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各高校纷纷开始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目前就业指导存在定位不清、方向不明、学生重视不足等问题。在就业指导中增加课程思政内容,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为学生指明就业方向,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本文主要阐述了就业指导中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分析了当前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希望有助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课程中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教育;建设
引言
以往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往往将重点放在学生就业技能及面试技巧上,对于课程思政关注不足,认为课程思政就是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就业关联不大。高职院校在培养现代职业技能人才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才的全面成长,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课程思政内容不仅包括思想道德教育,还涵盖了政治、历史、文化,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就业观具有重要作用。由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内容单一,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往往忽略,在此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意义
(一)满足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新要求
在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离不开千千万万优秀人才。高校作为现代优秀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其人才质量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将新的就业观念、就业方法、就业原则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中,在增加学生爱国情怀、责任担当意识的同时,实现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当前,我国对高校人才培养从单一的技能型人才逐渐转变为复合型人才,且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与价值观更加重视。新时代的大学生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拥有正确的择业理念,将个人追求与祖国需要相结合,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做到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目标。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课程思政内容,正是体现了国家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高要求,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培养基础。
(二)促使学生尽快掌握就业技能
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普遍课程知识内容薄弱,无法满足学生就业指导需求。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能够促使大学生更快熟悉国家与地方就业政策与指导法规,掌握适应市场就业形势的就业理论知识和职业适应技能。增加课程思政内容,能够指导学生科学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确定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在日常学习中更加注重塑造自己的职业素养,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刚踏入社会,思想意识形态还未完全确立,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引导,要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树立起正确的职业发展理念,学会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主动去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当面对失败时,不是自暴自弃,灰心丧气,而是努力训练自己的求职方法与技巧,从而尽快掌握就业技能,实现顺利就业[1]。
(三)提升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效果
目前,高校在开始就业指导课程时,往往忽略了与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部分高职院校即便在就业指导中增加了相关内容,也存在缺乏系统性、协同性等问题,两者之间存在明显脱节现象,无法实现协同育人效果。就业指导中蕴含课程思政,就是深入挖掘就业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切实将思政教育贯彻到高校育人每个环节。通过构建精准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可以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者融为一体,达到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协同育人效果。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就业中普遍存在怕吃苦、眼高手低等问题,特别是部分家庭条件较为优渥的学生,在毕业后对于就业过于挑剔,结果就是成为啃老族。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能仅仅从就业环节查找问题,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使学生正确看待当前的就业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2]。
(四)提升思政教育的教育性与指导性
学生往往认为思政教育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与自己的就业关联性不强,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认为只要牢固掌握自己的专业技能,就可以在日后的就业中具有优势,忽视了思政教育的隐形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灌输,而是以就业指导为出发点,将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素养、道德修养结合在一起,凸显思政教育与个人成长的紧密结合,体现新时代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就业指导环节,思政教育可以启发学生,在就业压力背景下,如何正确看待就业市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应当以何种心态去处理。将课程思政核心育人理念与学生就业指导关联起来,根据职业的本质分析学生的就业前景,强化职业定位,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
(一)就业指导中课程思政元素较少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对于学生就业观念及职业选择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政教育层面,就业指导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不仅包含学生的思想道德,还涉及学生的价值观念塑造和对于就业的正确看法。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主要的时间与精力集中在建立制作、面试技巧、岗位信息寻找方面,其中涉及就业层面思政元素较少,特别是国家就业政策、就业形式、职业道德与素养等,未能帮助学生从思想层面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就业指导重视不足,认为只是理论教育,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更何况其中的思政元素过于理论化,对于一些抱着“实用主义”学生而言,对就业指导中的思政元素完全不感兴趣。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教师为了更好指导学生就业,在有限的课时中尽量增加实用性技能,对于其中的思政元素涉及较少。高职院校部分就业指导教师缺乏思政教育背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难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只能机械进行理论讲解,这就导致就业指导中课程思政元素不明显。
(二)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吸引力
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教学中,主要沿用课堂教学的形式,教师并未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往往采用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的方式。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就业指导课程是希望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其中再叠加思政元素,本身课堂教学就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的教学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一方面,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多数教师本身缺乏就业经验,教学内容围绕现有教材展开,受到课时及就业环境多变的影响,教师很难提出高质量就业指导意见;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理论性强,如果要想充满吸引力,课程内容就要增加时事热点或者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而目前就业指导通常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教师日常事务众多,精力有限,对于就业指导课程难以付出全部精力,无法打造高质量就业指导课程。
(三)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和共享
目前多数就业指导教师身兼数职,且就业指导属于高职院校通用课程,在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上需要教师自己摸索总结,并没有成熟固定的教学方法。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还面临多数教师并非思政教师专业出身,对于思政教学缺乏经验。不同的就业指导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专业背景不同,对教材的理解与解读能力也存在差异性,如果这时教师之间展开交流,有助于取长补短,分享教学之间的成功经验,促进思政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教师之间缺乏教学经验交流与分享机制,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往往会采用考评机制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这就容易引起教师之间互相竞争,且容易走向对立面,不利于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此外,多数教师还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合适的时间进行交流,不同高职院校之间也缺乏成熟的合作交流平台,教师之间无法在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中分享各自心得。
(四)缺乏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相结合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就业指导中的思政教育还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体现在教学环节,缺乏将课程思政与就业指导融合的意识,存在明显“两张皮”的现象。例如,部分教师将就业指导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分开讲述,未能体现就业指导中蕴含的思政内容。在就业指导实践中,未能突出思政发挥的育人作用。一些就业指导教师虽然认识到思政教育的作用,但是往往一带而过,并未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实践活动,往往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在此过程中将重点集中在学生的岗位技能学习上,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未就实习环节学生思想动态作为思政教育出发点展开思政课程教学。从目前来看,缺乏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意识,导致就业指导实践中难以体现思政内容[3]。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就业指导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公民应当具有的正确价值与精神追求,因此在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中,应当以此作为切入点,将个人职业目标与国家发展目标相统一,在努力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积极接受社会分工协调,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到微观层面,就是引导学生在就业中遵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内核价值,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价值准则,引导学生既要遵循职业道德,也要修养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恪守个人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基本道德准则贯穿职业生涯发展。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就业指导中,应当积极从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中汲取精华,体现时代价值与个人追求高度统一,彰显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价值追求。
(二)将传统文化纳入思政建设中,实现文化自信
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中,要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指导课程中,发挥传统文化的魅力,将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中,往往引用外国创业成功案例,而历史上我国也涌现出了大量优秀商业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缔造了商业帝国。要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专业特点与职业发展方向上,通过就业指导中的创业案例,塑造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利用创业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对于金钱有正确的态度,学会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成为金钱的奴隶。可以组织学生对身边的创业成功人士进行访谈,从中汲取到传统文化对于创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一些成功创业者,他们往往对于传统文化认识更为深刻,一些优秀企业家也往往更为重视传统文化在自己创业中作用。学生通过撰写职业生涯成功人士的人物访谈报告汲取榜样力量,明确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树立传统文化自信。
(三)以就业为专题,构建高校的课程思政模块
新时代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必qVMklHjySmgzr6T+yYWPYZjpqqhVe1ZjaFsj9vSwzlQ=须紧跟时代步伐,以满足学生就业为出发点,注重教学策略的灵活调整,构建思政教育新模块。要对现有的就业指导内容进行调整优化,在增加思政内容的同时,注重就业指导时效性,多增加一些职业规范内容,注重学生心理知识的渗透。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模块,就要完善学生在就业环节所学的各种知识与辅助支撑,提高学生的就业认知,科学调试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心理状态。在课程思政模块中,还应当设立探索篇、就业篇与职业理想篇的课程慕课,将课程的精准建设落实到位。
(四)以就业指导为出发点创新思政教育内容
当前,多数就业指导教师缺乏思政教学经验,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环节存在压力,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有利于就业指导教师大胆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在就业指导中将课程思政渗透到日常教学环节。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不仅局限于课堂内容,而是可以采用课外实践的方式,将就业指导、实习、职业素养融入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岗位实习中重视自我素养的提升,而不是仅仅注重专业技能的实训。在思政教育内容创新中,教师可以按照内容模块进行创新,例如,模块一可看成就业和个人修养关系的案例探究;模块二可以当作就业竞争状态下的心理调适和职业定位分析;模块三可以作为创新为“个人和家庭发展下协同国家使命”的专题活动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将课程思政融入职业指导。
(五)推进校内外育人课程思政教育实践
传统的课堂育人环节中,高职院校将课程思政处于公共课及边缘化的课程,只有在课堂中才能够更好地贯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并非如此。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其发展方向更倾向产教结合,实现校内外育人。要以指导学生就业为契机,将课程思政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核心课程。企业在其中也可以发挥教育引导功能,以“企业品质、企业人际关系、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素养”4个方面进行教育。通过多个阶段的教学实践形成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集合体,使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与教研领导人能够更好地将企业中的就业指导与过程资源融合在课程思政体系中,逐步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应的有机体系。
结语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的就业问题固然重要,但是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取决于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素养的提升。高职院校应当将课程思政融入就业指导中,创新思政教育内容,推进以就业为主旨的课程思政实践活动,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系1.咸阳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4JYC07);2.咸阳市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产教融合城市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xyz00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郑语琪.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研究[J].海峡科学,2023,(03):114-117.
[2]徐蕴华."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路径研究[J].青年与社会, 2020(7):163-164.
[3]陈星如.新时期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科学大众, 2020,(08):334-334.
(作者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