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思域下通识选修课教学改革与探索

2024-12-13 00:00:00徐亚
公关世界 2024年21期

摘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本文以校级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为例,通过分析该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现状,探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的实施,以期为提升通识选修课程的育人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思政

引言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新路径、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新开拓、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动能。职业院校育人工作要统筹一体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使所有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调同步、协同育人,共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同发展”的目标和导向。通识选修课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在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聚焦课程思政思域下通识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具体以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通选课程为例,探究该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内容的选择和思政教学改革的创新实施,以期为有效发挥通识选修课的价值引领作用提供借鉴。

一、通识选修课课程思政实施现状

(一)协同育人认识不深刻

通识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共同承担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功能。长期以来,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情况整体较好,但与通选课的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深化。部分通识课教师因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不深,对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课程的方法领悟不透,在教学中存在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生能力提高,而忽视德育目标达成的现象。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上,存在教学目标缺乏系统设计、教学内容不契合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不贴近高职学生实际、教学评价缺少指标体系等问题。

(二)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

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其目的是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扩展知识视野的同时牢铸理想信念,以人文素养涵养人心、培育人格。从课程性质及课程内容的角度,通识课本身蕴含丰富的育人元素和育人优势,更适合融入多元化的课程思政元素[1],借助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未能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等环节,理论“悬浮化”、思政元素“拼接化”、教学实施“硬融入”等现象时有发生,使课程思政教学呈现“贴标签”“两张皮”的样态。

二、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与研究

(一)课程介绍

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是济南职业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选修课,本课程主要针对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证“国考”的需求和未来计划从事教育工作的需要开设,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教师职业的特点,了解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素养与能力,树立成为一名卓越教师的职业理想,为学生日后成长为优秀教师做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课程按照教师职业认知、教师素养发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师基本能力5大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并融入“课证融合”理念,把课程目标与考取教师资格证有效结合,把国考知识与课堂讲授知识有机衔接,把职业岗位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中[2]。

本课程注重深入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学生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教育家精神、法律意识、人文底蕴的培养等思政要素作为课程思政内容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认同教师职业及使命,厚植教育情怀,涵养职业道德,培育政策法律素养,修炼职业语言和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意愿,点燃学生职业梦想、磨砺职业精神、精进职业技能。

(二)课程思政元素分析

1.职业理念

职业理念是个人关于职业的信念、观念、态度和愿望,是对个人职业发展方向、职业目标和职业价值观的一种表达和确认。教师职业理念主要体现在对教师职业、对学生以及对教育的看法,即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在课程中适时融入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的思政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感悟新时代赋予未来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树立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职业理念,从而坚定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教师应树立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四有”好教师的职业目标,进而引导学生认识新时代的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要使命,为师须以德立身,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时,思想和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是随着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出现而形成的行为准则,是教师职业社会价值的根本体现。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的思政元素,适时向学生传递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和作用,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对强化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书育人效果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教师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为人师表的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重要支持。

3.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新时代重要的精神财富、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提升思政育人成效的关键保障。课程围绕教育家精神这一主题,在课程设计中融入优秀教育家的相关论著,学习教育楷模的优秀事迹,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通过理论武装、故事熏陶、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实践启发等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嵌入课程的各个章节,帮助学生感受教育家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树立高远目标、坚定理想信念。

4.人文底蕴

未来,教师不应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3]。先生之大在于用其厚重的人文底蕴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本课程作为一门通识课,从课程属性上属于综合素养类课程,在传授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综合素质,以人文素养涵养人心、培育人格。结合中小学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科目——《综合素质大纲》的有关要求,在课程思政内容设计中融入历史、艺术、文学、科技、文化等知识,通过典型案例入手导入,通过导学设计与案例引导,引导学生涵养新时代教师人文素养,成长为分析问题有深度、观察视角有宽度、人格品格有广度、待人接物有温度的新时代引路人。

(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与研究

1.优化课程设计

本课程紧密围绕笔者所在学校“对接省十强产业、服务强省会战略,培养品德高尚、品质优秀、品味高雅的‘三品’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树立了“以践行教育家精神涵养教育情怀,以提升职业素养培育师者匠心”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确定了课程的思政目标为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道德,涵养躬耕教坛、至诚报国的教育情怀,厚植文理相融、内外兼修的人文底蕴。在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凝练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深入探寻每一个思政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最佳契合点,确保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教育家精神等思政元素“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般融入课程体系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教学资源建设、考核评价等多个环节。

2.重构教学内容

课程紧扣“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教育家精神、人文底蕴”课程思政主线,在充分考虑选课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确定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的切入点,将思政元素灵活融入教学内容中,把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的培养作为思政内容贯穿教学全过程,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具体而言,课程每一模块都能挖掘出相应的思政元素,并依据教学内容定制出相匹配的思政融入点,见表1。

3.改进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中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思想引领、榜样示范、案例分析、故事熏陶、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学生思政素养的全方位提升。通过引经据典,导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案例、穿插经典视频,知识与思政教育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多层次多维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认同感、职业道德和人文底蕴。例如,在学习“教师职业素养”知识点时,通过案例渗透与分析研讨等方法,融入赫尔巴特、杜威、陶行知等著名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事迹,结合教育家们的学习经历、从教经历等背景信息,体会教育家们在他们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以及壮怀激烈的教育生涯中展现出的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为核心的崇高师德。

充分利用学习通、云课堂、在线学堂、腾讯会议等信息化平台丰富课程资源,探索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讲授与实操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在讲解“教育家精神”专题模块时,课前先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线上资源,包括《大师》系列纪录片、《陶行知文集》等资料辅助学习;课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讨论和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体会教育家们对开拓改造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感受他们在民族危难、国家存亡之际投身教育改革的决心;课后教师推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如何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思考题及扩展阅读资料,加深学生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深化。

4.创新考核评价

本课程构建起知识、能力与思政考核并重的“四化”考核评价体系,即考核内容综合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分标准导向化。在评价内容上,重点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增加对学生在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思想政治素质等思政方向的评价,以此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情况。在评价主体上,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评、他评、互评引发自我反思,培养其公平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思辨的精神。在评价方式上,以过程性评价和体验式评价为主,采用书面作业、案例讨论、小组辩论、活动报告、面试答辩等多种方式进行。在评价标准上,把课程思政目标全面融入评价模式中,更好地发挥评价促进教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作用。

结语

通识课作为高职院校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起“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历史使命。通识课教师应结合课程本身特点和学生学情变化,深度挖掘课程的育人元素,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探索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路径,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滋养浇灌学生,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相互渗透。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联202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人文社科基础学科研究专项《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在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构》(项目编号:2023—JCXK—06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伶俐.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通识课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沟通与礼仪课程为例[J].昭通学院学报,2022,44(01):110-114.

[2]朱彧,陈姣.思政元素融入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探索[J].成才之路,2024,(15):65-68.

[3]杜峰,谭隆晏.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入通识教学的实践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2):97.

(作者单位:济南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