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教融合背景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对校企合作情况的调查,结合职业教育实践,发现产教融合背景下,外出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引领校企合作不充分、顶岗实习中学校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实际困难、企业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不足等实际问题。本文在理论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全产教融合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N”模式、进一步加强实习阶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校企联建共建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N”新模式路径的探索等方法,以促进产教融合形势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有序、高效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思想政治教育;“1+N”模式研究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使命,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在育人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双元育人的办学模式,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践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这要求校企双方除了在教学、实践、就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外,也需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共建合作。学生在实习期间,企业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校”与“企”“产”与“教”出现分离的现象[1]。面对新的职业教育环境和时代要求,本文以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总结学院前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以“联建共建,共促成长”为中心,探索“1+N”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即以1个实习生所在学院为核心及N个校外企业实习基地为重心的建设模式,将学生思政教育贯穿于顶岗实习全阶段,使学生离校不离心、教育不断线。校企双方协同开展对校外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工作,促进学生在顶岗实习岗位上思想政治觉悟与技能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联建共建的意义
(一)强化基层组织引领力
校企双方的联建共建可立足各自资源优势和发展需求,找准切合点开展多维度共建。企业以营利为目标,以提高员工技能、为企业创造更多收益为工作出发点;学校以育人为任务,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培育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出发点。因此校方更加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较为成熟的模式和丰富的活动方式;企业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较少,平时更注重对员工的专业培养和技能提升。校企通过联建共建,能够助力企业对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化、体系化。同时校企合作企业通常是学校的就业基地、实习基地,通过双方联建共建,利用校企共同政治学习、师生员工共同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双方组织的思想引领力和凝聚力,能够帮助校企双方从思想上、行动上都能实现互融互通,加强人才职业道德素养,为企业的大力发展提供政治保障,为构建校企发展共同体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优化产教融合创新力
校企双方在凝聚思想共识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将合作拓展到科技攻关、联合育人等项目上,真正实现多渠道合作、多领域合作。实现学校服务产业、助力企业,企业反哺教学、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学校教学与企业技术发展对标、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标,可以促进双方在思想建设、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建设等多个领域创新与发展。
(三)深化协同育人支撑力
新时代下的校企合作,在校企教学、科研等业务合作的基础上,加强思想引领,强化思政育人,进一步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确保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联合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人才培养方向不动摇、不偏离。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现状
(一)校企合作工作未落实落细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与校企合作工作互通互融,通过合作共建,共同提升各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现阶段多数校企合作模式以人才培养、项目共建、课程改革、学生实习就业为主要开展途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校企交流平台,但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重视度不够、未充分挖掘双方优势资源,缺乏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久、可持续发展需要双方开展顶层设计和长期性规划,这需要对双方合作进行持续引领。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在人才,学校培育人才的初心为服务企业,通过探索校企联建共建的新路径、新方式,全方位提升人才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才能真正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学生离校实习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困难
学生在校学习时,学校可以根据整体工作安排,利用课堂、社团、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统一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生离校实习后,分散到不同的地区和企业,工作时间不统一、工作性质不一致,企业对实习生的要求和管理也各有不同。学生刚进入社会初期,正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如果思想上面临不当的诱惑和考验,又没有人及时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学生的意志力不坚定或思想不成熟时,有可能出现理想信念缺失、法纪意识淡薄的情况[2]。此时,学校难以组织学生统一进行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习企业也可能因为追求利润和效益,只重视对学生工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其思想的教育和引导。
(三)企业对实习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足
根据近几年学生参加实习企业的组成显示,学生顶岗实习多选择私营企业。这部分企业以追求实际利润为主要目标,加之人员流动较大,企业普遍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这一客观情况下,顶岗实习阶段的学生难以参加学校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企业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又不够重视。对于实习生,企业更重视专业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培养,配合学校开展对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强,未能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进行“实践+思政”双育人的作用。同时,学生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参与者之一,顶岗实习时的个人目标主要是技能锻炼以及为就业打基础,若没有校企双方对学生充分的思想引领和思政教育,学生可能从一定程度上缺乏对本人意志品质和融入社会等人际关系方面的学习,实习过程中可能会忽视思想上的进步,不利于学生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思想不稳定、心思浮动较大的风险。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的教书育人、企业的用人留人,均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对策与建议
(一)校企协同,建立“1+N”实习学生思政教育方案
要扎实抓好实习前、中、后各阶段的思想教育[3]。学生在校期间通常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在课堂内外的各项活动中,学校也会采取多种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但在实习阶段,由于不同企业对实习生教育培养和管理要求有所不同,无法确切落实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方式和成效,因此校企双方要进一步开展协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对实习生思政教育的不同方案。可采用“一企一策”的手段,通过对学生开展实习指导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对学生实习企业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工作内容等情况,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为同一实习基地的学生统筹制定合理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学习成效检查方式,校方安排指定负责人定期联系学生,对学生思想动态和理论学习、技能培养情况进行检查,从而加强对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此外,建立校企联合管理小组,共同帮助实习学生完成在企业实习期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校企共同开展对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习岗位管理。学生在企业实习环节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个人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关键阶段,需要同步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受限于学生实习企业分散且各企业实习人数不固定,故应创新学生管理形式,依托校企合作共建,可采用“1+N”模式建立管理小组,即以1个学院为核心+N个校外企业为重心的管理模式,由校方和企业方共同组建管理团队对实习生进行管理。同时,N个管理小组应该体现不同企业特色,可利用企业已有的带教老师、指导教师和校内实习管理老师的协同配合,实现具有企业特色、岗位特点的管理小组。通过管理小组的建立,加强校企双导师的沟通交流,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实习生管理的成效,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在企业长久工作打下基础。
(二)多元评价,建立健全校企联合考评制度
针对实习生,常规的实习考核主要以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岗位工作完成情况为主,对于部分学生因为思想波动而出现的工作问题、实习困难,校内指导老师难以及时察觉和教育引导。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关怀,从思想和行动上全方位地加强对学生教育和管理,可以建立和完善校企联合考评制度。具体而言,可通过学校定期开展企业实地走访的方式,访谈实习生的企业指导教师、企业相关领导及学生本人等,对学生在实习阶段的思想情况、工作情况、生活情况、学习态度等指标进行了解,多角度进行考核评价;其次,还应针对学生实习企业的特点,创新考评方式,例如,可采用电话访谈、线上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配合实地走访完成对学生的多维度考评;最后,应建立健全考评反馈机制,每季度考评结果应记录学生实习工作记录,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本人及企业,作为日后落实学生实习完成情况和岗位转正的参考。
(三)优质企业进校园,加强文化育人
“三全育人”工作要求是着眼于新时代新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路径[4]。“全方位育人”要求育人工作要体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各方面,把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手段渗入到生活和学习的各环节,注重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因此,需要全面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通过丰富的形式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中“文化育人”就是重要方式之一。相比传统的理论说教和强制灌输,文化育人能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成效。因此,可以从学生入校后,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引入优质企业文化进校园,通过营造文化氛围、开展展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在无形中巩固思想和行为的自觉,进而将这种自觉延伸到校外实习中。学校通过邀请优秀校友、优秀企业家进校园进行专业宣讲、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提前对实习阶段的工作和生活建立认知,加强对企业管理要求、企业文化和岗位工作的了解,从而减轻实习阶段可能产生的恐惧心理或思想波动,对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提前的引导促进作用,帮助学生以更加积极担当的工作态度完成各项实习工作。
(四)朋辈互助,实习生内部建立良性互动模式
实习学生在校外虽然可能分散到不同的实习单位,但可能存在在同一单位、同一地区有一定的集中性。因此,可以利用地域的特点,开展同地区、同单位的实习生内部的良性互助。首先,学院可根据地区特点、企业特点和岗位特点,将同一地区、同一岗位或同一企业的学生,形成“模拟班级”,通过校企联合管理小组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使“班级”内的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加强对彼此的了解和认识,帮助实习生建立心理归属感;同时,还可利用学习竞赛、理论答题等活动,加强不同地区的“班级”竞争,并对优秀的“班级”进行奖励,充分利用同辈效应,增强学生比先争优的劲头,促进同地区、同岗位的实习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最后,各个“模拟班级”内可充分利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在社交群聊中发布学习困惑、生活疑问等寻求其他“班级”成员的帮助,进一步达到互助的目的。
(五)数字育人,推进学生思政管理的数字化建设
传统育人方式下,思政教育更多是通过面对面教学开展,在媒体融合时代,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信息传播方式更多样、速度更快捷[5]。运用数字化工具,能够部分解决实习学生地域分散、时间分散、难以集中开展各类学习活动的客观问题。因此可借助信息化平台,发布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安排,组织学生利用平台完成各类活动,提交活动证明。从一定程度上,持续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思想动态管理,进而提高学校对学生思政管理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同时,还可以利用该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对学生服务意识、奉献意识的培养,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素养的同时,也能不断提升学校、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结语
产教融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将教育与产业相结合,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学生实习是全方位素质提升的关键环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只有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为学生成长搭建更全面的平台,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支持,才有可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校级党建课题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学生基层党团建设1+N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3-DJ-0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陆晓莉,彭锦水,姜晓娟.基于产教融合的组织育人机制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3,(04):184-186.
[2]常琪.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4,(02):140-142.
[3]郭生春,张丽芳,田金霞,等.校企合作视域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2,(06):165-168.
[4]郑义,朱其志,王明珠.产教融合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21):47-51.
[5]江筱曦.媒体融合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01):211-213.
(作者单位: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