有效教学行为产生影响。

(一)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是影响思政课有效教学行为的重要条件。由于当前存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的现象,部分高校存在重专业课轻思政课,对思政课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管理观念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现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开展需要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教学资源的提供、课程信息的发布、在线交流与课程考核、教学管理等工作,还可以建立跨校、跨区域思政课研究平台,组织虚实结合的研讨活动。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及相关软件的建设、顶层设计、对外合作等也是保障有效教学行为效果的重要因素。此外,数字技术还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比较固定,主要围绕国家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进行,而混合式教学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线上资源,将国内外思政课的最新研究成果、实践案例等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另外,学校还可以提供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为学生提供较为安全便捷的交流互动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课程性质、班级规模和教学模式。课程因素是教学行为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的体现、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中课程性质、班级规模、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上课时间等课程因素尤为关键。例如,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重点和方向,班级规模影响了教学方法的使用、课堂氛围与学生参与度,课时安排决定了教学时间的分配与学习效果,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的方向,上课时间则对师生的状态、注意力和记忆力都有显著影响。另外,教学内容也是影响有效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思政课教学内容往往依据教材,尽管思政课教材经过专家精心组织编排,系统已经非常完善,但由于其理论性太强,不同课程及相同课程之间的内容有较多重复,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提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课程weLne1wYwGbz8da15d9EUA==因素,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由于现实情况限制,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往往班级规模大,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管理,同时教学资源的需求也会增加,这都不利于有效教学行为的典型。统一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混合式教学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便因材施教。

结语

数字技术虽然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种种便利,却也存在明显的缺点。高校思政课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混合式教学不是简单地使用网上平台、建设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或者仅仅为了教学活动的花样翻新,其核心目标在于提升思政课的有效教学行为。应灵活使用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情况,设立恰当的目标,创新学习方式,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学习环境,构建和谐课堂,提升思维能力与知识的高阶建构能力,善于动态生成,坚持教学反思,促进个性化教学,做到既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又拓宽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性。总之,我们要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充实与完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行为,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

本文系2021年齐鲁工业大学校级一般教研项目《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模式建构研究》(项目编号:齐鲁工大鲁科院字〔2021〕80号)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翠凤.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学生在线学习力现状测度与提升策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42(03):166-170.

[2]胡晓燕.人工智能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研究[J].林区教学,2024,(05):64-68.

[3]朱永.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09):116-118.

[4]刘祝环,杨和满.混合式教学视域下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及改进措施[J].安顺学院学报,2024,26(02):79-83.

[5]朱光婷.基于慕课的重庆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式研究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06):80-82.

[6]鲁全信.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4,32(01):129-133.

[7]靳晴,张萌,马丽丹.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01):105-107.

[8]黄娉婷,范春.基于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双创课程体系设计[J].高教学刊,2020,(16):36-39.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