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层出不穷,为高校思政教学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高校思政教学必须紧跟数字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强数字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推动思政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但从如今的高校思政课堂现状来看,数字技术的应用不够深入,课堂吸引力偏弱,导致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基于此,本文对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堂吸引力提升的必要性进行探究,指出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堂吸引力提升面临的困境,提出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堂吸引力提升路径。
关键词: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虚拟现实;吸引力提升
引言
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堂实则是借助虚拟数字平台开展智能化、生动化的思政教学活动,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动力,提升学生情感认同感,更好地保障思政课堂教学质量。利用数字技术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不仅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之趋,也是提升思政课堂吸引力的必要手段。数字技术打造的互动化、新颖化的课堂,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让思政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学生眼前,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但从如今数字赋能的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数字技术的应用价值尚未充分展现出来,后续在此方面还应不断探索与实践,确保数字技术在思政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发挥至最大效能。
一、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堂吸引力提升的必要性
数字技术发展步伐加快的过程中,各行业都在持续发生变化,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为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保障思政课堂教学质量,将数字技术引入课堂中已是必然之趋。
(一)沉浸式场景提升思政课吸引力
数字技术是科技发展的新方向,其对教育领域而言是极佳的创新发展动力。数字技术可营造沉浸式的课堂,让师生不再局限于物理世界中,在虚拟教学空间中感受大师名家的魅力,体会不同文化的独特性[1]。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堂,可通过营造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沉浸式、智能化的教学场域,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动力。借助数字技术打造交互式学习场景,使教学由静态逐步转变成动态,学生在可视化场景、新奇教学场域中各感官被充分调动,获得沉浸式的教学体验,有效激发自身的探究欲望,更好地形成情感共鸣,保障学习质量。
(二)实景式教学提升思政课亲和力
教学成效不仅取决于教学场景的营造、教学过程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个人的语言与人格魅力在其中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可以将抽象化的知识以趣味性的方式来呈现。步入数字化时代后,学生可自行利用互联网获得海量的信息,而传统单向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已不相匹配,容易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态度消极。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使学生在课堂中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合作者、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在数字赋能的场域中,可通过实景体验感受理论的魅力,具有更强的代入感,形成与思政理论知识的思想共鸣,将知识转化成自身的成长驱动力。全景体验下学生的参与感可大幅增强,师生间的距离也可有效拉近,可真正转变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真正积极地参与到思政课堂中。
(三)精准式教学提升思政课感染力
数字技术的精准画像、精准供给等功能,可使学生在思政课中延伸自身的学习思路。灌输性的教学模式看似已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已掌握教学内容,但此种掌握具有短暂性,难以实现知识的入脑入心。数字技术赋能可动态抓取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态、价值观念等,并结合学生的情况为其绘制数字画像,继而为分类教学提供有效参考。同时,数字技术营造的虚拟教学场域,可邀请多个教学主体一同参与到课堂中,除了师生外,还可邀请行业精英、学界专家共同参与实景教学,使不同主体可跨时空交流互动。虚拟融合的教学空间,可使学生获得不同以往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也可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精准性,为学生形成情感共鸣做好铺垫,从而有效拉近思政课和学生的距离。
二、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堂吸引力提升面临的困境
数字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并已获得显著成效,然而,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还面临一定的困境,导致数字技术价值的充分呈现受阻。
(一)数字资源平台建设相对缓慢
如今已有不少地区已在积极建设智慧教育平台,但仍然有部分地区与高校在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平台资源尚未实现深度应用[2]。平台建设部门之间缺乏协同,并无科学完善的支持制度,导致平台资源的利用浮于表面;其次,平台为师生提供的服务效用尚未充分呈现出来。高校思政课数字资源平台建设属于系统性的工程,如今基本处在试点阶段,与师生需求高度匹配的数字化资源供给精准度不足,使数字教育的感召力相对较弱;最后,尚未充分发挥平台共建共享的作用。由于各地、各校在数字资源平台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同,平台发展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使共建共享的落地受到较大的约束力。
(二)信息茧房导致教学思维固化
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对思政教师的要求,教师除了掌握基本的思政知识与技能外,还应拥有较高的数字素养,能够借助数字技术优化自身的教学模式。但信息茧房的存在,使教师接收的知识局限于个人了解的知识,对学生的差异性考虑甚少,不单会给师生思维发展造成限制,也会使师生对其他观念的探索兴趣弱化,由此陷入信息孤岛的困境,教学思维也会过于僵化,从而给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为使信息茧房问题不再出现,教师必须对自身思维多加关注,尽量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寻求不同见解。还需要鼓励学生拓宽自身的思维,积极探索不同的知识,延伸自身知识体系的覆盖面。学校应当增加信息源的供给,使师生的信息获取更加便捷。但如今各高校在这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实际的效果和预期存在较大差距。
(三)数字鸿沟影响教学资源公平分配
步入信息化时代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快速发展,然而,数字鸿沟使此类技术在高校思政课应用效果弱化。首先,数字鸿沟使师资队伍存在一定差异。教师数字技术的掌握情况、对数字教育的认知程度等因素都会使教学资源出现不均衡的问题。经验丰富、技能娴熟的教师在思政数字化教育的推进自然会更加顺利,但一些数字化技能薄弱的教师,要推进数字化教学工作相对较难;其次,数字鸿沟使学生获得的教学资源不均衡。部分学生的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偏弱,难以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开展学习活动,因而相比于数字技术应用娴熟的学生,学习质量也会相对较低,从而给自身的创新能力及竞争力造成不利影响。高校思政课可针对数字鸿沟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使学生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得以解决,但此方面的工作开展成效并不明显[3]。
三、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堂吸引力提升路径
纵观高校思政课堂的现状,课堂的吸引力普遍较弱,因而顺应时代的发展之趋,紧跟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开展教学工作,提升思政课堂吸引力是极为重要的工作。
(一)借助数字技术打造多元化教学平台
近年来,教育部不断增加对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为高校的数字化教育工作推进奠定良好基础。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堂吸引力提升过程中,必须注重教学平台共建共享问题,借助数字化平台突破教学时空的约束,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并促进各教育资源的聚集,其作用毋庸置疑。首先,构建开放化的教学平台。思政课教学平台的建设,需要注重汇集全部的教学资源,全面覆盖所有的思政教师,集中全体教师的力量,使资源供给更为完善与精准;其次,构建动态化治理平台。需根据不同地区、高校的资源偏好,加强思政课精品课程的建设,提升对资源选择性、规范性问题的重视度,对资源实施动态化调整;最后,构建创新型的平台。平台不单是开放共享的,还需成为可开展教学研究的综合性平台,需要积极探索思政数字化教育的改革方式,促进教育的全程跟踪,将数字教育平台的价值充分彰显出来。
(二)创新高校思政课数字化教学的模式
若要使高校思政课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应积极落实数字化转型工作,而在此过程中利用技术赋能创新思政课教育模式,培育新的教学形态,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加强数字化设备的供给,制定科学的数字化教育规划,为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提供有效助力;其次,立足思政课采集与分析教学过程的数据信息,使传统教学模式转向数字化模式,教学时空得以有效延伸。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开展资源的智能配对活动,使学生获得的内容切实所需,从而更好地满足个性化需求,为深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来分析学生的学情,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各种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组织工作;最后,利用数字技术收集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数据信息,并依据反映的问题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策略。借助数字技术创新课堂教学,结合学情来营造数字化教学情境,采取任务式、情境式等多种教学模式,有效丰富教学内容,延伸学生的知识视野,将数字资源转化成驱动创新的重要动能。积极探索形式丰富、高效便捷的教学新方法,通过线上线下紧密融合促进数字化教学的不断创新[4]。
(三)数字赋能教学资源供给常态化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集中教学资源,可为思政课建设提供良好助力。在高校思政课改革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思政教学资源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需要不断开发与整合资源内容,持续优化平台的功能,为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效助力。首先,提升资源供给精准性。各高校都应将教师群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采取科学的鼓励措施激励教师积极开发优质的思政课资源,深入挖掘优质的教学资源,打造出更多应用价值高的课程,不断优化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其次,采取科学的资源应用手段。结合学校、师生的需求来开发教学方法,将资源应用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开展优质资源的推广活动,借助数字资源对思政课教学重难点内容进行深入剖析,精准解读教学内容,使教师的教学知识转化能力获得有效提升;最后,不断创新机制建设。需要构建资源供给机制、动态调整机制等有助于思政课数字化教改工作推进的机制,通过增加经费、政策支持等形式,促进优质资源实现聚集,为思政课改革工作奠定良好的机制体制保障。
(四)借助数字技术提升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学评价是极为关键的环节,其和教学质量存在密切的关系。科学的教学评价活动可对教学状态有清晰地了解,可以更好地明确教学问题,确保教学活动更为契合教学目标。云计算、大数据等各种数字技术的应用,可在技术层面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建设提供有效支撑。首先,数字技术可将思政课教学全程情况进行记录,从而对教学全程实施全方位评价[5]。数字技术可全程记录过程性教学状况、互动参与情况等数据,由此生成可追溯的教学大数据。通过深入挖掘海量数据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形成数据化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为思政教学活动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其次,数字技术可实时记录思政课学习数据,对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评价。利用数字技术打造的虚实融合教学环境,可全程动态采集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学习动态等数据,形成海量的数据信息,为学习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支撑力。通过分析、整理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思想行为数据,可得出更为精准化的学习评价结果,为后续的教学工作调整提供参考,更好地保障思政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成效。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要求不断发生变化,教学工作的调整呈必然性,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均可起到显著的作用,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良好基础。因而,高校思政课必须要紧跟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强数字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借助数字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促进教学资源供给常态化,积极消除数字鸿沟问题,并加强数字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共同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李黎炜.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与突破路径探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10):145-146+149.
[2]陈杰,林浩晖.高校思政课场景教学创新:内涵、价值及路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4(03):95-101.
[3]罗燕芬,江文水.数字智能技术赋能新时代思政教育动因与路径研究[J].教育观察,2024,13(07):21-24.
[4]陈卓君,钟声.智媒时代数字赋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时代意蕴与实践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4,(01):146-151.
[5]林帅,李智睿.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04):114-117.
(作者单位: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