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背景差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基于对S学院3000名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家庭背景差异的5个影响因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经济状况的高低两端均可能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困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他们职业紧密关联,高学历、较好工作的父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呈现显著正相关。家庭结构的稳定和谐、成员间的良好互动也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为此,高校需要重视对家庭经济收入较低及非双亲家庭结构学生的情感教育,加强家校联系,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庭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
引言
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重要生活环境,深刻影响着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方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国外研究则更关注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以及家庭功能失调对个体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本科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本科生源结构呈现多元化,在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不会因为离开家庭环境到大学校园生活而弱化其影响力,家庭背景如影随形,对大学生的心理、性格、行为、思想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研究家庭背景差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
本研究选取S学院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256份,有效回收率为75.2%,高回收率意味着有大部分受访者愿意参与调查,从而产生了代表性更强的数据样本,提高了调查结果的可信度,从而显现家庭背景差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问题。
(二)变量
1.自变量
家庭背景差异。分别研究家庭背景的各影响因子:家庭经济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家庭婚姻结构、家庭成员结构。
2.因变量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个体近一周内的心理症状,包括感觉、思维、情感、行为、意识、人际关系、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方面[1]。
3.控制变量
本次研究使用年龄、性别、家庭所在地等基本的人口特质以及在校时宿舍人际、个体学习情况、所在学院的特质作为控制变量。年龄计分,19岁(大一)=1,20岁(大二)=2,21岁(大三)=3,22岁(大四)=4。性别计分,男=1,女=0。家庭所在地记分,城市=1,农村=0。宿舍人际关系计分,不好=1,一般=2,良好=3。学习情况以“是否挂科与是否获得奖学金”衡量,计分时,挂科=0,未挂科=1,获得奖学金=1,未获得奖学金=0。所在学院计分,数理学院=1,教师教育学院=2,信息工程学院=3,经济管理学院=4,建筑工程学院=5,外国语学院=6,机电工程学院=7,马克思主义学院=8,艺术与传媒学院=9(本次研究未选取体育学院)。使用SPSS将7级计分转为5级计分。
(三)分析方法
首先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宿舍人际关系、个体学习情况和所在学院在样本间的异质性进行简要分析。然后使用线性回归模型,用于检验家庭经济收入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症状的拟合程度,同时使用方程来检验家庭经济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婚姻结构、家庭成员结构、父母职业这5个影响因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判断在置信区间内影响因子的拟合程度。同时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影响因子的Person相关性系数、方差分析等方法。
(四)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根据S学院学生填写的大学生人格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家庭结构信息表、家庭关系问卷的数据,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等方法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二、分析过程与结果
(一)控制变量的异质性分析
就年龄、性别、家庭所在地的人口特质对在校时宿舍人际关系、个体学习情况、所在学院的三类控制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发现,年龄对宿舍人际关系有显著影响(F(2,N)=10.5, p<0.001),说明年龄不同的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上存在差异。年长的学生可能因为更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更高的成熟度,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更为得体,从而拥有更好的宿舍关系;性别对于个体学习情况也存在显著影响(F(1,N)=7.8, p<0.01),这可能反映了性别角色和社会期望对学习行为的影响。家庭所在地对所在学院的影响同样显著(F(3,N)=5.2, p<0.05),这可能与不同地区教育资源的分配、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有关。
(二)家庭背景差异影响因子的回归性分析
家庭背景差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因子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包括焦虑、抑郁、自卑、偏执、依赖、敌对、孤独、社交和强迫等方面)进行回归性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收入较低的家庭可能导致大学生感受到更多的经济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会转化为焦虑和抑郁情绪。同时,经济困难可能使一些学生产生自卑感,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的表现和未来的就业前景。经济收入较高的家庭可能减少经济压力,但也可能带来不同的心理问题,如依赖性增强、缺乏自我奋斗的动力,父母的教育水平通常与家庭的教育环境和价值观有关。父母教育水平较高的可能为子女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心理支持,有助于减少焦虑和自卑感。然而,高教育水平的父母可能对子女有更高的期望,这可能导致子女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和偏执感。相反,父母教育水平较低的可能导致家庭内部缺乏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教育资源,从而增加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父母的职业背景可能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从事教育行业的父母可能更重视子女的教育和心理发展,有助于减少子女的焦虑和自卑感。而从事体力劳动或低收入职业的父母可能无法提供充分的支持,使子女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家庭的婚姻结构,如单亲家庭、双亲家庭或再婚家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子女可能会感受到更多的生活压力和情感孤独,而双亲家庭可能提供更稳定的家庭环境。再婚家庭可能会带来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影响子女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家庭成员的数量和角色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独生子/女可能面临更多的家庭期望和压力,而有兄弟姐妹的学生可能会在家庭关系中学会更多的社交技能。长子/女可能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而次子/女可能在家庭中感受到较少的压力。
因此,家庭背景差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多方面,需要通过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来减轻这些影响。高校和社会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帮助大学生应对家庭背景带来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
(三)影响因子的联合效应的分析
通过对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父母职业的Person相关性系数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对父母职业具有显著的影响。通常,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更有可能获得专业技能和知识,从而在职业选择和发展上具有优势。他们更可能从事专业技术、管理、教育、研究等领域的工作,这些职业通常要求较高的教育背景和专业能力。相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可能更多地从事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对教育背景要求不严格的工作,如制造业、服务业等。
父母的教育水平不仅影响他们自己的职业选择,还可能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和职业导向。例如,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可能更重视子女的教育,倾向于鼓励子女追求专业技术或学术职业,从而形成“子承父业”的现象。他们可能通过家庭教育和职业榜样,为子女提供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发展的机会。
父母的教育背景还可能影响家庭的文化资本,包括家庭内部的教育氛围、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这些均为影响子女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文化资本的积累和传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子女在职业发展上的成功,尤其是在专业技术领域。
综上所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不仅直接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地位,还可能间接影响子女的职业发展和职业导向,从而在家庭内部形成一定的职业传承和职业选择的模式。
三、对策与建议
本次研究面向S学院收集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数据,旨在通过大数据收集及分析,了解家庭背景差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各种心理疏导服务
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应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重视对家庭经济收入较低及非双亲家庭结构学生的情感教育,将情感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等教育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情感建构能力,保障大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2]。具体措施包括:(1)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跟踪关注心理健康状态,及时发现和干预心理问题;(2)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制定心理健康服务指南,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指南;设立“助教”“助学”“助研”等岗位,努力搭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支持平台,在改善他们学习、就业等方面发展条件的同时,积极探索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提升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在实践锻炼中受教育长才干[3]。
(二)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构建合理的家庭教育模式
家庭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举足轻重,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促进个体生理、心理的正常发展,相反家庭环境不好则会对个体产生极坏的印象。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1)尊重个体差异。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成长,而不是盲目追求某种固定的教育模式;(2)爱与支持。爱是孩子成长最强大的动力。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安全和被重视,也要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应对挫折的能力;(3)积极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家长应该与孩子保持开放、诚实地对话,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们的需求。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建立亲子之间的信任、促进孩子的情感发展;(4)注重综合素质。除了学业成绩,家长还应该关注孩子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社交能力、创造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体验,可以帮助孩子全面发展,培养自主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家校联系与合作,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通过加强沟通、信息共享和深度合作,家校可以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幸福感。因此,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或家校座谈会,邀请家长参与,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共同讨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状况,与家长保持日常联系,及时沟通学生的情况;(2)加强信息共享,学校可以建立学生信息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出勤情况、奖惩记录等,并定期向家长反馈;(3)促进家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如文艺演出、运动会等,增进家长对学校的了解和信任;(4)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向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这些资源,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压力等技巧,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系统,着力挖掘其自身潜力,以提升抗逆力。
结语
家庭背景差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期望等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但当经济条件达到一定水平后,其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趋于稳定。过高的家庭经济收入也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父母的教育程度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高教育程度的父母更倾向于采用民主、开放的教育方式,这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的教育程度与家庭氛围有关,高教育程度的家庭往往有更积极的家庭氛围;父亲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自尊和特定心理症状有一定影响,而母亲的职业身份间接影响子女的心理适应;家庭结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等复杂家庭结构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量表上的得分较高,而双亲家庭的大学生得分较低。因此,面对家庭背景差异这样现实情况,在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更需要加强家校联系与合作,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本文系1.2023年度宿迁学院思政(辅导员)专项课题《家庭背景差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3FDY-08);2.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立项课题《强主体·树品牌: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育人功能研究》(项目编号:2023JSJYDJ21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郝锐.大学生心理适应:原生家庭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7.
[2]李桂雅.情感支持能否缓解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社交障碍?——以情感能力为中介[J].终身教育研究,2023,34(06):20-27.
[3]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8):4-8.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