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高校推动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建议

2024-12-13 00:00:00唐芳 庞洋
公关世界 2024年21期

摘要:就业作为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始终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在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应肩负起促进就业、培育人才的崇高使命。然而,在数字经济时代下,新业态层出不穷,灵活就业岗位日渐增多,为大学生就业带来全新的挑战与机遇,需要高校敏锐洞察行业发展动态与未来趋势,紧跟时代步伐,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变化,进而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进而推动大学生更高质量地就业。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就业内涵进行概述,分析数字经济时代高校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推动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建议。

关键词:数字经济时代;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引言

在数字经济时代下,高校教育应以就业优先策略、政策为基础,完善就业促进机制,从而达到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在当前背景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挑战。据相关统计预测,2024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79万人。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以及数字经济时代的迅猛发展,使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23年12月发布的《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26条具体举措,要求各地各高校全面落实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从而推动大学生更高质量地就业[1]。

一、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一)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是一个内涵较为宽泛的概念,实质上指的是那些利用数据直接或间接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模式。从技术层面看,数字经济涵盖众多前沿领域,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从应用层面看,数字经济体现在一系列新型业态中,如“新制造”“新零售”,逐渐变革着传统的商业模式与消费习惯。此外,数字经济也是信息经济的另一种表达,强调信息技术的数字特性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以数据资源为核心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传输与交流平台,融合应用信息通信技术,推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有效提升资源配置与生产效率,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社会治理方式都发生深刻变化[2]。

(二)高质量就业

高质量就业这一概念源于对就业质量的深入探讨,关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过程中的劳动收入状况及其优劣程度。从国家和社会层面看,高质量就业意味着就业岗位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就业岗位质量的持续提升,为劳动者提供更多样化、更符合其期望的岗位选择,消除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确保劳动者在平等竞争中获得机会,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3]。同时,还体现在劳动关系稳定、劳动者能力提升等方面,可健全劳动关系协同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并为其提供培训与学习机会,实现个人价值与职业成长。从高校层面看,高质量就业是评估学生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要求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获得高满意度的就业岗位、实现较高的就业率,并获得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薪资水平。同时,高校也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为其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数字经济时代高校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新业态与就业新形态,双重冲击重塑大学生就业格局

在数字经济时代,经济新业态和就业新形态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为传统就业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就业格局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为大学生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突破,以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崛起,这些产业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要求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到新兴产业的研发、生产、运营等各个环节中,实现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的双赢。另一方面,远程办公、灵活就业等新型就业形态的兴起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就业观念侧重稳定性、安全性,而新型就业形态则强调灵活性、创新性,要求大学生必须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变化,不断提升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具备远程协作、项目管理、数字化操作等技能[4]。

(二)人职供求矛盾凸显,导致学生就业不充分且质量欠佳

进入20世纪以来,Frank Parsons的特质因素论和John Holland的人格特质类型论等理论均为职业选择提供了重要指导,强调个体特质与职业岗位特性之间的匹配性,认为找到与自身特质相契合的职业是实现个人价值和职业发展的关键。然而,这种匹配性在现代社会,却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归根结底在于人职供求矛盾凸显。从数量上看,随着国内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但是受到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并未同步增长,甚至在某些领域出现需求下滑的情况,导致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许多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5]。从结构上看,人职供求矛盾还体现在个体特质与职业岗位特性的不匹配上。每个大学生都拥有独特的专业背景、技能特长和兴趣爱好,期望能够找到一份既符合自己特质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职业。然而,在现实中,适合大学生的优质职业岗位却相对匮乏,很多岗位或对大学生的专业背景要求过高或无法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使大学生为了尽快找到工作而不得不接受低薪、低保障的工作条件,导致就业质量大打折扣。

三、数字经济时代高校推动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建议

(一)深化高质量就业工作机制,强化支持引导力度

在数字经济时代,高校应将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践行,并将其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聚焦价值引领,构建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格局,确保高质量就业工作的有效推进。首先,高校应深入实施就业“一把手”工程,构建以校长和党委书记为核心的就业工作小组,确保高质量就业工作成为学校发展的战略重点,将大学生就业工作紧密融入学校整体规划,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深入研究就业市场的变化趋势,精准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通过科学的调度与部署,确保各项就业措施得以有效落实,为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就业机会;其次,高校应构建定期调度通报机制,即每日更新就业数据,及时掌握就业动态,每周进行情况通报,深入剖析就业趋势,每月组织调度会议,全面总结工作进展,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精准部署,及时了解就业形势的细微变化,推动就业工作不断提质增效;最后,将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作为招生策略调整的关键参照,深入剖析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和市场需求,精准地制定招生计划,优化专业设置,确保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从而进一步推动就业质量的提升[6]。

(二)创新优化就业培养模式,应用多维聚合效应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过程,并非仅仅是个体与职业岗位之间的简单对接,它的内涵远远超出这一单一维度的范畴,而是一个多维度元素(大学生个体、就业环境、就业资源、就业岗位)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生态系统。但是,该生态系统强调大学生个体与就业环境的充分适应、大学生个体与就业资源的有机整合以及大学生个体与就业岗位的精准匹配。因此,高校应正确认识到数字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及时优化就业培养模式,充分应用多维聚合效应,为学生全面发展与顺利就业创造良好条件。高校传统的就业培养模式往往侧重于职业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个体特质、兴趣爱好的培养与挖掘。在新的就业培养模式下,高校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学生就业需求开设多元化的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7]。

多维聚合效应强调不同维度之间的协同作用,在整合各方资源中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整体效能。因此,在就业培养方面,高校应以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注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提升,积极与企业、行业、政府等合作,共同构建就业生态系统,通过搭建实践平台、开展校企合作项目、邀请行业专家进校指导等途径,不断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作环境,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学生个体与就业环境、资源和岗位之间的适应性培养,落实职业规划教育,强化实习实训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明确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方向[8]。

(三)积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特质因素论指出,每个人因其独特的人格特质和能力模式,在心理和行为上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而且这些特质与职业类别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不同特质往往导向不同的职业选择。对于大学生而言,正处于塑造人格特质、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其人格特质与职业属性可能并不完全契合,这就需要大学生深入自我认知,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职业倾向,并在就业过程中积极调整心态,灵活适应各种职业环境。无论是选择传统行业、新兴业态还是自主创业,都应基于个人特质进行合理抉择,以实现个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因此,高校应正确认识到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核心在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和岗位,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9]。

在数字经济时代下,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在招募人才时愈发聚焦于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考查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重视其在数字化求职过程中的表现,如在线求职技巧、应急反应能力、线上面试应对水平等,这些都是新时代求职者的综合素质构成。与此同时,企事业单位在人才选拔时,也会关注求职者是否能够满足单位和岗位的基本需求,对求职者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实践经验以及综合素养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尤其是岗位适应性方面,求职者的专业知识框架、职业技能水平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都将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在此情况下,高校应更新教育理念,加强课程体系优化,完善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能力和数字化素养,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10]。同时,高校应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校园网络,充分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推进数字化教学实施,利用多媒体、网络课程、在线讨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字化技能,提升在数字化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了解数字化求职的技巧和策略,提升求职成功率,使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高质量就业,充分展现个人的独特价值和潜力[11]。

结语

总之,在数字经济时代下,高校应正确认识到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就业的内涵,明确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而深化高质量就业工作机制,强化支持引导力度,创新优化就业育人模式,应用多维聚合效应,积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助力其在数字经济的大潮中勇攀高峰、实现人生价值。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以“大思政课”赋能高职院校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JB142410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海山,胡振明,彭贺明.新发展理念下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4,22(02):103-107.

[2]许静,方志耕.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三方合作演化博弈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02):41-49.

[3]冯欣,李平.新时代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内在逻辑与政策路径[J].国际公关,2024,(06):167-169.

[4]李诚.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学生高质量就业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2):153-154+157.

[5]翁磊.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路径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05):63-65.

[6]刘海滨,常青.数字经济赋能高校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的现状、趋势与挑战——基于4万名大学生的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06):10-17.

[7]谭泓.“专业—产业—职业—就业”的四业贯通——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突破[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3,37(03):54-62.

[8]吕亚岚.数字经济时代高校推动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研究[J].国际公关,2024,(06):158-160.

[9]解厚荣.数字经济时代推动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9):140-142.

[10]雷东.推动实现广西高校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01):66-68.

[11]陈建,李莹.高校推动基础学科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策略探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2(04):117-119.

(作者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