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质生产力在大数据等新技术革命推动下蓬勃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全新阶段,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生深刻变革。本文聚焦新质生产力兴起与发展,论述其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关键意义,并给出应对策略。其发展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院校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教学模式,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产教融合,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更新教育管理理念以增强竞争力。为培养符合需求的高质量人才,需优化教育管理,让学生具备高技能与创新能力适应新经济。积极探索新模式传授相关知识技能,根据产业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在产教融合上,与企业紧密合作,完善机制共享资源搭建平台。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高效调配各类资源保障教学。树立创新、开放、协同等理念应对挑战机遇。总之,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管理有效的高职院校能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上凸显优势,提升竞争力。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教育政策与管理;高职院校
引言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兴起的一种先进生产力,它具有创新性、高效性、融合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是创新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包括:创新性,注重创新创造,通过技术、模式等多元创新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效性,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借助高效数据处理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融合性,可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新业态模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破产业壁垒,促进交流合作,催生新兴产业与机遇;可持续性,注重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强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有机统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想培育出契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学模式创新、促进专业设置优化、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引领教育管理理念更新以及增强院校竞争力。具体而言,高职院校需要优化教育管理,确保培养出的学生具备高技能和创新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教学、项目式学习、虚拟仿真教学等新模式,以更有效地传授新质生产力相关知识和技能。此外,高职院校还需要根据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和更新专业,使专业布局更具前瞻性和适应性。在产教融合方面,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更紧密合作,完善合作机制,共享资源,为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搭建更好的平台。为了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高职院校需要更高效地调配师资、设备、资金等资源,以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育管理理念方面,高职院校需要树立创新、开放、协同等新的教育管理理念,以更好地应对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最后,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管理有效的高职院校能够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更具优势,从而提升院校在教育领域的竞争力[1]。
一、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变革
(一)人才培养体系的变革
1.目标重新定位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具备多方面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人才培养应注重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同时,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实践实习等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也应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大胆创新。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需要优化自主培养道路,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职业院校学科设置、科研院所研究方向,加强专业科研、技术人才培养。同时,强化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职院校“四位一体”的共建共联培育模式,创新开展“订单式”“组团式”“学徒制”等多元培养模式。最后,要完善人才服务,聚焦人才需求,提供精准保障、暖心服务,解决广大人才的后顾之忧,选树人才典型,营造爱才重才惜才的良好氛围。
2.课程体系重构
新质生产力促使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体系重构方面要进行变革。在基础课程方面,需要增加数据科学与分析基础课程,如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等,以适应数据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强化逻辑与算法课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算法能力。在专业课程方面,需要融入新兴技术相关课程,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专业课程。同时,设置跨学科融合课程,例如,信息技术与工程、生物技术与医学等交叉学科课程。此外,还需要增加创新与创业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下的新机遇。在实践课程方面,需要丰富项目式实践课程,结合实际案例和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同时,拓展企业合作实践课程,与新质生产力相关企业合作,提供真实的实习和项目实践机会。在综合素养课程方面,需要增设伦理与社会责任课程,让学生理解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伦理问题和社会责任。同时,强化全球视野与文化交流课程,帮助学生在新质生产力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交流与合作。这些变革将有助于培养具备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
(二)教学管理的创新
1.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
在教学方法上,项目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将更广泛应用,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在教学手段上,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线教学平台、智能教学辅助工具将融入教学,为学生提供更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和更灵活的教学安排,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此外,数字化教学资源将更丰富,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这些变革有助于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2.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接触实际应用场景和工作流程;引入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设计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项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挂职锻炼;开展实践教学竞赛和成果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实时跟踪评估并调整改进实践教学方案;推动实践教学与科研项目结合,提升学生科研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变革举措
在教师队伍人才引进方面,要拓宽渠道,从企业、科研机构等吸纳人才,注重实际经验和前沿技术,精准定位,设置特殊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在培养机制方面,要持续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加强合作培养,鼓励自我提升,建立导师制,加强国际交流。通过这些措施,可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推进
1.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
在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需要打造一体化综合平台,整合教学、科研、管理等多方面功能,形成一个全面的信息化系统。同时,要强化数据中台建设,确保数据的高效收集、存储、分析和共享,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此外,还需要提升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应对不断增长的信息处理需求和安全挑战。在应用方面,需要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与共享,通过平台让各类教学资源得到广泛传播和共享,方便师生使用。同时,利用平台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跟踪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此外,还可以基于学生数据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资源推荐。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需要实现从项目申报到成果转化等环节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在校园智能服务方面,如智能缴费、智能报修等,可以提升校园生活的便利性。最后,通过对平台积累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为教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
新质生产力促使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首先,数据采集变得更加全面和精细,涵盖了学生的学习行为、成绩表现、兴趣爱好,教师的教学活动、科研成果以及学校的各种资源利用情况等多维度信息。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及时发现教育管理中的潜在问题和趋势。其次,利用数据分析结果,可以为学校的资源分配提供科学依据,比如,合理安排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同时,还能够精准评估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以便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此外,根据学生个体的数据画像,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发展建议。同时,也能帮助管理者制定更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政策和规划,提升决策的前瞻性和适应性。另外,借助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还可以实现对教育成本的有效控制和优化。同时,还可以对学校的绩效进行客观量化评估,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最后,数据的持续积累和分析也为不断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总之,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为教育管理带来了更加科学、精准和高效的决策支持,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3]。
二、应对新质生产力的策略与建议
(一)制定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教育政策
教育改革要优化培养方案,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完善融合培养机制以培育复合型人才;人才政策要树立开放包容观,吸引并培养国内外人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要规划、集群建设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破除制约、鼓励交叉合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要搭建平台、跨国合作,构建开放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建立开放交流机制。制定新质生产力教育政策时,可将科技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具体举措包括培养跨学科人才、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等。这些措施有助于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加强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搭建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平台,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型人才。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中的应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开展定制化培养,根据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培养,为企业输送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加强企业导师制度,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导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和职业规划建议。建立合作共赢机制,明确院校和企业在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双方利益得到保障。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实现院校与企业在设备、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资源共享,提高合作效率。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三)提升教育管理者素质与能力
教育管理者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应具备多项能力。要持续学习,关注科技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要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推动教育创新。此外,还需加强跨学科素养,整合资源。同时,要提升数据分析能力,以数据驱动决策。强化沟通与协作能力,与各方合作推动教育发展。增强战略规划能力,确保教育与社会需求匹配。培养领导能力,营造创新氛围。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经验。注重实践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最后,要参加培训与专业发展活动,提升专业水平。
(四)构建科学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需明确目标,引入多元化指标,包括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成果等,避免单一考试成绩评价,同时引入行业评价,了解学生实际表现和适应能力。强调过程性评价,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收集分析数据,进行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和教育机构发展。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等,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参考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本土实际创新,政府应制定政策提供支持和保障。
(五)营造创新与变革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应倡导创新精神,通过举办活动如创新讲座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力;鼓励实践与实验,建立相关场所,提供资源与机会;促进跨学科合作,以开设课程等方式实现;举办创新活动提供展示平台;建立创新团队并给予支持;引入创新课程拓宽学生知识;激励教师创新为学生树立榜样;加强校企合作提供实习与项目机会;营造包容氛围鼓励接受失败;培养批判性思维;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推动校园数字化;树立创新榜样;开展国际交流。总之,学校可通过一系列措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以适应发展需求,需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参与才能实现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
结语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高职院校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有重要意义。它推动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变革。为应对这些挑战,高职院校需要制定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教育政策,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升教育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构建科学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并营造创新与变革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梦蕾.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提升路径研究[J].山东开放大学学报,2024,(02):57-60.
[2]王维国,崔佳.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J].人民论坛,2024,(08):85-87.
[3]刘文祥.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24,(05):41-47.
(作者单位: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