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师范类学生培养路径探析

2024-12-13 00:00:00张皓妍唐瑞锴
公关世界 2024年21期

摘要:随着我国扶贫攻坚战的胜利,高校教育资助政策逐渐从保障性资助育人转向发展型资助育人。本研究探讨了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涵及其特点,通过分析家庭经济困难的师范类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出了基于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师范生培养路径,包括完善资助政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开展个性化育人工作以及提供多样化策略支持,旨在全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师范生的综合能力,助力他们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教育人才。本文还对未来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多样化资金来源、灵活资助政策、科学管理机制、优化评估反馈等建议,以期为高校资助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发展型资助;资助育人;师范类学生

引言

随着我国在扶贫攻坚战中取得显著成效,教育资助政策也随之不断调整优化,由保障性资助育人向发展型资助育人转变[1]。这不仅是资助形式的改变,更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旨在通过提升综合素质、强化实践能力、实现个性化发展等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助力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师范类学生作为未来教育的中坚力量,研究其培养路径对于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涵及特点

(一)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具体内涵

发展型资助育人强调在经济支持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其核心是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帮助学生发挥自身潜力,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发展型资助育人不仅是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简单资助,而是通过多种方式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学业、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2]。

(二)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特点

发展型资助育人具有综合性、个性化、长期性等特点。发展型资助育人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多元化的资助形式,如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综合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高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发展型资助育人强调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一位学生制定适合其发展的资助方案[3]。同时也注重学生的长期发展,通过持续地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目标。发展型资助不仅仅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还关注他们的长期发展,旨在培养出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4]。

二、师范类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分析

(一)师范类学生的特点分析

师范类学生以教育专业为主,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师范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成为优秀的教师,因此他们在学业上需要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大多数师范类学生具有较强的教育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愿意投身教育事业,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此外,师范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多样,既有学术型人才,也有实践型人才,不同的师范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优势和特长,这需要资助体系在培养过程中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二)师范类学生的需求分析

师范类学生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目前仍有许多师范类学生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经济支持仍然是其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尽管国家已经实施了多项资助政策,但仍有部分学生面临经济压力,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资助措施。在专业发展方面,师范类学生需要通过实习、培训等方式,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职业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实习和培训成为他们的重要需求。师范类学生还需要个性化的指导,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获得个性化的发展指导和支持,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资助体系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目标。

三、基于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师范生培养路径

(一)完善调整资助政策

当下各高校的资助帮扶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以及各类补助。在各项资助政策的评选中,评选方法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高校应当定期召开群众座谈会,了解各类学生群体对于资助工作的意见,结合量化数据模型,制定公正、统一的评选办法,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利益得到保障。同时也需要加大对资助政策的投入力度,通过线上、线下、家访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方案政策,设计科学合理的资助效果评估办法,根据学生的反馈需求不断优化各项资助政策。

(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开展素质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言,在其成长轨迹中,素质教育往往存在显著的缺失现象。在过往的教育阶段中,通常是一味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因此,高校需针对师范生的具体需求,通过课程设置、活动组织等方式,全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师范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家庭经济困难可能会带来学生心理问题,高校应了解师范类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高校还应积极组织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和文体活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锻炼能力、展现自我的舞台,包括团体辅导、素质拓展、文艺晚会、体育竞赛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这些活动可能也是今后师范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工作内容,也可以帮助他们提前积累工作经验。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环节,对于发展型资助育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家庭经济困难的师范类学生在此前接受此方面的教育较少,而他们在今后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应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还应以各类主题教育为契机,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育等,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此外,高校可组织家庭经济困难的师范类学生参与各类志愿活动,如社区服务、扶贫支教等,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鼓励其毕业后建设自己的家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投身于教育事业。

(三)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师范类学生而言,通过实习缓解经济压力、锻炼实践能力、增强社会阅历尤为重要,有助于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毕业后解决就业问题。高校应将建立实习基地纳入学校考核目标,不断拓宽渠道,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合理安排实习课程,制定“学分置换”等政策,鼓励学生实习。在实习过程中,需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提高实习效果。同时建立实习评估机制,在每年度实习结束后,通过学生自评、导师评估、学校反馈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实习表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组织各类课外活动是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高校在传统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创新,针对师范类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组织具有品牌特色的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如今社会实践也是各高校重点关注的领域,家庭经济困难的师范类学生应更多参与教育调查、教育扶贫等实践活动,使其了解当下教育行业特点,培养其感恩意识。随着当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类新媒体技术被运用到教育之中,高校应当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多参加大学生创新课题,跟随老师参与各类教学改革研究、教育技术应用等课题,帮助其拓宽视野,与时俱进,将其培养成为善于使用现代化技术的教育工作者。

(四)开展个性化育人工作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做到“一生一档”,高校根据学生的实际家庭情况以及兴趣特长,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指导。在学校和学院层面,定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进行划分,邀请相关专家及教师进行生涯规划授课,同时展示往届毕业生去向数据,邀请优秀毕业生分享经验,帮助大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提升就业能力。各二级学院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辅导员应与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加强合作,共同管理分析“一生一档”,通过建立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室等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师范类学生开展职业测评,利用科学有效的测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和发展潜力,针对测试结果以及学生实际就业意向,提供一对一职业咨询,为学生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计划。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基本是以教师为导向,这导致他们缺乏自我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高校专业课教师可依托学科建设为载体,带领家庭经济困难师范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项目,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工作能力以及科研学术能力,对于其今后学业及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提供多样化策略支持

许多高校目前正积极探索课程改革,设计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使其涵盖学术、技能、德育、心理等多个方面。以课程为导向,综合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培养计划中除传统的必修课、选修课、公选课学分要求外,可进一步细化分类,使其精准涵盖师范生所需的各项知识技能条块,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二级学院各项工作的负责教师均需掌握具体名单,在开展工作时给予充分关注,包括宿舍安排、心理教育咨询、评奖评优、学生干部培养等方面,确保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落在日常工作实处,切实提升育人效率。

四、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未来展望

当下各高校由保障型资助育人转型发展型资助育人处于起步阶段,不同于以往大部分工作由学校学生资助中心负责,发展型资助育人需要高校各职能部门共同努力,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师范生这一群体的全方位培养,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可能会面临诸多挑战。

(一)资金来源多样化

国内高校的资助经费来源主要为政府拨款、高校自主经费、校友捐赠和企业合作,前两者相对稳定,而后两者不确定因素较大。对于师范类高校而言,由于科研项目等因素,在自主经费方面往往不如综合类高校和理工科类高校,因此在资助育人的资金支持方面,需要探索更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多方拓展渠道,与校友、企业设立具有品牌特色的各类奖助学金,同时也可通过推荐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顶岗实习的方式,帮助其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获取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

(二)灵活制定资助政策

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各高校在制定资助政策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学校具体情况以及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高校可对资助政策进行微调以适应师范类学生的具体需求。此外,根据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相关要求,高校还需深入开展困难学生家访等工作,此项工作往往面临人力协调以及经济方面的各项问题,制定合理可行的实施政策可让资助工作事半功倍。

(三)确保资助管理工作科学性

在资助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确保资助工作的透明、高效。面对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资助工作也需与时俱进,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助申请、审核、发放等环节的数字化管理,提高资助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优化资助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定期对资助效果进行评估,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资助政策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通过多种渠道听取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资助方案,提升资助工作的满意度和实际效果。在发展型资助育人背景下,学生的培养效果及反馈尤为重要,通过指标量化、教师访谈等方式,动态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师范生的成长动向并及时调整资助培养方案,针对已经步入社会的学生同步进行跟踪调查,深入了解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相关成效。

(五)未来展望

未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发展型资助体系将在师范类学生的培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完善资助政策、优化资助路径、提升资助管理水平,帮助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师范类学生实现他们的职业理想,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结语

发展型资助为师范类学生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在这一体系下,师范类学生不仅能获得经济上的支持,更能在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高校应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优化培养路径,帮助更多师范类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海燕.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路径与方法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4,(02):175-177.

[2]周年芳,王夏强,李宇辉,等.后脱贫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的内蕴与实践范式[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1):114-118.

[3]李若海,庞夏雨,林凤,等.广西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项目化管理路径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3,28(06):71-76.

[4]文珍珠,向楷雄,肖霄.新时代大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就业与保障,2023,(06):79-81.

(作者单位:1.连云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2.江苏海洋大学)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